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效應下的樓市:3年賣的房子夠1.2億人住,正在重演2014年

大家都很熟悉“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

比如,一輛車造的再高級奢華,變速箱、發動機等任何一個零部件出現問題,就意味著產品的失敗。

比如,一個曾經在國內叱吒風雲的手機廠商,幾年前因為一款手機出現安全問題,如今市場份額消失殆盡。

大廈的崩塌,往往是從木桶中不起眼的那塊“短板”開始的。

樓市現在就出現了“木桶”效應。

表面上看,銷售額、銷售面積、投資、施工,一切數據都是那麼完美。

房產研究機構克而瑞近日發佈報告指出:參照2018年及2019年各月銷售增速,我們預計2019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金額將分別達到17.2億平方米和16.1萬億元。

“木桶”效應下的樓市:3年賣的房子夠1.2億人住,正在重演2014年

也就是說,今年房地產的規模依然會創出歷史新高。

還有投資額,今年一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上半年的小陽春,一度衝到接近12%的新高。

與此同時,從7月份開始,房企搶工期的意願大大加強,發電量增加,水泥賣斷貨,上下游行業全力開動,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威力可見一斑。

其實,樓市那塊最短的“木板”仍然沒有填補,它的名字叫“供需錯配”。

是的,17億平米,16萬億成交額,10%以上的投資增速,千億房企成批湧現,這些數字確實說明了房地產已經變成了龐然大物。

但是,這些房子都蓋到哪了?大部分都是小城市。

數據顯示,近年一線城市施工面積佔全國的比例不到6%,二線城市佔比在28-29%左右,三線及以下城市佔比在65%-66%。

此外,一線城市施工面積佔全國的比例不到6%,二線城市佔比在28-29%左右,三線及以下城市佔比在65%-66%。

問題是,小城市根本不缺房子住。

“木桶”效應下的樓市:3年賣的房子夠1.2億人住,正在重演2014年

根據銀河證券房地產團隊的統計,2006-2010年,一線城市每年常駐人口增長約300萬人,三線城市增長850萬人。

2011年後,人口增量明顯下降,2018年一線城市人口流入不足30萬人,同比下降72%,三線城市從2017年起,人口變動已轉為淨流出。

京滬人口流出,是城市規模控制的結果。而三線以下的人口流出,則是近幾年杭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鄭州等強市加速虹吸的表現。

也就是說:沒人買房的城市,房子越蓋越多。反之,人人擠破頭想佔據一席之地的大城市,因為舊城改造成本高企,住宅供地有限,新房的供給和施工面積,卻持續徘徊在低位。

誰敢說自己在老家和縣城裡沒房?只不過大家都想去大城市罷了。

這塊“短板”會造成什麼影響?

顯然,房地產整個“木桶”都會“漏水”。

上文提到,今年銷售額可能會突破16萬億,銷售面積突破17億平米,而有六成以上的銷售和施工,都是三線以下城市貢獻的。

今年8月份,恆大開展了“搶收”行動,隨後,碧恆萬等龍頭房企在9月、10月連續斬獲歷史最佳單月業績。

一個個光鮮的數字背後,恰恰是中小城市降價促銷的開端。

“木桶”效應下的樓市:3年賣的房子夠1.2億人住,正在重演2014年

加蓋的房子卻越來越多,從2020年開始,房地產的整體規模必然會走下坡路。

這幾天還看到了一個數字,據住建部官網12月18日消息,2019年全國棚改計劃新開工289萬套。1-11月,已開工315萬套,佔年度目標任務的109%,完成投資1.16萬億元。

離2019年底只剩11天了,現在很多北方城市都開始停工,315萬套應該就是全年的棚改總量。

不說2016-2017這樣的棚改大年,對比2018年,315萬套的總量也降低了近50%,這也就意味著,想靠拆遷戶買房的“老套路”,已經行不通了。

對地產從業者來說,要適應人員優化、薪酬降低、福利減少的局面。對購房者來說,準備好降價促銷樓盤增多的事實。

12月19日,經濟學家李迅雷發了一篇報告,其中提到一組數字: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有望連續三年維持在17億平米附近,如果對應到住宅銷量,每年銷售出去的房地產面積,大概能夠容納4000多萬人居住,而且這一水平維持了3年。

也就是說,3年時間,賣出去的房子就足夠1.2億人居住了。

從2017-2019,同期的進城人口有多少?還不到2000萬人。

“木桶”效應下的樓市:3年賣的房子夠1.2億人住,正在重演2014年

顯然,我們蓋了太多“無用”的房子,這些房子確實拉動了行業擴張,也造就了千千萬萬個工作崗位,卻丟失了房子的本質:供人居住。

李迅雷還提到了一個觀點:現在的樓市,正在向“2014年”過渡。

一方面,住宅庫存經過2018-2019年的大幅攀升後,現在已經迴歸到了2013年的水平。

另一方面,今年前10個月,房企土地成交面積下滑了16%。各線城市房價漲幅也在回落,百城中房價環比下跌城市數量達到了40個,接近2014年初的水平,70城中有一半城市出現環比下跌。

按照這樣的“推理”,2020年,房價也會向“2014年”去過渡。

5年前,開發商庫存積壓,房價同比增速由兩位數逐步轉負,房地產的整個“木桶”開始“漏水”,隨後才有了限購全面放開、利率打折、融資寬鬆、高槓杆資金入市、棚改貨幣化。

今時不同往日,但歷史總是相似的。

唯一不同的是,“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的前提下,明年調控雖然大概率會繼續寬鬆,卻不可能重蹈曾經的覆轍。

比如,明年1-3月份,依然會有城市以“搶人”旗號找年輕人接盤,首套房貸利率也可能只加幾十個基點,房企融資也會重回單月千億的水平。

而這些措施,在勢不可擋的市場規律面前,卻顯得有點蒼白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