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哪個皇帝在位期間,老百姓的日子最好過?

聽歷史說話


個人認為:明朝十六帝,朱瞻基在位時,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些。

1.這有繼往開來的過程:他爺爺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在民間因滅方孝孺十族被貼上暴君的標籤!其實,他有家國情懷,把皇位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過來後,他勵精圖治,憑藉著自己的文治武功,聯手朝臣,開創了“永樂盛世”。

在此之前,大明處於內戰狀態。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朱棣遷都後奉行老爸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鼓勵移民屯田、獎勵墾荒,還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這使社會的生產力逐漸得到了發展,農業生產又繁榮起來。民以食為天,他把百姓的天慢慢地撐了起來。

到永樂年間:國庫充盈、糧食充足、百姓安居樂業,冶鐵業有了突破進展,造船業變得十分發達,這才有了後來的“鄭三保七下西洋”的壯舉。 朱棣名聲不好。但他治國有方,他使大明以後的朝代在他這一朝得到了一定的“庫存緩衝”,當然,人民生活在他這一朝並不好。

2.肥胖的仁宗是朱棣的長子,受儒家思想的薰染,愛護手下的公務員,也體恤手下的貧苦百姓,他出臺了很多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治國方略。

儘管在位僅10個月就去世了,但仁宗所施行的仁政卻為宣宗朱瞻基一朝所繼承,對後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謂的“仁宣致治”, 仁是基礎, 不言而喻,由於在位時間太短,老百姓在他執政期也沒有過上像樣的日子。

3.明宣宗朱瞻基是仁宗的長子,仁宗能坐上皇位,也得益於有他這位好皇孫的因素。朱瞻基秉承了爺爺、爸爸政治上的優良傳統,實行了前兩朝的開明政策、摒棄了不足。他繼位守成,延續了明帝國開國六十年以來的基業。

朱瞻基在位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他與他老爸這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等執掌朝政,在政治上多有建樹。他在位治國時期,是明朝帝國中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時期。

他個人沒有做出大動作。但由於他提倡以德治國,繼續重用前朝重臣,又深懂民間疾苦,奉行“與民休養生息,則國家興盛;大興土木兵戈,則國家衰弱”理念。老百姓的日子到他這一朝才算是好過點。還有,比較其它的皇帝,人民在他這一朝也得到了的尊重。


希望星晨58298869


明朝一共享國276年,歷十六帝王。明朝的皇帝,有一個特點:明朝的皇帝普遍短命,好不容易出了幾個活的時間久一點的皇帝,但都不是省油的燈。明朝皇帝中,活過50歲的有這麼幾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但很遺憾,大明王朝的百姓在這幾位的治下,是沒有什麼好日子的。

朱元璋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可以說,在建國之後,朱元璋採取了歷代開國皇帝都會採取的措施—輕徭薄賦,以及免除某些地方的賦稅,以恢復生產和經濟。的確,這個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明朝在朱元璋的統治之下,的確好過元朝時期(元朝本身存在的時間便不長,且混亂時期所佔的比重更大)。但是,朱元璋治下,百姓是相當壓抑的。比如朱元璋在大明律之外還頒佈了一部法律案例集《大誥》,其中所列的某些刑罰非常之重;另一方面,朱元璋採取的戶籍制度,軍戶制度和衛所制度,使得百姓的人身被牢牢束縛。

朱元璋在坐擁天下之後,大肆封賞功臣,這些功臣大多是軍事勳貴,其分封在地方為公侯,大肆侵佔百姓土地,並且在地方作威作福,其中著名的有朱亮祖。因為土地兼併問題,朱元璋時期便爆發了不少農民起義。

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百姓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朱棣本身就是通過造反上臺,四年的靖難之役對當時的北京——南京一線的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耗。但朱棣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對民間的剝削,他的遷都計劃,正好需要途徑北京——南京一線,於是乎,這一線的百姓在經歷戰爭之苦之後,幾乎沒有片刻的休息,便被朱棣徵用作為民夫,修建運河以便遷都。因此,山東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唐賽兒起義)。另外,朱棣幾次大規模北征蒙古,以及六次下西洋,都造成了不少的財政損耗,以至於第五次遠征蒙古的過程中,吏部尚書勸阻朱棣罷兵,他告訴朱棣國庫已經沒錢了。

