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深情、富有禅意,贾平凹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尽华丽的辞藻,对生活中发现的美进行歌颂和渲染。在各种形式的文章中,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具有着无可争议的独特美感。其中,贾平凹的散文更是有一种静谧的禅意。

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这段话用来形容贾平凹的散文也很适合。细读贾平凹的散文,会体验到一种通透感,万物生灭,生老病死,都能得到瞬间的彻悟。因为那些文字,乍一看有一种空寂的意境,背后却深藏着一种不怨天尤人的气度。


灵动、深情、富有禅意,贾平凹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


贾平凹散文中的禅意和道骨

贾平凹把自己在西安的住所命名为“静虚村”,这种“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成熟的美,有清静拙扑之意。它显现了贾平凹宁静淡泊、心无杂念的态度。

在静虚村,“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

光看这描写就已经让人心向往之,难怪“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议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贾平凹散文中的禅宗韵味主要体现在意境上。白云、明月、风竹、冬花、空山、潭水,这些意象与静虚二字相结合,体现了贾平凹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当年眼羨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地,可怜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在这种状态下,贾平凹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一心追求澄澈的审美心态。


灵动、深情、富有禅意,贾平凹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


中国人讲求天道,以慈悲为怀,忍辱为行。贾平凹的散文中也有一种“道骨”,其实是普通人在生存中所产生的一种闲暇之气,它存在于被置换了的逍遥和自由之中。

比如在《冬景》中,他写道:“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空间之中,体会到一种空寂的美,这种美是沉思的、内省的,天然的,好一个清静空幽的迷人境界。


灵动、深情、富有禅意,贾平凹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


以一种超俗的境界与无穷的妙趣写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贾平凹写下了大量山水游记、生活感悟类的散文,这些散文被收录在《万物有灵》一书中,娓娓地记叙着潜在的禅宗特色。他常常夜不成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看山不是山,又看水不是水,再看山还是山,再看水还是水”。细读他的散文会发现,这些都是贾平凹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与交融,他追求的是一种恬淡的人生境界,并试图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宁静,进而在其间悠然自乐。

贾平凹喜欢写跟月亮有关的散文,而“月”本身就具有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把月亮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描写月亮的作品不胜枚举,人们仰望的是同一轮明月,心中寄托的却是不一样的心境和情愫。

贾平凹写的月亮却不同。比如《月迹》这篇文章,采用全新的视角,写了中秋夜里,几个孩子在奶奶的指引下追寻月亮的故事。作品以孩童的心态来描述中秋的月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因为只有天真烂漫的儿童才会对未来充满幻想:“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看到月亮出来了,每个孩子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简单几句,细致而精准地表达了孩童对月亮的期盼。


灵动、深情、富有禅意,贾平凹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


在以往文学作品中,中秋的月亮往往引起一种伤感相思的愁绪,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贾平凹另辟蹊径,通过我和弟弟妹妹们的盼望、等待、争抢和寻找等场面的描写,形成了静谧而安详美感。

月亮在孩子眼中是那样神秘而遥不可及,月亮怎么会长腿儿跟人走呢?星星怎么会嵌在天空掉不下来呢?月宫里的嫦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院中的桂树跟月宫中的仙桂一样吗?“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嫦娥,和三妹一样漂亮,这时,月亮变成了美的化身,引起孩子们无限的遐想。

月在佛教中代表着本性清净,在贾平凹的文章中则代表着静虚的意境,使文章更加意蕴深远,韵味悠长。

贾平凹还常常在散文中塑造一种强烈的空间意识,体现着对天地自然的探察,感知着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对照下,人卑微至极,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比如《丑石》一文中讲述了门前的一块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有一天被一个天文学家发现,认出这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这一段讲述的实际上是人接受“天启”的过程。人们终于领悟到,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在贾平凹笔下,这些充满大道无形和永恒神秘的事物充满了妙趣,具有了超然自得的境界与意态。


灵动、深情、富有禅意,贾平凹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

亲情是迷茫旅途中的指路牌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亲情伦理始终是中国人最为在意的情感。无数文学作品都在赞美亲情,尊重伦理,贾平凹尤其明白,当今社会更需要对传统伦理的尊重和继承。

贾平凹善于刻画亲情,用寻常事传达人生的感悟,不空洞说教,也不故弄玄虚。比如《祭父》这一篇文章中,贾平凹饱含深情地书写了父亲贾彦春的一生。父亲早年在乡下教书,贫穷而正值,忠厚而严厉,胆小却嫉恶如仇,并以此建立了他的人品和德行,也以此吃了许多苦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待到平反后,又罹患胃癌,不久便郁郁而终。

“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一句“平凡而伟大”道尽了父亲的一生,尽管坎坷而平凡,却是农民式父亲、尤其是农民式知识分子的缩影。

父亲一辈子都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受家庭生计所累,他没有高官显禄的三朋,也没有身缠万贯的四友,然而身为一个父亲,他骄傲于儿子的成绩,对于儿子成为作家,他曾得意和自豪过。他交识的同行和相好免不了向他恭贺,当然少不了向他讨酒喝,父亲在这时候是极其慷慨,身上有多少钱就掏多少钱,喝就喝个酩酊大醉。这段介绍,流露出“父亲”这个身份的真实情怀。

当贾平凹写了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时,父亲寝食难安,买了酒,跟儿子喝酒解闷,他开导儿子要经受住考验:“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咱不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面对困难,父亲为儿子加油打气,替儿子分忧解难,与儿子共渡难关。临终时,父亲遗憾地“绽出一个微笑”,那是给亲人最后的安抚,体现了一个父亲留给儿子最后的力量。


灵动、深情、富有禅意,贾平凹的散文究竟好在哪里?


贾平凹深爱自己的父亲,他自己对父亲这个角色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一文中,贾平凹为女儿送上祝福:“两个孩子生活在富裕的年代,但他们没有染上浮华习气,他们仍然纯正清明,他们是阳光的、进步的青年,他们的结合,以后的日子会快乐、灿烂!”他以家长的身份告诫女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他是天下父母的缩影,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凝练成金玉良言,为下一代人奉献启迪和希冀。

读贾平凹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他在遣词造句方面颇有心得,能把一句普通的话雕琢成富含强烈美感的句子,且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欣赏冯光炳小说的“对话暗无天日空白极大”,因此他的语言背后有着一些更为深奥的东西。

贾平凹创造出的散文,常常表现出一种神秘而灵动的东方风情,也蕴含了佛家的哲理,这些特点凝聚成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