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據不完全調查,小學生作文裡最常出現的三種夢想職業分別是:科學家、發明家、宇航員。

別的先不提,這其中就屬"發明家"最能讓孩子們找到成就感。

還記得課本上關於愛迪生的故事嗎,他不僅說出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九十九的汗水"的至理名言,還在小時候就能運用折射原理幫助醫生做手術從而救了自己的媽媽。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猜猜哪個拿鏡子的小可愛是愛迪生

當時我有個同學立志要當東北愛迪生,沒事就鼓搗東西,大家都覺得他是吹牛加魔怔了。

沒想到,後來他真參加了個發明大賽,還拿了獎,從此由後進生變成了三好學生,逐步走上了人生巔峰。

這件事說明了啥?首先,"發明"並不是一件觸不可及的事;其次,要敢想敢幹;最後,要不怕打擊、堅定信念。

當然,所有優秀的發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真的能影響到社會的發展進程和人們的日常生活。

比如著名的不著調公務員·在野發明家·愛妻協會會長·零零發,雖然身為大內密探,但因為沉迷於發明創造而被上司嫌棄、同行鄙夷。但是他不僅靠著這身本事打敗了亂臣賊子,還讓自己的老婆提前過上了半現代化生活。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圖中發明分別是防傷切菜假手、不用彎腰掃地器、自動炒菜機和抽油煙機

又比如時空穿越者·銅鑼燒死忠粉·怕鼠者·哆啦A夢,雖然有時候膽小又脾氣暴躁,但他卻堅持用口袋裡的寶貝發明來幫助幾乎一無是處的好基友大雄。

即便作者的本意是想告誡小朋友們要靠自己的力量強大起來,但誰小時候沒想過考試之前吃個記憶麵包、捱打之前擦個飛毛腿乳液呢。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考試神器之記憶麵包

看到這您可能會說"這不都是虛構的嗎!"沒錯,但凡是發明,前提都是要會虛構、要會想象、要有腦洞,不是有句名言嘛,"想象力是第一生產力。"

你看硅谷"鋼鐵俠"馬斯克,不就是把想象力轉變為生產力的頭號模範嗎。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前段時間,馬斯克又成了全世界最拉風的男人,發佈了Cybertruck,把《銀翼殺手》電影裡的賽博朋克想象照進現實。

當然有的想象也許暫時實現不了,但有的則早就成為了現實。不信,您就看看下面這幾個。

1.掃帚、魔法與掃地機器人

還是據不完全統計,夫妻拌嘴打架的一大根源就是因為幹家務活,幹多了的挨累,幹少了的捱罵,古今中外,可見一斑。

比如在中世紀的歐洲,神權統治,矇昧未開,生產力十分低下,底層民眾十分貧苦。每天種地打工都累得要死,哪還有精力收拾家裡啊,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都十分差勁,要不然也不至於讓黑死病滅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繪畫記載的黑死病慘狀

所以人們當時就想象,小精靈和巫師會讓掃帚動起來,自己打掃房間,而那些家裡特別乾淨的人家可能就是會魔法的。
這跟我們古代懷疑誰家裡特乾淨準是養蠱的是一個道理。

大抵因為幹家務最多的還是婦女,所以掃帚自然而然就跟女巫聯繫起來了。

這裡面又是酷刑又是宗教啥的,牽扯太多,咱們今天就不展開了,不過這關於"自動掃帚"的想象,卻真實反映出人們渴望解放雙手的願景。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中世紀的木版畫"正在起飛的女巫",掃帚又兼具飛行器的功能

到了上個世紀,人們對"自動掃帚"的想象就更為具象化,也更有科技感了。

大約在1900年前後,以簡·馬克為代表的法國藝術家們創作了名為《2000年的法國》系列繪畫,對所謂"下個世紀的生活"進行了大膽的暢想。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其中,就有一副關於"自動掃帚"的畫作,只不過它不再是一把簡單地依靠魔法驅動的掃帚了,而是加入了機械手臂與齒輪,變身為更高階的"自動清掃器"了。

當然,最符合現代標準的還要數《機器貓》裡的"擦地板機器人"。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當初哆啦A夢就是用這個來幫助大雄的媽媽做家務,雖然還是鬧出了不少笑話,但也著實夠讓小朋友和家長們羨慕一把了。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而現在,我們已經使用上了掃地機器人,各大品牌、各種功能應有盡有。不僅能解放雙手,還能給貓主子當坐騎,神奇的"掃帚"真的出現在普通人家中了。

2.古今中外飛行夢

想飛,曾經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墜落,也曾是所有夢想共同的結局。

古希臘神話中,天神可以依靠神力飛行,這足以讓凡人羨慕不已。

藝術家兼發明家代達羅斯收集善於飛行的鳥類羽毛,用麻繩和蠟拼接成可承受人體重量的翅膀。他囑咐兒子伊卡洛斯不要飛得太高,否則羽毛上的蠟就會被太陽融化。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但是興奮的伊卡洛斯還是沒能抵住"飛得更高"的誘惑,在羽毛翅膀散架子後墜海而亡。

如果說古希臘人是悲觀的宿命論者,那麼古代的中國人則更具探索精神,當然也玩地更大、更野。

很多人可能都以為竹蜻蜓是哆啦A夢的專利,實則不然,早在春秋時代中國人就已經發明出了竹蜻蜓,當時就有狠人想把它插在頭上看能不能把自己帶起來,當然這並沒有成功。

當然還有偉大的發明--風箏。先不說它到底是魯班還是墨子發明的,就說它真的曾經帶人飛上天過。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比如在《漢書》中就曾記載弒君者·疑似穿越者·不成功改革家·王莽就曾找到了一個據說"能飛"的異能人士,通過"取大鳥融為兩翼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不過最後的結果就用了一個字概括--"墮"。