嘉靖,萬曆這一對爺孫就不必多說。嘉靖皇帝二十餘年不上朝,坐視朝中的黨爭愈演愈烈,地方官員都參與到朝廷的黨爭之中,無心政務;沿海地區遭受倭寇的襲擾,百姓苦不堪言;庚戍之變中,俺達的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搶劫數日,明軍目送蒙古大軍揚長而去。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更是過分,連地方官有缺,都不去管,於是乎造成了地方上的混亂;萬曆皇帝還派遣宦官四處徵收礦稅,侵擾地方秩序,皇帝直接盤剝百姓,可謂是千古奇聞。

明朝百姓比較舒適的時期有兩個:仁宣時期和弘治時期。

仁宣兩朝(其中明仁宗只在位十個月),因為前代的永樂皇帝大肆揮霍,導致了社會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所以皇帝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朱瞻基停止了對北方蒙古的軍事行動,同時叫停了入不敷出的大航海行動,實行全面的戰略收縮政策;在國內,重視農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朱瞻基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恢復國內的經濟和生產方面,在他的治下,雖說沒有太耀眼的武功,但是民眾 的生活還是相當不錯的。

弘治皇帝在位時期,政治相對來說比較清明(弘治的勤政期有過中斷,一段時間內弘治皇帝信任宦官李廣,使得朝政烏煙瘴氣),仁政得以實施,同時土地兼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

所以,明朝百姓實際上非常不容易,因為二百多年中,只有短短的28年安生期。


庭州行者


要輪哪個王朝皇帝奇葩最多,非明王朝莫屬。明朝享國一共276年,從洪武帝朱元璋到崇禎帝朱由檢結束,共有16個皇帝。這些皇帝其中也是良莠不齊,有差的,也有好的,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百姓在哪幾位皇帝治下最好過。


朱元璋開局一破碗,結局一天下

朱元璋從一拿著破碗的乞丐(化緣和尚)開局,投郭子興、直取南京、滅陳友諒、滅張士誠再到建明稱帝,簡直太順利了。從一個社會的最底層一路飆升到最頂點,朱元璋簡直就是績優股。也正是由於朱元璋的出身低賤,所以他當皇帝之後動不動就飈一句“朕本布衣”,最大的願望就是構建屬於農民的烏托邦。朱元璋為了百姓,徵收的稅賦僅有百分之三甚至更低。而且他還在各地建立“惠民藥局”,凡是軍民有病沒錢抓藥的,都可以到這藥局拿藥。同時他也設立了“養濟院”,只要是不能生活的貧民就可以入院贍養。雖然朱元璋殺起性來也不把百姓當人,但是能對農民和地主如此愛憎分明的皇帝,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


朱見深開局一爛攤,結局一中興

明憲宗朱見深應該是明朝被黑的最慘的一個皇帝了,他繼位的時候,接手的確實是一個爛攤子。當時西南窯民叛亂懸而未定,北方韃靼連年侵邊,荊襄流民起義、兩廣壯瑤起義、四川湖南苗民起義、陝西土官起義,如此一個爛攤子,結果朱見深全都擺平了。我覺得他是明君,百姓能安居樂業的原因有三點:

  • 第一點要表揚的就是朱見深真的胸懷天下,據《明憲宗實錄》記載,朱見深登基後對於把他廢立的叔叔景泰帝朱祁鎮只有簡單的四個字“朕不介意”,沒有對朱祁鎮進行任何清算。對於當時沒反對朱祁鎮廢立他的于謙,他也是“朕不在意”,以極高的評價為于謙平反“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 第二點要說的是他對流民叛軍的處理方式,他實行先鎮壓後安撫,取得的成績就是“流離之民,俱為土著,生有產業,死有墳墓,安土重遷,絕無他慕,故閭閻小民有‘天上仙人,地下撫民’之說”。
  • 第三朱見深對外敵入侵之事有蓋世武功,按照《劍橋中國明代史》對朱見深的評價就是,“對內整飭武備,建立九邊長城防禦體系,對外咄咄逼人,呈現強硬的軍事姿態”。


