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北老妹披上羽絨服

當東北老妹披上羽絨服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我的朋友小嚴入冬至今還沒有穿過一次貂,理由是太沉,並且“這兩年不太時興了”。黑色連帽短款貂皮外套被供在衣櫃最頂層,取而代之的,是一件樣式普通的羽絨服。


風水輪流轉。我想。曾經愛貂如命的遼西小城群眾,居然優先選擇了羽絨服,東北時尚界這盤大棋,還真是下得撲朔迷離。


01.


小嚴的貂皮外套購於七年前,購買地點是東北女性的時尚“麥加”:佟二堡。


佟二堡位於遼寧省遼陽市,是個鎮子,而非市場。從小嚴所在的城市錦州去佟二堡,開車需要三小時左右。但朝聖者完全不用擔心行程,多個旅行社常年有開往佟二堡的免費班車,除了小年後的短暫休整,班車幾乎風雨無阻、全年無休。


每天早晨,眼中閃著亮光的購物者於指定地點集合,滿懷期待地登上開往夢想之地的大巴。旅行車一路顛簸到達鎮上後,司機會把一車人(大部分是女性)撂到指定商場門口,為合作者送上最虔誠的客戶。


佟二堡鎮上大型商場十餘家,且彼此之間皆有距離。按小嚴的說法,每個商場規模都類似瀋陽五愛批發市場,內裡曲徑通幽,“走一天都走不完”。因此,消費者第一個到達的商場,幾乎就是其此行唯一行動地。為了避免客源流失,許多商場中午提供免費午餐,淡季時,還贈送米麵糧油等作為禮品。


由此不免有迷惑行為出現。據旅行社人吐槽,九十月天氣好時,常有老頭老太每日準時上車,下車後席地而坐,掏出撲克牌開展東北特色娛樂項目。待到中午,就自覺進入商場蹭一頓免費午餐,傍晚再與購物者一同坐車回城。堪稱史上最經濟實惠省內一日遊。


不過,普通朝聖者大多目的明確。之所以選擇佟二堡,最重要的原因是價格。小鎮原本就是養貂基地,鎮上有無數小作坊,東北其他城市商場中的貂皮大衣,很多也是從此處進貨。同樣的貨色,佟二堡賣一兩萬,到了大商場,往往要溢價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


一件貂皮大衣按長短、品質不同,價格高低不等。最便宜的貂皮是“拼貂”,就是用小塊的貂皮碎料拼接而成,雖然也是貂的皮毛,但毛的理順方向、光澤度參差不齊,拼到一起,總有些不統一的破綻。而“正宗”的貂皮大衣是由整張貂皮拼接而成,一件大衣通常要用掉二十幾張整皮,難怪價格不菲。


把二十多隻小動物穿在身上,僅腦補這個畫面就足以令我震顫。


當東北老妹披上羽絨服


02.


不過,我們小時候,倒是幾乎都被打扮成過小動物的樣子。有一段時間,皮毛一體在東北特別盛行。說是皮毛一體,給孩子穿的的大多是仿真毛皮。


大衣造型是如今最流行的寬鬆樣式,過臀中長款,最經典花色為棕色熊皮圖案。當然,延續東北人一貫對連帽款的熱愛,(偽)毛皮大衣也有帽,兩側繫帶上還掛兩隻絨毛球。帽子一扣,衣服裡的人就如同進入動物世界。


之所以時隔多年依舊對此印象深刻,是因為彼時正是1992年。說不清是亞運會的舉辦催生了類吉祥物款式的走紅,還是穿上這一戰袍的形象不免令人想起圓滾滾的熊貓造型,總之那年冬天,國家大事與東北民眾對皮毛的熱愛無縫對接在一起,校園裡湧動著許多頭毛茸茸的小熊,場面蔚為壯觀。


回想起來,狗熊服成為風尚,也算是東北人對皮草執念的出口之一。我曾被問過多次:為什麼東北人這麼愛貂?只是苦於沒有發言權——畢竟我一件貂都不曾擁有。


不過,如果細究人類對毛皮的依賴感,倒是從茹毛飲血時就培養起來了,且不侷限於東北。《禮記》說到遠古時期,人類以鳥獸為食後,“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可見很長一段時間,動物皮毛都是人類取暖利器。中華文明史上,裘皮曾經很是風光。戰國時秦昭王想殺孟嘗君,孟嘗君去求他的寵姬,賄賂的籌碼就是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居然成功活命。