還有跟火藥結合的神火飛鴉、飛箭、火龍等等,擱在古代這些都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了。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在兵器史上也是有一號的神火飛鴉

真正的狠人還要屬明代的萬戶(陶成道),他曾經將四十多支火箭(帶火的箭)綁在椅子後面,手裡拿著兩隻大風箏,想將助推力和風力的加持在空中飛翔。

雖然他最終不幸遇難,但這種"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竄上天"的精神卻讓老外也震撼不已,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在《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記錄了這一壯舉,並稱其為"偉大的幻想者",後來國際天文聯合會還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發明者並不畏懼生死,只求實踐到底

而在與此差不多時代的歐洲,天才藝術家·神秘主義者·疑似外星人·達芬奇也畫出了很多奇妙的設計稿。

比如運用解剖學知識讓飛行者鍛煉出像鳥類一樣的強健肌肉,還有運用氣流原理設計的"滑翔器"和"降落傘",總之在他一系列超前的設計中,關於"飛行"的部分都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達芬奇的密碼也許就藏在這些圖稿裡

到了工業時代,交通工具的變革日新月異,人們出行有了汽車,有了輪船,有了飛機,真正實現了日行千里的夢想,甚至還能遨遊太空,探索宇宙,替古人完成了千年之夢。

3.影像中的魔幻發明

都說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實際上它也是我們圓夢的階梯。
當我們回首曾經的光影,會驚詫地發現,很多前衛的想象真的變成了現實,儘管它們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魔幻發明。

堪稱科幻片鼻祖的電影《大都會》拍攝於1927年。雖然還是黑白默片,但是裡面有人物使用"可視電話"的情節,這一產品在當時的觀眾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可如今各種智能手機早已普及,視頻通話也能讓相隔千里的人一解相思。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翠花,你說話呀,我都看著你了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播出的《星際迷航》伴隨著一大科幻迷成長,至今"迷航粉"還自認為可以從科幻多角度吊打"星戰粉"。

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它裡面出現的一臺超強"複製機", 主角們可以通過它隨意點餐,對於時刻處於飢餓狀態的人們來說這實在太酷炫了。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而現代3D打印技術迅猛發展,早已運用在建築、藝術等多個領域,甚至已成功進軍餐飲業。

前段時間,有一家西班牙公司發明了一臺名為foodidni的食物打印機,可以列印餅乾、漢堡等方便食品。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讓"美食從天而降",但看來不久的將來沒準能體驗一把企業號上的生活了。

不過對於不少80後來說,最出名的夢幻腦洞啟蒙片當屬《回來未來》系列電影了。畢竟能讓科技如此貼近生活、改變人生的神奇發明實在太吸引人了。

能自動綁鞋帶的滑板鞋: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能飛上天的汽車: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能騰空懸浮的滑板等等……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實際上2007年AirJordan的設計師就已經設計出類似於自動綁鞋帶裝置,而Nike在2010年申請了球鞋自動繫帶的技術專利,並在2016年推出了全球首款自動繫帶的球鞋Nike HyperAdapt 1.0。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如今已經有很多公司正在研發類似的智能穿戴技術,真可謂是懶人聖品、胖子福音。

當你回首第一看到馬丁穿著自動繫帶的Nike鞋站在懸浮滑板上的時候,一定還記得自己當時豔羨的小心思。

電影使你許下了當個酷蓋的夢想,科技則幫你在逐夢的路上堅定了信仰。

2015年雷克薩斯與磁懸浮超導專家合作,推出了真正能懸浮在空中的滑板,雖然目前還要配合磁性軌道,但這無疑給酷蓋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當然還有最具標誌性的"飛車",馬丁和布朗博士靠它上天入地、穿越古今;而在《銀翼殺手》、《第五元素》等科幻影片中也多次出現了能自動飛行的"未來車"。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銀翼殺手》中的飛車

現在關於自動架勢的技術已經日漸成熟,至於飛行嘛,麻省理工航空工程師們已經設計出了一款名為transition的"飛車,預計明年左右就會量產上市。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看這勢頭,也許再過幾年,咱們就已邁入後現代賽博朋克時代了。

其他經典還有《2001:天空漫遊》裡讓人敬畏、存在感爆棚的人工電腦系統Hal,它那帶點邪魅、帶點冰冷的聲音是不是讓你想起了凌晨時分與你對話的siri呢?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而《少數派報告》中用於掃描識別人類身份和情緒的"臉部識別系統"和"廣告投放系統",不就是如今你被大數據支配下的恐懼預熱嗎?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既有科學的成分,也離不開幻想的加持。
無論是簡·馬克的自動清掃器,萬戶的火箭噴射椅子,抑或是機器貓的百寶袋,人們只有敢想,才能真的敢做,只有勇於擁抱新事物,才能真正走在智慧生活的前列。


也許當你在奔向人生巔峰的道路上馳騁時,腦子裡就會冒出來更多的奇思妙想。
它們或者如中世紀的魔法,或者如科幻片中的腦洞,看上去遙不可及。
但是都不要緊,不要放棄自己的幻想,也不要嘲笑別人的白日夢,沒準哪天它們就成真了。

多少科幻電影裡的“腦洞”,如今成為了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