所以在我所看,朱元璋起於微末,惜百姓之苦,憂百姓之苦;朱見深中興之主,挽明朝之將傾,安百姓之性命,此二帝都為百姓之福。


邯鄲醉


所謂仁宣之治期間(共十一年,其中宣德十年)確實是明朝百姓過得最好的,但代價是什麼,朱棣一去世,立刻從新疆哈密撤衛,在南亞撤衛,撤回在西域出使的使節,放棄越南統治和版圖,停止修建中的龍船(下西洋)軍費大復度收縮,戰略大範圍收縮(實是國土的收縮)百姓確過得好了,如果說宣德瓷主要用於宮庭,那主要用於民間的宣德爐,其複雜的工藝,精美的各式造型,也確實能從中體會得到百姓生活的一些狀況。但過度的戰略收縮,卻導致宜德後僅十四年,正統皇帝在土木堡戰役中被俘,並差點滅國(幸虧于謙拚死守住北京城)僅20多年前,元蒙是一聞明軍就潰逃千里(防線一下子從西伯利亞退至北京城,故有天子守國門之說)因此,國家利益,百姓民生,都應兼顧才是。


中56657804


明朝雖有十六帝,可若論哪個時期的百姓最好過,當然是仁、宣時期,也即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

明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十個月,可是他卻打開了“明宣之治”的局面,史家無不惋惜他的早逝,紛紛認為倘若上天能夠再給他多一點時間的話,他的功績能夠比擬漢朝的文、景二帝。

不過呢,史家實際上一直將明朝的“仁宣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比於所謂的“永樂盛世”而言,也是活在“仁宣之治”時期的百姓才能享受到實質性的好處。

這麼說吧,“永樂盛世”是宏觀角度的盛世,是從國家和民族的整體格局去看的盛世;“仁宣之治”則更多的是微觀角度的治世,更注重的是增加財政收入和提高百姓生活,然後再反哺於宏觀。

所以,雖然明仁宗在位時間過短,明朝百姓幸福指數最高的時期更多地集中在了宣宗時期,但也不可因此忽視了仁宗朝。

明朝276年,對於國家和民族而言最好的莫過於永樂時期,對於百姓最好的則是仁宣以及孝宗,仁宣和孝宗之間則又屬仁宣為最。

史書評價明宣宗朱瞻基說他即位當了皇帝之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這並非過譽。

明仁宗即位之後便廢除了朱棣時期的很多苛政,也沒有再發動朱棣時期那樣的對外戰爭,而是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朱瞻基當皇帝之後,也繼承了仁宗時期的政策並加以改善,不僅農業恢復了過來,商業也得以迅速發展,明朝的財政稅收逐年增長。

正因為政策最為寬鬆,農業、經濟發展得最好,所以這個時期的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數才會最高。

為什麼明朝別的皇帝在位時期,百姓生活得不如仁宣時期呢?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雖然也制定了不少惠民政策,但同時也在實行高壓統治,百姓許多時候連出行的自由也沒有。

實際上,明朝在洪武、建文和永樂三個時期,幾乎一直處於備戰狀態或者戰爭狀態。朱元璋打完了陳友諒、方國珍等人之後,還得繼續打北元,除了北伐之外,還有西征,戰爭連年不斷。朱允炆當了皇帝,因為急著削藩,所以又引發了“靖難之役”,打了幾年,才輸給了朱棣。朱棣當了皇帝,不僅繼續發動對外戰爭,還數次御駕親征。

打仗打的是什麼?是錢,錢從哪來?從百姓身上徵收來的,所以這個三個時期的百姓生活壓力實際上很大。

不過,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他們的北伐確實是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的穩定的,這也是我此前所說“永樂盛世”是宏觀角度的盛世。

朱元璋和朱棣打得北方彎了腰,仁、宣二宗這才有了穩定的內外環境去好好地於發展農業和經濟,否則內外交困的話哪敢讓百姓休養生息?

明英宗是個糊塗蛋,雖然運氣很好,只可惜能力不行。

他不僅寵信宦官,還被宦官王振忽悠得學起了朱棣,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如何?被瓦剌也先給俘虜了!

也先原本想用明英宗從明朝這邊換點好處,誰知道于謙拋開英宗,直接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了,也先一見撈不到好處,這才又使壞將明英宗還給了明朝。

明代宗朱祁鈺當時雖然已經坐穩了皇位,可是他唯一的兒子夭折,之後又沒有生下兒子,導致國本動搖,以至於在他病重之時發生了“奪門之變”,明英宗則因此糊里糊塗地又當了皇帝。

論能力,明英宗還不如明代宗,他兩度為帝能給明朝帶來什麼?

