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同”與“不同”

“所謂新因素就是後面有催化劑一樣的事件吸引著機構們的注意力,如新產品、新合同、新首席執行官等”。

“任命一名新的首席執行官,有可能預言著一家公司要進行徹底改變,假如未來的首席官以前擁有良好的過往記錄並享有盛譽,而且眾所周知它加入的公司以前管理很差,那麼情況尤其好”。

2018年6月4日,華測檢測基於戰略發展需要,萬峰董事長辭去公司總裁職務,聘任申屠獻忠擔任公司總裁,申屠獻忠在SGS集團任職近30年,在其任職內,SGS集團的國內業務經歷了20年的輝煌發展,成為最受外貿企業信賴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

正是因為公司這一新因素的舉動,公司開始發生了戰略轉變。公司由前期實驗室的跑馬圈佈局期,轉變為側重盈利,強調以利潤為導向。自公司戰略轉變後,公司的利潤率得到了逐步的提升,在利潤率呈現較大的彈性改善下,公司淨利潤連續幾個季度呈現大幅度同比增長,公司業績增速與股價屢創新高。

此外,在未來的可展望方面,以國際品牌全球龍頭SGS集團為例,公司營收規模與人均產值皆低於國際巨頭,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01、新因素重現

反觀目前的迪安診斷,這種新首席執行官因素的催化劑又出現了!

在2019年10月22日,迪安診斷公告基於公司的治理結構更有利於公司的業務發展需要,迪安診斷董事長陳海斌辭去公司總經理職務,聘任黃柏興為公司總經理。

據公司公告稱,黃柏興具有豐富的體外診斷企業管理經驗,熟悉公司經營模式及行業市場格局,其資深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為迪安診斷持續打造“醫學診斷整體化服務提供商”提供了堅實保障,將確保迪安診斷業務發展走上新的臺階。

據瞭解,現年63歲的黃柏興在1985年至2019年4月任羅氏診斷公司中國區總經理等職,在2006年黃柏興任羅氏診斷中國區總經理的十三年裡,羅氏診斷中國區年業務量從最初的不足1億上升至2018年的140餘億。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了羅氏診斷全球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美國。

同樣因為公司這一新首席執行官因素的影響,公司發生了戰略轉變。在2019年的經營計劃中,公司已不同於前期一直強調跑馬擴張,公司開始強調以實現“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為經營指導思想。

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同”與“不同”

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同”與“不同”

在公司戰略轉變後,公司在投資者互動中強調,新建實驗室減虧趨勢明顯,預計年底會有多家實驗室扭虧為盈。據瞭解,2016年和2017年,迪安建設了近20家實驗室,截止2019中報公司共計39家實驗室,其中19家已經盈利,按照3-5年實驗室實現盈虧平衡計算,公司新建實驗室或許將在近期進入收穫階段。

02、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同”與“不同”

綜上所知,目前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新因素路徑多有雷同,但若要從前言所講,“假如未來的首席官以前擁有良好的過往記錄並享有盛譽,而且眾所周知它加入的公司以前管理很差,那麼情況尤其好”。迪安診斷顯然達不到“尤其好”的條件。

首先申屠獻忠是被華測檢測挖過來了,彼時其僅有51歲,在其加入華測檢測後,華測檢測開始致力打造新團隊,於2019年4月24日,聘任同在SGS集團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曾嘯虎先生擔任公司副總裁,同時公司著力從環境、食品、機械、消費品等方面尋找優秀人才。從中意味著申屠獻忠在SGS集團的資源開始陸續轉移至華測檢測。

回顧,申屠獻忠在加入華測檢測之前,華測檢測的營收與利潤一直保持著不平衡的增長,公司淨利潤的增長長期以來皆低於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長率,甚至與營收增長呈現反向姿態,在營收穩增長下,公司利潤多次表現為負增長,因此可以看出在申屠獻忠加入華測檢測之前,公司的管理一般,淨利潤未得到釋放,也正是因此,才令華測檢測隨後的淨利潤的增長具備了較大的彈性,短期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從而直接帶動了公司股價在短期內爆發式走強。

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同”與“不同”

反觀迪安診斷,黃柏興是從羅氏診斷退休下來的,彼時其已經63歲,其是否還有打造下一個羅氏診斷帝國的餘力,尚不知曉,而前期迪安診斷與羅氏診斷一直保持著緊密友好的合作關係,對於後續迪安診斷是否會從羅氏診斷挖人,令羅氏診斷更多的資源傾向迪安診斷,目前仍是未知數。關於以上幾點後續需要緊密跟蹤才是硬道理。

同樣回顧黃柏興加入迪安診斷之前,迪安診斷的營收與利潤一直保持著正向的增長狀態,並沒有呈現出華測檢測的反向動態,表明迪安診斷管理能力並不差,這就意味了在黃柏興加入後,公司在短期內或許業績彈性並不如華測檢測來得強勢,但是從黃柏興在羅氏診斷的工作背景上看,未來迪安診斷的確值得我們長期去跟蹤。

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同”與“不同”

03、可展望

在未來的可展望方面,目前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市場相比,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滲透率還比較低,與國外30%甚至50%以上的滲透率相比,國內ICL行業的市場滲透率仍然較低,大概在5%左右;2017年我國市場規模為144億元,同比增長37.42%,過去8年一直保持著41.57%的高複合增長,為高景氣細分行業。

與美國醫學檢驗實驗室LabCorp龍頭778億的營收,60億淨利潤相比,迪安診斷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若以員工人均產出計算,與LabCorp相比迪安診斷也仍有提升空間。

迪安診斷與華測檢測的“同”與“不同”

此外,若考慮黃柏興加入,公司以打造“醫學診斷整體化服務提供商”為己任,參考羅氏診斷的成長史,公司同樣具備較大的成長空間。
(作者:解析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