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鐵:創新思維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位於西海岸新區的地鐵6號線於12月16日開工建設,標誌著我市軌道交通二期建設規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作為全國首條列車自主運行的地鐵線路,6號線是一條充滿科技感的線路,是青島地鐵全面對標國際前沿科技,融合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的一條智慧地鐵線路,體現了青島地鐵在科技創新上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多年以來,青島地鐵堅持科技創新、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在思想觀念、施工技術、管理體制、渠道拓展等方面緊跟時代步伐,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和實效。

通過“最聰明列車”看科技從跟隨到引領的逆襲

“最聰明列車”是業內給未來6號線地鐵列車打上的一個標籤,它將真正實現地鐵列車的“自主運行”。

6號線列車的“列車自主運行系統(簡稱TACS)”改變了傳統“車-地-車”的通信和控制架構,採用“車-車”架構,列車之間可通過無線通信完成信息交互,從而直接獲知前行列車的位置和速度,並控制列車運行的系統。如此一來,就好像是列車自己有了“大腦”和“千里眼”,完全能夠自己判斷路上的情況,安全、智能、飛速地“奔跑”起來了。這項技術使得6號線列車可以縮短髮車間隔,減少軌旁設備配置,列車上的各個系統高度融合,大大提高了在站臺停車的精確度和區間運行的舒適度,提高了運營效率,也節約了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

TACS是以6號線一期工程建設項目為依託,青島地鐵集團公司、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與北京中興高達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研發實施的列車自主運行軌道交通技術創新項目。青島地鐵6號線將是國內第一條列車自主運行線路,而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真正實現站在國際軌道交通技術前沿引領國際軌道交通行業技術發展方向,使得中國的軌道交通列車控制技術趕超世界一流水平,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超越。

除了列車,未來的6號線將在既有車站系統基礎上通過增加全息感知、自動開關站、智慧安檢、多元化售檢票、智能問詢及電子導引、客流場景分析等功能,實現智慧車站的設想。

從BIM技術工具看數據化主導的施工管理

PM10超標自動噴淋、手機查看現場隱患、人機定位調配系統、人臉識別考勤……這一切,都是地鐵6號線即將開始實施的智慧工地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統。BIM技術是青島地鐵在施工過程上的一次管理創新。BIM是一種應用於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在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縮短工期和安全生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仍以6號線為例,青島地鐵提出了“智慧地鐵、城軌雲”建設理念,以BIM為基礎,打造智慧工地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統。這也是青島首次創新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打造信息化、標準化、數字化、可追溯智慧工地。“智慧工地”的基本信息、危險因素等內容如同“朋友圈”一樣滾動顯示,隨時可通過手機上傳或實時查看。同時,通過視頻監控、人臉識別、人機定位等設備終端,能對工程項目的人、機、料、法、環以及關鍵部位等信息進行直觀、動態、綜合、統一的智能分析和數據交互,做到事前預警、事中留痕、事後評估等全過程管控,實現各項工作的流程化、信息化、標準化、數字化、可追溯化管控。在安全風險管理方面,“智慧工地”與BIM平臺相關聯,實時查看現場工程施工進度,並根據進度情況對不良地質區域進行超前預警。在人員管理方面,通過人員進出現場人臉識別、人員實名制管理、全員在線教育培訓等各類數據互聯互通、相互驗證,督促參建各方人員按照規定的安全檢查頻次到場檢查。同時,“智慧工地”將運用最先進的虛擬現實手段,開設安全體驗館,通過讓工人配戴全套VR設備,讓工人掌握安全操作規程和不同情況的緊急應對措施,規避和化解安全風險。“智慧工地”還與“環境監測系統”相關聯,對施工現場的溫度、溼度、PM2.5、風力、噪音等環境信息進行實時監測並將傳輸至系統存儲分析,自動將超過限值的預警信息推送至相關管理人員,如果PM2.5數值超過既定數值,自動噴淋系統就會開始作業。

從標準化建設看經驗轉化的標準創新

近期,經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和交通行業優秀企業管理成果評審委員會嚴格審定,青島地鐵《基於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快速發展乘務管理新模式探索與實踐》的研究報告獲第十七屆全國交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這項研究報告結合青島地鐵建設運營大環境,多角度、多層次總結提煉了青島地鐵運營乘務管理的創新模式和管理經驗。

青島地鐵多條線路相繼開通,面對人員幾何倍數擴張、乘務員培訓週期長、各線路設備差異化等新問題,青島地鐵運營公司乘務部圍繞新線參建、籌備,探索形成了地鐵高架線路司機作業風險管控、雙層車輛段乘務運作研究等乘務運作相關研究報告數十項,梳理形成《乘務新線參建籌備工作指引》等規範。在運營過程中創新生產運作、業務管理經驗,如3號線通過優化站臺作業,每站作業用時平均縮短1.8秒,並推廣到線網。為適應高密度開通的發展節奏,運營部門積極探索提升轉線培訓的效率和質量的新方法,以電客車司機崗位為例,根據各線路規章、設備特點等,從14個方面梳理差異化作業點757項,員工轉線後直接重點培訓差異化知識,使各線培訓計劃時間縮短3個月左右。

與此同時,青島地鐵作為山東省首家地鐵運營企業,在2015年首條地鐵線運營之際就以超前意識,提出標準化建設的戰略思路,確立了標準化建設的戰略選擇。地鐵運營將現有技術成果轉化為標準,統籌公司技術資源,研究行業先進技術,結合深度維修、智能運維、自動監控技術發展動態,重點推進電客車智能機器人檢修研究、供電系統智能運維、工務三維掃描及雷達檢測技術、通風空調系統風水聯動等科研項目,填補技術空白,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向標準轉化。建立員工交流平臺,以齊魯技能大師特色工作站、市先進勞模創新工作室暨“尹星技師工作站”為標準創立一批特色工作站,正在逐漸形成一批有標準、有影響力的員工創新交流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