明英宗之後的明憲宗倒是比明憲宗好一點,但本質上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轉變。

仁、宣之後,雖然有個明孝宗在治國方面也採取了和仁宗、宣宗類似的仁政和寬政,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但實際上明孝宗一生是在致力於恢復仁、宣之景象,因為當時已經經歷了英宗、代宗之亂,明憲宗雖有所扭轉,但仍然沒有本質上的改善,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比起仁、宣時期皆遠不如。

但是明孝宗終其一生也沒能將明朝的政治、經濟等恢復到仁、宣時期的水平,所以孝宗時期的百姓生活得並不如仁、宣時期。

明孝宗之後的武宗朱厚照在“武”之一字上做的是不錯,但在政治、經濟方面則不如孝宗,畢竟他是一個貪玩的“孩子”。

明世宗朱厚熜,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嘉靖皇帝,他能力是有的,可惜呀,他不願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面,成天做著得道成仙的美夢,以至於任用奸臣嚴嵩。

明武宗和明世宗之後的則是隆慶和萬曆,隆慶幹得還還可以,只是還是不如孝宗。

後來的萬曆皇帝,因為萬曆十年之前有張居正在推行新政,所以政治、經濟等各領域皆有所恢復,為明朝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實際上百姓的生活壓力也有所緩解,但別說和仁、宣相比了,哪怕是孝宗時期,也有不如。

張居正所推行的新政也是“一鍋粥”,沒能做到因地制宜,導致很多官員為了政績而做出強迫百姓之事。

張居正一死,萬曆因為恨透了張居正,所以推翻了他的新法,又因為國本之爭和朝臣鬧了幾十年的脾氣,所以政治、經濟等方面又開始衰退。

明光宗朱常洛當了沒到一個月的皇帝不用多說,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兄弟倆幹得怎麼樣?

只能說一個比一個糟糕,至少天啟皇帝還懂那麼一點帝王之道,崇禎呢?他不懂制衡之術便罷了,竟然還被一群文官給治的死死的,沒點皇帝的樣。

從嘉靖時期開始,明朝“南倭北虜”的形勢開始變得愈發嚴重,萬曆時期也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後又有努爾哈赤起於建州,所以從嘉靖之崇禎,明朝百姓的生活還真談不上什麼好不好,只能說多數還能忍得下去,忍不下去的便揭竿而起了。

所以,明朝百姓生活最好的時期當為仁宣時期。


吾與吾國


我個人認為明朝有兩位非常優秀的皇帝,我認為他們二人不相上下,他們二人分別是明宣宗朱瞻基和明孝宗朱祐樘。


可能有人會問朱棣難道不是一個好皇帝嗎?他再為期間克數開創了永樂盛世啊。的確,朱棣再為期間的確開創了盛世,他一方面率領軍隊多次擊垮蒙古軍隊,其次派遣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明朝"萬國來朝"的盛況。但是朱棣在位期間雖然將明朝等我國力推到了巔峰,但是他的多次大興土木與對外作戰導致了一系列的流民問題,單從只一點上來看對於百姓的生活狀況來看,他算不上一個非常好的皇帝。

但是明宣宗和明孝宗兩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是切實為人民的生活而著想。首先我們來談一下明宣宗。

明宣宗具有慈悲心腸,有一次出遊他看到田地中的老農在勞累耕耘,非常替他的生活擔心。於是在回京之後,頒佈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其中第一條就是重視農業發展,第二點就是減少老百姓的負擔(減少賦稅)。並接受群眾的舉報懲治了一大批貪官汙吏,深得民心。後人將這一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那明孝宗呢?明孝宗是明朝的第九任皇帝,他上位之前明朝發生了一件關乎國運的大事情"土木堡之變",雖然在於謙的帶領下明朝挺了過去,但是這一歷史事件極大的拉低了明朝的國力。與此同時,孝宗皇帝登基時,明朝廷飽受奸臣的亂政侵害,孝宗上任後大力除掉宮中的奸臣並大膽任用賢明的大臣,與此同時,在大臣的建議下,他意識到要想快速恢復國家實力,必須抓緊農業的生產水平,於是一系列慧民條約隨之頒佈,僅僅數年,孝宗皇帝就將明朝的國力恢復到明宣宗時期的水平。


湯姆貓談歷史


毫無疑問,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朝呀!

