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湮沒的滿門忠勇——大同右衛麻家將

被歷史湮沒的滿門忠勇——大同右衛麻家將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史實,我們都熟知。但是,400年前大明王朝的軍隊馳出山海關,跨過鴨綠江抗倭援朝的歷史篇章卻塵封於不少人的書櫃。

在這次出征中,大明軍隊的“備倭指揮官”名叫麻貴,他指揮大軍,將倭寇一舉趕出朝鮮,為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明帝國譜寫了夕陽中最後的輝煌。

麻貴,大同右衛人,曾任大同總兵,延綏總兵、至右都督,享受世代萌封。事實上,從麻貴之父麻祿始,麻家就開始在保家衛國的戰火中開始出生入死,及至明清兩代,麻家竟然先後出了30多名總兵、將軍,且個個忠勇雙全。

雖然翻閱各種版本的山西名人錄,鮮見“麻家將”的提法,但在如今的右玉民間,麻家將豎在百姓心中的那面戰旗,竟和演義中的楊家將、岳家將一樣壯美。

誓死保右衛

麻家將的發端,是從軍事史上頗為有名的右衛保衛戰開始的。

麻家祖籍在甘肅祁山地區,善養戰馬。明正統年間,由於草原遊牧民族的侵擾,邊關急需戰馬,於是麻家就被朝廷徵召到邊塞山西大同右衛一帶專門負責牧養戰馬。

嘉靖三十六年,蒙古韃靼借家事糾紛與明廷挑起邊界事端,興兵攻破殺虎口,包圍了右衛城。當時的右衛遠離內地,孤懸邊境,兵少糧缺,岌岌可危。在韃靼軍隊的多次圍攻下,右玉城軍民浴血奮戰,傷亡嚴重。

時任參將的麻祿引領為朝廷養馬的麻貴、麻富、麻錦等一干兒郎登上城樓高呼“我麻家誓與右衛共存亡”,城內將士百姓群情激憤,紛紛高呼:“古有劉關張,今有麻家將,我等與麻家兄弟血戰到底。”

右衛被圍八個月,城內軍民糧斷柴缺,只得挖鼠網雀,後來殺戰馬充飢,再後來,戰馬也被殺光了,士兵煮用皮革做的弓充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韃靼大軍仍然無法攻破右衛,後明朝援軍趕到,韃靼撤兵,宣告了右衛保衛戰的勝利。

麻家一戰成名。朝廷升麻祿為右衛指揮使,麻家其他兄弟也一一受封,自此開啟麻家數代邊關戰將彪炳千古之基業。

被歷史湮沒的滿門忠勇——大同右衛麻家將

修繕後的右衛城

出兵朝鮮戰倭寇

400年前,大明王朝的軍隊曾馳出山海關,跨過鴨綠江,譜寫過抗倭援朝的輝煌篇章。金戈鐵馬,戰旗獵獵,大明軍隊的“備倭指揮官”正是麻家將中翹楚人物麻貴。

萬曆二十五年,連年征戰的麻貴還在右衛(今右玉)老家養病,突然接到萬曆皇帝的八百里急詔:日本關白(宰相)豐臣秀吉傾舉國之軍力,派遣大軍發動侵朝戰爭,謀略大明朝。

“朕命汝提督水陸官兵,征討倭寇,增援朝鮮”。在那次慘烈的跨國戰鬥中,中朝聯手與日本軍隊展開拉鋸戰。麻貴在形勢最為關鍵的時候挺身而出,指揮大軍攻佔島山等戰略要地,俘擊倭寇入侵軍2200多名。日本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為戰事所累,急火攻心,鬱郁而死。

麻貴隨即發起反攻,將倭寇一舉趕出朝鮮,贏得中國史稱“萬曆朝鮮戰爭”的最後勝利,為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明帝國譜寫了夕陽中最後的輝煌。班師凱旋後,朝廷因麻貴作戰有功,升其為右都督。

