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独树一帜的琉璃工艺,古代建筑屋脊上为啥要装饰吻兽?


山西省介休市,独树一帜的琉璃工艺,五脊六兽有要没紧,仙人指路又叫“走投无路”,古代建筑屋脊上为啥要装饰吻兽?

山西省介休市的琉璃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介休的琉璃构件除脊瓴、琉璃瓦、猫头、滴水是利用模具暨工厂化生产外,龙吻、脊刹等大型构件为保持其个性特色,全部为独创订烧,几乎不用、也无法使用模具。

介休的琉璃艺术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有厚重的文化渊源,史有“琉璃之乡”的美誉,1000多年琉璃烧造历史源远流长,大自然赐给了介休天然的琉璃原料——坩泥,从此这里走出一批一批烧造琉璃的能工巧匠,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为皇城故宫烧造琉璃的工匠多是来自介休,京西那座琉璃渠村,他们工艺传承的源头亦是来自山西。


介休目前保留下来的一些古建筑、古村落,从历史深度来看,大多以明清古建为主。上千年琉璃烧造文化在介休历史文化传承的潮流中,薪火相传在这里得以保存。用琉璃材质烧造的形形色色的砖、瓦、仙人走兽、挑角、脊兽、龙吻、宝顶……无论构件大小,都光滑莹洁、美轮美奂。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外观特征明显,都是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组成。而屋顶是整体建筑中最重要、最具独特风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兽装饰,更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古代宫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物,因形似鸱尾,故称“鸱尾”或“蚩尾”、“鸱甍”、“鸱吻”、“祠尾”。

从汉代出现“人”字形大屋顶开始,屋脊装饰也逐渐出现在古代建筑之上,并由最初的简易形状演变成明清时期繁复的装饰系统。在此过程中,每一个脊饰部件在功能性之外都形成了各自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仙人走兽脊饰,因其在清代官式建筑上高频率地出现,以及严格的使用制度而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哲学非常典型的图式。依次排列的蹲兽多来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它们各司其职,从物理和精神层面上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固,寓意着生活的安定与美好。

古代建筑中的庑殿式或歇山式建筑除正脊外,还有4条垂脊,共有5道脊,装有6个龙吻,此叫“五脊六兽”;因龙吻和脊楼宝瓶多为拼装,唯恐大风和地震损坏,都装有避雷针并拴有铁丝或铁链,平常是松的,稍有摆动就绷紧了,就叫“有要没紧”或“无关紧要”;剪边上装饰没有任何联系的鸟兽、人物等,就叫“自顾自”;脊瓴上的骑马挥刀、你追我赶的武士叫“赶尽杀绝”;屋檐角上的仙人指路又叫“走投无路”。

由于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而龙吻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的重要位置,因而让殿顶更加牢固、严密,并有防止雨水渗入的功能。所以古人很重视屋脊上的龙吻,视为镇宅避火的神兽。即使像龙吻背上的剑靶也是构造上的需要,龙吻背上需要开个口以便倒入填充物,剑靶是作为塞子用来塞紧开口的,只是把这个塞子似的构件附会脊龙的象征或剑靶的形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