但是,貂,裘皮中的最金貴的一類,究竟何時成為東北一寶、東北女性心頭好、東北第一時尚標配,通常的解釋是,這是滿族先祖習俗使然。


野生貂來無影去無蹤,捕捉極為困難,由此決定了其價格昂貴。漢代起,貂就是東北少數民族重要的貢品,待到清朝,以貂納貢的制度被正式確立下來。金貴的貂皮被用以製作王公貴族的袍褂披肩,併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清初時,中下級官員和平民百姓,甚至被禁止穿貂。


因稀有而金貴,因金貴而備受追捧。過去幾年,關於東北女性與貂皮大衣的梗層出不窮,許多人以古通今縱橫捭闔論述東北人對貂的深厚感情,彷彿這一傳統延續千年世代相繼。其實,今日之貂皮服飾,無論是品相還是製作工藝,與從前都有極大不同。比如清朝的貂皮褂,皮毛是在內裡的,只有皇帝才能在衣服邊緣露出皮毛。而東北老妹兒的貂,那是要翻在外面每一根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


東北人民雖愛皮草,但貂皮這種時尚單品在東北的走紅,還是近十幾年的事。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北最拉風的潮流品並不是貂,而是皮衣。千禧年之後,貂皮服飾才異軍突起,雄霸天下。


這一盛況的出現,與受動物保護組織衝擊的香港皮草業轉戰內地不無關係。彼時歐美消費者購買慾望極速下降,為了降低成本,也為了佔領更廣闊內地市場,香港皮草企業開始在珠三角、河北等地設廠。原本以皮衣立身的佟二堡此時也正經歷市場滑鐵盧,洞悉到風尚後,開始了對於這一新興產品的製作和銷售。



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影響,傳統與時尚的交叉衝擊,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有了令無數東北女性神往的朝聖之地。


03.


因此,說東北人天生愛穿貂,將披一件貂皮大衣,作為東北女性千百年延續的衣著傳統,並非事件全貌。用,是近十幾年才席捲黑土地。


但這誤解到底何時形成、因何而成,倒是不得而知。或許是商家的營銷手段,或者只是外地人對東北生活的戲劇化演繹。畢竟,東北這個地方,天然具有段子生產力。


何止外地人,連我這個東北人,對貂的誤解也並不少。比如,貂確實保暖性極佳,“壓風、保暖,特別冷的時候還是得靠它。”小言說。而我大約是受童年保暖性並不出眾的“熊”大衣影響太深,此前一直認為穿貂主要提升的是逼格而非溫度。


小嚴普及給我的諸多常識中,最顛覆的真相是:白貂並不是東北老妹兒標配。多年來,我一直以為除了金鍊子,東北大哥擼串時標準的配搭——扒蒜小妹,一定是個裹在白貂裡的美女。事實上,無論多白的貂毛,穿了一年基本都會變色,尤其是出入燒烤店這種油烹火烈之地,白貂更是過於嬌弱,不符合東北姑娘的豪爽性情。


至於標配,還得是更深邃、更優雅,當然,也更扛造的黑貂兒。標配的意思就是人手一件,小嚴身邊的親戚朋友,幾乎家家衣櫃裡都掛著一件黑貂外套。發往佟二堡的班車至今絡繹不絕,也足以說明,無論東北經濟如何衰退,老妹兒們購買力的強大一如往昔。


不過,另一個信號是,她七年前以一萬塊購入的短款黑貂,今年的價格依舊相仿。綜合到物價上漲等多種因素,小嚴認為:貂實際上是在降價。不僅如此,最近把貂穿出街的老妹兒也越來越少。一是動物的皮毛厚重,晉升為兩個娃的媽之後,穿上貂再抱娃,小嚴也感到有點吃力;二是延續了十幾年的潮流開始轉向,穿貂這件事,變得有點俗氣,“感覺沒那麼時尚了。”小嚴語氣頗有些落寞,“但就算不穿,你家裡也得有一件。”


雖然不是保值貴金屬,但對於很多東北人來說,貂跟黃金一樣,屬於一個家庭的固定資產。同樣,跟金手鐲金鍊子一樣,貂也是表達感情的重要工具。常見的說法是,婆婆要是塞錢給兒媳買貂,那婆媳關係一定深厚堪比母女;老公要是主動給媳婦兒買貂,要麼是情深意重,要麼是做賊心虛。


