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在“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的泰州歷史上,明代中後期,以王艮為創始人,被黃宗羲稱之為“泰州學派”的思想啟蒙學派,王艮長期在小生產者階層中講學,從者雲集。泰州學派的信徒有上層官僚地主、知識分子、還有下層勞動人者。他們大都致力於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傳工作,規勸人們安分守已,息事寧人,因此泰州學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睞,成為晚明的顯學。泰州學派是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它反對束縛人性,引領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怏怏中華,歷經數千年,象王艮這樣一芥貧民,只念過幾年鄉村私塾,經過自己刻苦鑽研,成為哲學家,僅泰州王艮一人。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王艮(gèn)(1483~1541)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的創立者。 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臺安豐)人,人稱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門下只為求生,後經王守仁點化轉而治學,並創立傳承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在中國明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王艮先世原居蘇州,後落戶於泰州安豐場,以燒鹽為生,始祖名王伯壽。王艮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為"灶丁"(燒鹽的苦力)階級,世代為灶戶,"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十一歲時家貧輟學,隨父兄淋鹽。十九歲時隨父王守庵經商至山東,在山東拜謁孔廟時,得到很大啟發,認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聖人者可學而至也"。 於是日誦《孝經》、《論語》、《大學》,置書於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在十多年的自學中,一方面不恥下問,一方面"不泥傳注",強調個人心得。因善經營,"自是家道日裕",成為富戶。

王艮好讀儒家經典,有疑難,逢人便問;對儒經的解釋,不拘泥傳注,常常自有發明。王守仁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聚徒眾多,王艮也拜王守仁為師。王艮家學有其子王襞承傳。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有徐樾、韓貞、顏鈞、趙貞吉、羅汝芳、何心隱等。

正德十五年(1520),王艮聽說江西巡撫王守仁的學說與己相近,非常高興,便前往南昌以“海濱生”名刺求見,經反覆論難後拜王守仁為師。然王守仁極為佩服王艮,對門人說:“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又說:“此真學聖人者,疑即疑,信即信,一絲不苟,諸君莫及也。”“舍斯人,吾將難友?”對王艮評價極高,併為他改名、取字。

王艮雖曾一度在王守仁身邊,積極參與其講學活動,然而“良知”之學多發明自得,故王艮在王門弟子中名聲甚大,同門會講必請王艮主持。嘉靖四年(1525)以後,先後會講廣德復初書院、泰州安定書院,金陵新泉書院等處。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病逝於兩廣總督任上,王艮迎喪至桐廬。次年十一月,王艮邀集王門弟子會藏王守仁於會稽,並在陽明書院聚講,訂立盟約。此後,王艮在定居泰州安豐開門授徒的同時,也常到金陵、會稽、徐州、鎮江等地,與王門弟子切磋交流,學術地位不斷提高,其“百姓日用即道”及百姓日用之學”得到廣泛傳播,甚至官府士紳亦主動前來拜師求學。同時,王艮還利用傍晚空閒時間向下層人民宣講“百姓日用即道”理論。講學時“男女奔忙,填街塞巷”,聽者不覺時間之長,故泰州向傳有“王心齋講《大學》,日停三刻”的俗語。王艮不喜著述,以講學傳道為己任,闡發以尊身立本為主旨的“格物說”和具有社會改良思想的“王道論”,直到嘉靖十九年(1541)十二月病重去世,仍據榻講學不輟。同時,身體力行為國為民謀利益,先後兩次請賑,解救淮揚饑民;併為鄉民制訂鄉規民約,使鄉俗為之一變;擬定“均分草蕩議”,既穩定了灶戶的生產和生活,又增加了國庫收入。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泰州安定書院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同門會講必請王艮主持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王艮弟子遍佈各地。王艮去世後,次子王襞繼續主持講席,不僅壯大了泰州學派隊伍,更進一步弘揚了泰州學派學術思想。如李贄即出其出門下,顏鈞、羅汝芳、何心隱(梁汝元)、湯顯祖等,都是王艮的再傳、三傳或四傳弟子,包括五傳弟子在內,有籍貫可考者達480餘人。

王艮貢獻

王艮的一生對泰州學派作出很大貢獻。他的學生大多為下層群眾,計有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天才論,而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這是他自學成才的切身體會。由於他非經院出身,一生文詞著述很少,著重口傳心授,使"愚夫愚婦"明白易懂,這成了泰州學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後人輯為《王心齋先生遺集》。

學派著述

王艮《王心齋先生全集》、《王東崖遺集》、《韓樂吾集》。

李贄《初潭集》、《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何心隱《四書究正註解》、《聚和堂日新記》、《何心隱集》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王艮逝世後,經過奏請朝廷批准,泰州建立了專門崇祀王艮的祠堂,取名崇儒祠。

這座古老的祠堂,歷經數百年之久,保存尚為完好,屬於明清古建築群,在泰州地區,這樣較大規模的祠堂,也只有這一處,被江蘇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泰州崇儒祠始建於明代萬曆年四年(1576)四月,由當時督學泰州的耿定向倡議,知州吳道立主持興建,建成後有人便繪製了一張《崇儒祠全圖》。

這張圖被收錄在《王心齋先生全集》中,從當年的圖上可知,崇儒祠的主體建築差不多就是現在的這種樣子。

這座祠堂前後四進,從南往北依次排列。第一進為祠堂的大門,三間小瓦房,類似普通民居。

崇儒祠緊鄰千年古剎光孝寺,青磚小瓦,構造精緻,體現了明代蘇中地區建築特色,其圍牆內有四季景緻,大有園中小"桃源"的意境。舊《海陵竹枝詞》中有詩云:"稚子編籬叟荷鋤,崇儒祠畔晚晴初。菜花滿地東風軟,醉煞遊人酒不如。"

現在的部分建築是1986年按原狀修復的。裡面陳列了王艮弟子們的學術專著和海內外泰州學派的研究成果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史上平民創立的“泰州學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