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說起夏令營這個東西,相信不少人在童年的時候被父母或者學校安排參與過,或者成年後在公司的安排下進行體驗。

這種文化活動可以讓參加者在各種預設好的項目裡寓學習於娛樂,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激勵意義。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不過在60年前的美國,就曾經有人用這種所謂的夏令營做了一個研究,這個研究後來不但啟發了一本寓言體長篇小說的經典作品,其包含在內的各種理論也引起了眾多研究學者的不斷討論。

這個實驗稱為“羅伯斯洞實驗”,而這個實驗,一切都源於一個人試圖證明自己的設想,穆扎弗。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穆扎弗)

穆扎弗是現代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的一生對現代心理學的貢獻可謂是不可磨滅。

他出生在奧斯曼帝國,年輕的時候前往哈佛大學學習心理學,他很快意識到對老鼠的實驗室研究太侷限了,他想要一個更復雜的主題:人類。

對於學習心理學的人來說,人類自身,永遠是最具研究價值和最讓人有窺探慾望的對象。對於穆扎弗來說也是一樣,因此,1954年的時候,他打算進行一個針對人類的空前實驗,地點選擇在俄克拉荷馬州羅伯斯洞州立公園。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現今的羅伯斯洞州立公園)

他首先從俄克拉荷馬州24所不同的學校裡挑選了24個家庭背景為中產,年齡在11至12歲之間的兒童。

然後他將24人分成兩組,安排在公園裡不同的地點集合,兩組人之間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而且所有兒童和其父母被告知這個夏令營是有人員進行監管的,因此可以保證安全和消除父母的顧慮。

當孩子們自由的探索自己營地周邊的環境時候,他們不知道的是,所謂的人員監管,都是穆扎弗安排進行各種數據記錄和兒童們行為記錄的人員。孩子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為了實驗的對象。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其中一組在營地附近俯瞰懸崖)

第一階段的實驗,也隨著孩子們進入公園開始了。正如一開始兩組人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他們各自有一個木屋作為基地,附近都有溪水形成的水池和劃分好的露營區,這些區域將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基本的營地活動,這些活動將構成他們的日常生活。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實驗所在的營地地圖)

因此,每一組的成員都會對自己營地周圍的地區進行自由的探索和遊玩。他們通過遠足和游泳等各種露營活動與自己團隊裡的人從陌生的關係,逐漸建立一種聯繫。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這種聯繫在隨後各種活動裡開始使內部的人員各施其職,使各種活動更加順利進行。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其中一個小孩在分麵包)

各自的小組在其後都建立了自己的組名,一組是“響尾蛇”,另外一組是“老鷹”,並且在各自的旗幟和襯衫上刻上名字,賦予成員歸屬感和團隊精神。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一週後,當兩組人之間建立了一種牢固的關係,穆扎弗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實驗,他和研究團隊讓兩組人相遇,然後創造所謂的“摩擦”。

通過讓兩組人互相簡單介紹,然後穆扎弗設立了一系列激烈的對抗活動,諸如拔河比賽,棒球比賽等。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比賽勝利的一方不但能夠得到獎品,更有獎盃等各種可以“炫耀”的東西,但失敗的一方就連所謂的安慰獎也不會有,以此開始造成雙方之間的高低之分。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其中一組拿著獎品)

這個階段的作用在於顯著增加兩組之間的對抗性和衝突。當響尾蛇隊在棒球比賽中獲得勝利後,他們製作了一面嘲諷老鷹隊的旗幟,並將其立於棒球場內,宣稱此地成為自己的勝利品,老鷹隊不得進內。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矛盾開始激化,當兩組在飯堂相遇的時候,雙方均為對方起了一些難聽的名字,後來甚至拒絕在同一個房間吃飯。

隨著關係迅速惡化,語言挑釁變成了實體行動。老鷹隊將響尾蛇隊的隊旗燒掉,而在一次老鷹隊擊敗響尾蛇隊後,響尾蛇隊找機會對老鷹隊發起了一個“突襲”行動,潛入老鷹隊的基地將獎品還有獎盃等偷走,並且破壞了基地內部。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事實上一些小孩已經用襪子裝著碎石塊形成的“武器”防止被偷襲,兩組之間由競賽變成了戰鬥的味道,情況越來越變得超出控制。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氣氛越來越緊張的兩組人員)