不管穿不穿,家裡都要有。在我看來,這一強大信念與東北民眾的價值判斷標準密不可分。在這個看似廣闊實則逼仄的神奇世界裡,面子對於許多人來說,貴重如生命。在他們眼中,人無我有或者並不是什麼極體面的事兒,但人有我無卻是絕對不能忍受的屈辱。因此,別人有貂,我也要有;別人的媳婦有貂,我的媳婦也要有。


當一件商品上升到消費者尊嚴,它所擁有的市場自然不可限量。


04.


收起貂皮大衣,披上羽絨服去戰鬥。


像小嚴一樣,今年改穿羽絨服的東北女性並非少數。實際上,羽絨服是比皮衣和貂更早出現在東北民眾現代生活中的保暖單品。


狗熊裝流行之前,東北孩子過冬的倚仗是厚棉服。南方人大概很難理解秋衣+毛衣+棉襖+棉服的極限操作,但對於冰天雪地的上學之路來說,這一搭配十分必要。棉服最大的問題是重,實打實的棉花絮在裡面,再加上往往要買大或者做大一號,上學路上常見一隻只桶裝移動物,頑強跋涉在雪地之上。


棉服過於厚重,狗熊裝不夠保暖,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羽絨服這種防寒利器第一次出現在東北人民面前,大家一片歡欣鼓舞。回想起來,彼時的羽絨服遠不及今日的輕巧,面料多為硬梆梆的卡其布,內膽的充絨量倒是實在,只是頗為臃腫,鑽絨厲害。


小言記得,自己的第一件羽絨服是暗紅色,裡面搭配一件大紅的毛衣。每天到學校脫掉羽絨服,紅毛衣上就沾著一朵朵絨毛,活像新鮮出殼的禽類動物。


即便如此,有一件輕便保暖的羽絨服代替厚重棉服,依舊是小孩兒的一件得意事。寒冷季節騎車上下學的難度係數直線降低,室外娛樂時長和攻擊準確性顯著上升。雖然沒有花色樣式可言,但這一產品很快洞悉到東北人民對於清潔便利性的迫切需求,推出了可拆卸內膽的樣式,熊孩子們如魚得水,再不必擔心雪地打滾回家遭到嚴厲訓斥。


那幾年,羽絨服成為東北人民冬日保暖服裝標配,除了商場、展銷會,街邊還應運而生量身訂做羽絨服的小作坊。只是這種服裝款式保守,顏色單一,很難做出花樣。熱愛華麗質感與誇張形式的東北時尚愛好者,很快摒棄了羽絨服,轉投皮衣、貂皮懷抱。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羽絨服的價格始終無法與奢侈的皮草相提並論,因此在許多東北人眼中,穿一件羽絨服過冬,是無法彰顯自己的高貴氣質和不凡身價的。


事事皆有轉折。這幾年,加拿大鵝、Moncler等國際高端羽絨服品牌進入國內市場,影響力逐漸觸及東北小城。不僅如此,某知名本土羽絨服品牌,也給高端線產品標出了五位數的高價。


不管銷量如何,價格層面上,曾經身處劣勢的羽絨服,已經可以與一件短款黑貂平起平坐。因此,穿一件logo明顯的高端羽絨服,所達成的“有面兒”效果並不比裹一件貂差。


原本就具有輕便保暖、相對人性環保的優越性,再加上“面子”加持,動物羽毛取動物皮毛而代之,也不算偶然。很多當初奔赴佟二堡的時尚先驅,如今的心願是,淘寶或代購一件低調又拉風的高端(價)羽絨服。


不難想象,未來的東北小城街頭,一隻只行走的黑貂,很可能被一排排行走的大鵝所代替。Ta們昂首挺胸,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


1.佟二堡:東北皮草聖地興衰記,來源:《南方週末》, 2016-3-11.

2.東北地區歷史上的貢貂,作者:宋偉,來源:《黑河學刊(地方歷史版)》,1986.04

3.貢貂制度與清代東北治策,作者:李鳳飛,來源:《求是學刊》,2001.05

4.清代宮廷衣飾皮毛習俗和發展,作者:馮秋雁,來源:《滿族研究》,2003.03


圖片為視頻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