劇照截圖

朱元璋本來就是貧寒出身,種過地,放過牛,要過飯,化過齋,底層百姓的艱辛他都體會過了,做了皇帝后,特別體恤農民種地的艱辛,各種農具幾乎免稅,農業稅率定的也比較低,誰敢亂加稅或者欺壓百姓,朱元璋抓住就殺;要不在明末被戰亂破壞的農業恢復的沒那麼快。朱元璋殺了那麼多貪官,甚至搞出株連大案,都不妥協;他是完全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來看貪官的。平民不就有殺進天下貪官的想法嘛。


小說《儒林外史》中就說在洪武爺手裡過日子各樣都好,二斗米可釀二十斤酒。可到了永樂爺,不知怎麼搞得,二斗米僅能釀十五六斤酒,還說要是再要孩子過幾年洪武爺的日子就好了。這是小說,當然不能算數,但這至少是某種現實的反應。


朱元璋農業稅率定的低,國家財政錢少,朱元璋卻搞出了“軍屯”,要軍隊邊訓練邊種地,來解決軍隊很大的糧食供給問題。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丈量清除田畝的皇帝;這個唯一是沒有權勢人物,豪強地主隱瞞土地等情況。丈量清楚田畝,收稅才有依據。

朱元璋還大力興修農業水利設施,據記載,洪武二十八年,開天下郡縣塘堰凡四萬九百八十七處。還進行大力救災,免稅、減稅等工作。


朱元璋僅用了三十年時間,全國耕地達到800萬頃,人口達到6600萬,元朝巔峰人口也才5900萬,整整增加了700萬人。南京作為明朝最初的首都,開國那會也就20萬人,等到了洪武27年,南京人口已經達到七十多萬。南京的商貿也是很發達。


朱元璋做的這一切,都被忽略了;最可笑的是,無數的吃瓜群眾跟著某些史書作者一塊罵朱元璋,鄙視朱元璋殺功臣,不是說殺功臣是對的,但對朱元璋評價還是要客觀點。


朱元璋是個非常好的皇帝,至於他對臣下怎麼樣不管,但他對天下人數最多的平民真是最好,他真的把農民奉為了衣食父母,別的皇帝只是說說,可朱元璋就這麼幹了。


過去即歷史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

明朝最好 的皇帝首推明孝宗,在位十八年,採取種種措施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賦稅,把本已經衰敗的明朝再度復興起來。



由於採取了一些發展經濟、挽救危機的治國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出現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清明。史稱其時為“弘治中興”, 弘治中興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現了的短暫而輝煌的“治世”。


第一,一代仁君寬厚仁和



明孝宗明代中期的一位仁君,由於他寬厚仁和的政治品行使得弘治一朝出現了君子眾多、君臣關係融洽等政治特色,為這一朝帶來了美譽,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成化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善。

第二,改革吏治政治清明,朝野稱頌。



而明孝宗位期間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凡是明憲宗親信的佞幸之臣一律斥逐。於是吏部尚書萬安、禮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繼曉等,或殺、或貶,或逐出京師;獲罪較輕的或貶官放逐、或流放邊地、或孝陵司香。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同時,更定律制,複議鹽法,革廢一應弊政,政治清明,朝野稱頌。

第三,力求節儉,減少皇宮開支



明孝宗力求節儉,減少皇宮的開支與供奉,僅皇宮的太監、宮女等各色人員,比明憲宗時期減少了一大半,宮廷開支最儉約的時候,只有成化年間的六成。還停止各類奢靡活動,不大興土木,主張節約費用,各色的民間採辦也都叫停,緩解人民負擔。他屢次下詔,禁止宗室、勳戚侵佔民田,魚肉百姓。

第四,明孝宗體恤民生,善待百姓



還多次下詔減免一些地方的夏稅、秋稅。這些都十分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弘治一朝卻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減免賦稅 明孝宗體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減免地方的賦稅。地方官奏報因災情免賦的要求,他都無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稅糧之外,他還給貧民麥種、牛種。他還禁止宗室、勳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禁止勢力人家侵奪民利。