起初穆扎弗試圖讓兩小組通過平等的接觸看是否能夠隨著時間的過去修復雙方之間的矛盾,甚至為雙方設計了郊遊;看電影;一起用餐的計劃,但兩組成員都拒絕參與。

實驗進入了第三階段,穆扎弗覺得是時候證明自己的理論了。他特意創造了一些需要所有成員一起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第一個是水源。

他關閉了供給兩小組的自來水供應,然後對所有孩子們說由於供水系統出現故障,因此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尋找連接營地和水庫的區域裡四個不同位置,找出出現故障的地方。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在營地觀察的穆扎弗)

起初兩組人員都不同意合作,但隨著用水問題越來越緊張,孩子們開始摒棄早前對對方的偏見,願意互相照顧體弱的人員,並且合作排除故障點。

當他們發現位於營地北部上流滿滿的水箱,但閥門被一堆岩石掩蓋,因此兩組人開始搬動岩石,從一開始的兩組人員分工明確,再到後來形成了更快速的一條搬運鏈,成為了一個團隊,雙方之間早前明確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但當問題解決了,第二天早上兩組人在食堂又再次因為口角而互相扔食物。穆扎弗再次設計了一個任務,看能否鞏固他們之間新建立的羈絆。

他安排了一個可以去看電影“金銀島”的機會,但是前往電影院的卡車出現故障,需要從不同地方尋找新的配件才能夠啟動。同時由於時間關係,雙方不合作便會錯過看電影的機會。

於是,兩組人快速的團結了起來,不但重新啟動了卡車,並且收集到了工作人員預先埋藏起來,可以在看電影時候吃的各種零食。在旅行結束時候,響尾蛇隊用甚至願意用在一場比賽中贏得的5美元,為兩組所有隊員購買麥芽牛奶。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孩子們在卡車裡)

最終,在夏令營最後一天的時候,兩組的人員都同意乘坐同一輛公共汽車一起回到俄克拉何馬州。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從這個實驗裡,穆扎弗觀察到幾個結果:第一:當個體在相似的情境和事件中相互作用時,就會形成由個體地位和角色構成的明確的群體結構和動態。

第二是:在摩擦階段,不安的衝突產生了與外部群體及其成員之間的不利印象,使群體之間處於一定的社會距離。

第三是如果一些相互衝突的群體聚集在一起,有一個共同的,單靠一個群體的努力是無法實現的上級目標,那麼這些群體將傾向於為實現上級目標而合作。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共處一室的孩子)

穆扎弗的這個實驗,正是為了證實他自己提出的現實衝突論理論而設置的。即這個實驗模擬了困擾世界各地人民的各種衝突,對這種衝突的最簡單解釋是競爭。

當人們爭奪稀缺資源(例如工作,土地等)時,群體之間的敵對情緒就會增加,繼而產生衝突。例如,即使移民並沒有剝奪本地工人的工作機會,但意識裡僅僅認為他們可能會搶走自己的工作,從而導致衝突和對他們這個群體的偏見。

雖然這項研究是一項野外試驗,但這意味著它具有很高的社會生態有效性。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羅伯斯洞實驗”裡的24個孩子)

雖然隨後很多專家對穆扎弗所做的這個實驗表示反對,因為一是整個實驗都是人為的,當中也進行了干預,並不一定反映現實生活。

二是所有參與者都不知道自己參加了實驗,而且所有男孩都來自中產家庭,排除了女孩和成年人,因此無法將結果歸納為一般情況。

但不能不說的一點是,在同一年,《蠅王》誕生了,一部當代英文小說中的經典,描述了一群被困在荒島上的兒童在完全沒有成人的引導下如何建立起一個脆弱的文明體系。最終由於人類內心的黑暗面導致這個文明體系無可避免地被野蠻與暴力所代替,主題是備受爭議的人性,個體權益與集體利益衝突的寓言體長篇小說。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蠅王》)

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羅伯斯洞實驗”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留下了一定的遺產。

因為這個實驗或多或少強調了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互相競爭的人性,在共同目標下人性的改變,還有影響了參與者的人生。

正如當年實驗中其中一個孩子,道格·格里塞特在2019年面對鏡頭時候的話語:“我並沒有受到實驗的創傷,但是我不喜歡湖泊,營地,小木屋或帳篷。”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道格·格里塞特和妻子)


60年前,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募集了24個小孩,暗中做了一個人性測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