做產業互聯網的人們,你們的時代來了

做產業互聯網的人們,你們的時代來了

前言

<strong>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是效率,成功的方法是“深耕細作”,深耕即客戶效率、細作即企業自身效率。

今天我說,做產業互聯網的人們,你們的時代來了。產業互聯網從2017年開始正式在中國進入黃金時代。對此,我也有一些想說的話,下面我會從崛起前提、產業重點、客戶選擇、執行關鍵,四個方面帶產業互聯網的夥伴,重新審視你所在的產業。

01 崛起前提

今天看到一個騰訊雲發表的產業互聯網的報告《構建智能+時代的數字生態新圖景》,故有感而發。前幾天(2019-12-1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發布,我從中提煉出幾個跟我們產業互聯網最相關的兩個點:政策、資本。

/政策/

12月剛剛過去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從2013年我國進入供給側改革時代開始,到了今天,終於出現成效,淘汰了很多舊產能,也誕生了我們看到的新產能。即互聯網+產業。

對於擁抱新技術的革命,總是有先後順序的,往往c端用戶和一小部分b會第一個擁抱技術革命,最後擁抱的才會事政府部門。就像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那時候最興起的公司,主要都是做信息流方面的公司搜狐、網易…這都是to c的,早年的阿里巴巴是to 一部分b的。

我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產業互聯網中智慧教育中的一環——職業教育。看到的變化是,今天的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開始了大力擁抱互聯網,擁抱新技術。尤其是以廣東省為首。

/資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層面,財政政策提出“更加註重結構調整”。經濟寒冬持續了兩年之久,每家企業都很乾渴,政府也一樣。國家能放的水是有限的,只會給喝完之後能幹活的企業。

全國上下近乎全部產業,在今天,都進入了存量競爭的時代。

02 產業重點

產業互聯網是從很早就開始有了,但是直到最近這兩三年,這個行當才開始進入普羅大眾的討論範疇。在產業互聯網之前,如火如荼的是消費互聯網,那時候大家追求的是流量,

流量=用戶數*單用戶時長。今天用戶數也幾乎不再增長,單用戶使用時長也幾乎定格。

整個消費互聯網,90%的流量被幾個大廠瓜分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TMD(頭條、美團、滴滴),隨即,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產業互聯網從模式上分兩大類:賣買生意、服務生意。

什麼叫產業互聯網?

我的答案是即互聯網+產業。

過去我們看到的是互聯網賦能了賣鞋的,賣水果的、賣衣服的。那時候叫賦能消費端,就是增加了一個電商售賣平臺。那時候,對於賣買生意+互聯網的賦能是單環節的,只賦能了銷售端。

今天的產業互聯網,在賣買生意上,賦能的是全鏈條,即賦能消費端+賦能供給端。我們今天再來審視盒馬鮮生這家公司,從消費端和供給端兩個方向來看,他在前端的超市獲客吸流,後端供應調整。前端一般的公司獲客之後就完了,盒馬通過app等線上平臺與超市導購等線下平臺。不斷與用戶產生交互,獲客之後有留存,留存之後促復購,復購之時提客單價。

去了超市結算必須要下載盒馬app(獲客之後有留存),通過線上線下,時不時告訴你他們超市又上新品了、又有東西打折促銷了、又有新的龍蝦做法了…就希望你再去店裡下單。

不僅希望你去超市消費,還希望你除了去逛超市,也能經常在app上下單,所以他們會給僅送貨到家的優惠券,促進單用戶的多場景復購(留存之後促復購),很多人對復購的理解比較淺顯,我把復購分為三大類:單品多頻次復購、單品後的多品復購、多品後的多場景復購。

最後說復購之時提客單價,早些年我們在做愛鮮蜂水果電商平臺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會做滿減優惠券等,會不定時的提高滿減券的門檻,一開始新用戶來的時候都是滿30減5元,到了後來我們的優惠券都變成了滿99減15這種金額。這只是(復購之時提客單價)的其中一個方法,但是我們看到,賣買生意的產業互聯網在消費端發生的變化。