第五,治理水患卓有成效



治理水患是弘治朝的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弘治二年(1489)五月,黃河決堤,中原大地一片澤國。這是明朝開國以來,黃河發生的最大規模水災。朝廷以直隸三地巡撫相機修治河道,協治,調動民夫二十五萬,築長堤,塞決口,引黃河流入汴水,再入睢水、泗水,入淮河以達黃海。 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又鬧災,漕運中絕,明代漕運,自永樂浚通後,一直為南糧北運的倚靠,黃河水患往往危及運河,也就阻斷了明朝南北運輸的生命線。朝廷下詔在聽取水利專家建議之後,先於決口處西岸開挖一條月河,以通漕運,在此後漕河上下無大患者二十餘年。

第六,一夫一妻讓人尊敬



明孝宗還有一點值得讓人尊敬的是,他作為皇帝,一生竟然只有一位妃子,這妃子便是張氏,朱佑樘和這位妻子相愛一生,不離不棄,是人們羨慕的一對好夫妻。而兩個人死後,還合葬在一塊,這在中國皇陵中,是絕無僅有的。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逸聞秘史尋雅趣,名人奇事為鏡鑑。

神遊史海,煙波縹緲的古文舊典猶如取之不盡的珍寶異藏; 深耕文苑,浩瀚無際的老著新說卻似品嚐不竭的美味佳餚; 古往今來,數不勝數的正書野史總有歎為觀止的悲歡離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聞雜談盡顯令人唏噓的酸甜苦辣。 它們或發人深思,或給人啟迪,或令人感嘆,或予人睿智。

君若有暇,不妨聽我娓娓道來,我願成為您忠實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閒暇時光。 以文會友,敬請關注、交流。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小編認為,明宣宗在位期間,老百姓的生活是過得最好的。這一點,我們通過一種物品的發展,也能側面體現出宣德時代的繁榮昌盛,那就是青花瓷。

宣德青花瓷是瓷器中的珍品,其燒製技術達到了最高峰,被譽為“開一代未有之奇”。前幾年在香港的拍賣會上,一個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稜菱口大碗,就拍出了兩億的天價。

而宣德瓷之所以能擁有如此高的藝術和工藝成就,正是得益於宣德時期明朝強盛的國力和極高的社會發展水平。

明朝開國以來,經歷洪武、永樂和洪熙幾代君王半個多世紀的國力積累和沉澱,到宣德時期,國力達到了鼎盛。此外,宣德在位期間,並不像洪武和永樂時期那樣,需要大規模對內對外用兵。並且,宣德皇帝還停止了耗費國力,勞師無益的安南之役;而規模浩大的鄭和西下洋行動也進入了尾聲。

因此,宣德時代是明朝國力最盛,也是最為穩定繁榮的時期,百姓的生活自然是歷代最好的,糧食增產、國庫充盈、商貿興旺。而經濟文化的繁榮,社會的富足,也正是宣德瓷能如此精美的根本原因。



這些歷史要讀


老百姓最好過,首先要國家強大富裕。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保持了明太祖朱元璋減輕賦稅,蓄養民富的政策等。永樂皇帝當政二十二年,通過他的治理展現給世界一箇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無論是手工業、農業、交通、對外開放、貿易交流、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類似於西方資本主義萌芽態勢,比如說:永樂五年定稿的《永樂大典》,被後入譽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期間組織疏浚大運河,製造了當時最大的銅合金鍾 ,建設了宏偉的紫禁城……, 特別是對外開放交流,1405年朱棣組織了上百艘艦船委派鄭和下西洋,開始了國家間的貿易交流,鄭和下西洋不僅僅帶回來金銀財寶,更重要的是也帶回來了各國的先進技術工藝原料,比如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帶回來了大批的陶瓷生產用青料、琉璃用的低溫彩料等等(還有其他的生產技術、動植物樣本、生產原料等,大家可以去有關資料佐證查閱),這種走出去的對外交流,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原料,促進了當時社會手工業的發展,提升了生產的產量質量,生產的製品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和喜愛,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鄭和下西洋帶去了中國的絲綢陶瓷藥材等,其中帶回來生產瓷器用“蘇麻離青"鈷料,該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並含少量的砷,高溫燒製後的青花瓷器呈現寶石藍色澤深邃藍入胎骨,這種進口蘇料形成的黑鐵斑點錫光與寶石藍相映成輝,使得後入無法模仿。

●發一件永樂年制的青花纏枝蓮紋平底荷口碗,供藏友們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