後來,麻貴奉命鎮守遼東,多次征討後金,並將其重挫,戰功卓著。麻貴東征西討58年,“平叛徵倭及擒斬北虜五千六百餘名,受皇帝封七次”。後因病退職,不久去世,朝廷賜予國葬禮。

被歷史湮沒的滿門忠勇——大同右衛麻家將

殺虎口博物館的麻家將名錄

滿門忠勇

“相門有相,將門有將”,麻祿之後,麻貴、麻錦、麻富兄弟皆為總兵,第三代承恩、承詔、承勳、承訓、承宣、承宗等更遠赴四邊,分任遼東、宣府、延綏、寧夏、薊鎮等重防之地總兵或參將之職。他們個個勇武過人,能征善戰,成為朝廷戍邊不可多得的人物。

忠勇之於將門總是息息相關。楊家將如是,岳家將如是,麻家將自不會例外。

麻祿之子麻富,在一次大敗蒙古鐵騎後,一時興起,脫掉盔胄鐵甲,迎風納涼。誰知大汗過後,毛孔頓開,風寒侵入膏肓,一病不起。臨危之時,託付夫人撫育九歲的兒子麻承恩,“長盡忠報國”。麻夫人王氏忍沙場失夫之痛,為把兒子培養成才,變賣首飾,終身不施粉黛。將承恩撫養成人後,囑咐他繼承父親遺志,從戎征戰。麻承恩謹記母訓,接過父親的衣缽殺上疆場。後來屢建奇功,做了四鎮的總兵。朝廷感念麻家忠義,將王氏封了誥命一品夫人———從這一點上說,麻家將得到的回報,要比楊家將和岳家將的好過不知多少倍。

由於麻家將四方戍邊,麻家血脈已經在風雲變換中相融各處。倒是麻家最為顯赫的麻貴,逝後埋在了右衛。在如今的右玉袁家窯村,有麻貴的墓。

以麻貴國葬的規模,其墓葬必然是奢華的。牌樓、石人、石馬都是有的,但經不住活人的折騰。上世紀60年代,墓磚被拆了搞建築,再後來,那些石人、石馬在“破四舊”中遭了打砸。2000年,做了井臺的麻貴的墓碑才被發現,政府幾經努力,2005年將其收回殺虎口博物館。

根據碑石上的銘文可知,麻貴的墓誌銘是兵部尚書楊鎬所寫,從中可見,當時的麻家將擁有何等顯赫榮耀的位置。

封建史家抹殺麻家功績

政權更迭間,歷史的第一個受害者,往往就是真相。

正是由於明朝對麻貴的倚重,再加上麻貴徵討後金的豐功偉績,使得“後金之後”的大清對麻貴深懷敵意,在明亡後編寫《朔平府志》時,清的封建史家對麻家的歷史功績一筆勾銷,麻家數代總兵將軍鎮守邊關的業績也從此塵埋於黃土瓦礫之中,由此客觀造成後人對麻家將認知和傳誦的難度。

好在歷史並不總是寫在書帛之中。明朝曾為麻家數代立過無數座石牌坊:名帥石牌坊、都督坊、忠節雙全坊、敕賜坊、父子元戎坊、鎮海元戎坊、四代一品石牌坊、五代一品石牌坊……它們穿越時空,在塞外的右衛城牆邊矗立了數百年。

不幸的是,這種穿越在上世紀那個“革命”的年代戛然而止,那些承載著史實真相的石牌坊被一掃而空。與當年矗立著的密密匝匝石牌坊相望的,就是右衛古城牆。如今,這些城牆仍然殘存,它和當年那些不幸的牌坊一樣,固守著麻家的忠勇與榮耀。

相比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岳家將、薛家將的故事,麻家將的傳奇還會一直沉寂在歷史的一隅嗎?

其實,我們現在都知道,楊家將、岳家將的故事,就是一種演義。即使相比誇大歷史本來面目的演義,麻家將仍然有值得大書特書的濃重章節。比如麻貴徵討倭寇,相比楊家抗遼,岳家抗金,這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民族力量的展示,從這一點來說,麻家將,更適合被稱為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