賣買生意的供給端,盒馬之所以厲害,另一個就是供給端改革,前端的銷售數據和後端的供應鏈數據是通透的,內部是有一個完整的全鏈條數據計算系統支撐。

今天整個北京都出現了龍蝦不夠賣,數據當時就能傳到後端,採購根據計算的量級開始加大倉庫的龍蝦庫存、物流通過龍蝦需要的門店不同,特派龍蝦配送專線,直接從倉庫取出龍蝦,最短時間到達所需店鋪,無需人工操作。

當前端店鋪出現供給過剩或者供不應求的時候,大數據系統自動計算出決策流程,整個供應環節、採購、倉儲、物流跟著決策流迅速反應,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技術+產業的變革。

所以我們看到了盒馬鮮生的龍蝦可以賣到88一隻,但是它還是賺錢的,因為它的成本已經被壓縮了很多。這是產業互聯網的賣買生意,今天看到,工業品平臺找鋼網、生鮮的美菜網、都是在互聯網+賣買生意產業中越走越好的企業。

另一個是產業互聯網中的服務生意。做saas服務的,今天純軟件的公司太輕,純硬件的公司,太老。軟件+硬件是好公司,今天我所接觸的領域中看到的,智能製造、智慧教育應用的比較好。

比如工廠可以全部機器化,過去的工廠管理,我們叫“泰勒時代”,那時候以工業工程為主,更多去做動作標準化、流程標準化的事情。今天,優秀的工廠早已經人機合一、或者早已經機器全自動化。一個人+一個機的產出可以等於過去的幾十個人,全自動化的機器一天的產出甚至可以等於過去過百人的產出。也是我們說的工業4.0,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在這條路上,近幾年才有一些行業的龍頭製造企業嶄露頭腳。

不妨也問一問,你們公司今天所在的產業是否足夠互聯網,如果還沒有那是為什麼?如果也在產業互聯網的路上,往下看…

03 客戶選擇

B2B到了最後,還是和人打交道。產業互聯網的客戶,兩大類,第一種是公司職員,第二種是類B的C端客戶。

以我原來的老東家雲測為例。就是取的公司職員,雲測在銷售的時候,一家企業會對應幾個KP,有的是老闆、有的是測試經理、有的是CTO、有的是CFO。在測試服務實際使用的時候,對接人一般是老闆、測試員工。產業互聯網,服務到最後還是聚焦到人,雲測就是用技術替代了公司裡的那個測試崗位。那你看看,你的生意是用技術替代了哪個崗位呢?

類B的C端客戶,一些自媒體人、一些個人的工作室、畫家、微商、保險代理人……這些人看似是一個C,但是他們在做工作決策時候,是一個類B的行為。

這些人,我稱為第二類客戶。這些人在中國是很龐大的,有的企業就是專門給這些人提供稅務社保服務,就以一些代理人為例,每個月,這些人都要報稅、交社保,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服務市場。一些公司專門為客戶做理財服務,私募基金,起投門檻就是一百萬,不管多有錢的人,在拿出那上百萬的時候,都還是會想一想,做個計劃的。這其實也是類B的行為,只不過理財客戶中,的確有那麼一些人,真的是純C。

到這裡總結一下,我們今天說了產業互聯網的時代來了。

  1. 因為政府的政策在大力支持。
  2. 因為宏觀的資本環境越來越難、流量的大頭被巨頭們壟斷,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TO B必是存量時代的留存者。

產業互聯網開始逐漸走向細化,全面。按照模式分類產業互聯網分為賣買生意和服務生意。按照客戶分類,分為公司職員和類B的個人。

今天就說到這裡吧,時間不早了,這次我們說了產業互聯網的分類,下一期我們說產業互聯網的執行關鍵。

具體包括:

  1. 該搭建什麼樣的組織結構
  2. 該建立怎麼樣的文化和人力制度以促進執行
  3. 該注重的執行指標
  4. 如何從財報中評估自己的執行效果
  5. 執行效果不達標,關鍵是哪幾步沒做好。

最後,分享一個最重要的觀點:<strong>產業互聯網不談戰略,一切戰略都在戰場,每個企業的戰略,是打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