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獨樹一幟的琉璃工藝,古代建築屋脊上為啥要裝飾吻獸?


山西省介休市,獨樹一幟的琉璃工藝,五脊六獸有要沒緊,仙人指路又叫“走投無路”,古代建築屋脊上為啥要裝飾吻獸?

山西省介休市的琉璃獨樹一幟、自成體系,有其獨特的地域建築特色。介休的琉璃構件除脊瓴、琉璃瓦、貓頭、滴水是利用模具暨工廠化生產外,龍吻、脊剎等大型構件為保持其個性特色,全部為獨創訂燒,幾乎不用、也無法使用模具。

介休的琉璃藝術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有厚重的文化淵源,史有“琉璃之鄉”的美譽,1000多年琉璃燒造歷史源遠流長,大自然賜給了介休天然的琉璃原料——坩泥,從此這裡走出一批一批燒造琉璃的能工巧匠,史料記載,明清時期為皇城故宮燒造琉璃的工匠多是來自介休,京西那座琉璃渠村,他們工藝傳承的源頭亦是來自山西。


介休目前保留下來的一些古建築、古村落,從歷史深度來看,大多以明清古建為主。上千年琉璃燒造文化在介休歷史文化傳承的潮流中,薪火相傳在這裡得以保存。用琉璃材質燒造的形形色色的磚、瓦、仙人走獸、挑角、脊獸、龍吻、寶頂……無論構件大小,都光滑瑩潔、美輪美奐。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悠久,建築外觀特徵明顯,都是由屋頂、屋身、臺基三部組成。而屋頂是整體建築中最重要、最具獨特風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獸裝飾,更是中國建築裝飾的一大特色。中國古典建築的屋頂一般是由一條正脊與四條垂脊組成。古代宮殿正脊兩端各有一獸形裝飾物,因形似鴟尾,故稱“鴟尾”或“蚩尾”、“鴟甍”、“鴟吻”、“祠尾”。

從漢代出現“人”字形大屋頂開始,屋脊裝飾也逐漸出現在古代建築之上,並由最初的簡易形狀演變成明清時期繁複的裝飾系統。在此過程中,每一個脊飾部件在功能性之外都形成了各自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


 仙人走獸脊飾,因其在清代官式建築上高頻率地出現,以及嚴格的使用制度而被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哲學非常典型的圖式。依次排列的蹲獸多來自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它們各司其職,從物理和精神層面上保證建築的安全穩固,寓意著生活的安定與美好。

古代建築中的廡殿式或歇山式建築除正脊外,還有4條垂脊,共有5道脊,裝有6個龍吻,此叫“五脊六獸”;因龍吻和脊樓寶瓶多為拼裝,唯恐大風和地震損壞,都裝有避雷針並拴有鐵絲或鐵鏈,平常是松的,稍有擺動就繃緊了,就叫“有要沒緊”或“無關緊要”;剪邊上裝飾沒有任何聯繫的鳥獸、人物等,就叫“自顧自”;脊瓴上的騎馬揮刀、你追我趕的武士叫“趕盡殺絕”;屋簷角上的仙人指路又叫“走投無路”。

由於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而龍吻銜接了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位置,因而讓殿頂更加牢固、嚴密,並有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所以古人很重視屋脊上的龍吻,視為鎮宅避火的神獸。即使像龍吻背上的劍靶也是構造上的需要,龍吻背上需要開個口以便倒入填充物,劍靶是作為塞子用來塞緊開口的,只是把這個塞子似的構件附會脊龍的象徵或劍靶的形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