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很多人覺得重疾險的理賠條件非常嚴苛,比如冠狀動脈搭橋術,要求開胸才能理賠,再比如前段時間上新聞的“急性壞死胰腺炎開腹手術”,不開腹不理賠。


大多數消費者買重疾險都是衝著輕症和中症去的,不僅理賠寬鬆,而且繳費期間還能豁免保費。這樣來看,輕症應該是重疾險裡最良心的保障才對吧,為什麼要說它坑呢?下面我們來扒開輕症的細節看看。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一、輕症理賠數據

前段時間弘康人壽發佈了2019年半年報,公佈了一些理賠數據,細看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重點看看理賠件數佔比數據:輕症佔比總件數的0.6%,重症佔比總件數的82.2%,為了方便觀看,下面單獨再截出來: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二、數據可參考價值

我們再嚴謹一些,看看是什麼產品,健康一生A款,這款重疾險屬於最早期互聯網保險中超高性價比的重疾險,在當時確實賣瘋了,這款重疾險是有重症和輕症保障的。得出結論:此數據有較強參考價值


三、輕症問題全面解析

輕症,從名稱來看,就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其實輕症並不“輕”,也沒那麼容易患病,市場中絕大多是輕症動不動就50種,絕大多數疾病都是用來湊數的,真正高發的輕症其實僅僅只是防範理賠糾紛的。


1、沒有統一標準,很難避坑

輕症不像重症,受監管部門統一規範。全行業重疾險的25種高發重症,25種疾病一個都不能少,疾病名稱不允許修改,每個疾病的理賠條件一個字也不能修改。而輕症和中症,各家保險公司可以自行設計,不僅疾病種類不一樣,而且各家公司的賠付標準也有區別。


現在市場中主流產品的輕症一般都是50種了,如果你能把條款中50個疾病的賠付標準都看完,只能說你不是一般人。然後你不僅僅要看完這一款產品的50種輕症,還有跟其他產品對比,看看哪款產品的輕症賠付標準更好?因此,選擇保險如果去對比輕症,就是一條死衚衕,但是你不去研究確實又很容易掉坑裡。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2、輕症的定價一定還沒有觸底

重症的定價很容易理解吧,重大疾病發生率是監管發佈的,雖然時間很久了,但是它足夠成熟,保險公司只需按照固定的依據來定價。同樣的道理,輕症和中症不僅僅是沒有理賠標準,而且也沒有標準的發生率,各家保險公司沒有可參考的依據,有點像是“靠感覺”。


3、輕症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容易患上

拿市場中熱銷產品的輕症來舉例,下面是50中輕症列表: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每一種疾病的賠付標準,這裡就不展開了,只看看種類。下面我們再次簡化,把一些湊數的疾病暫時撇一邊,把全行業公認的高發輕症挑出來:

  • 極早期惡性腫瘤或惡性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原位癌)
  •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
  • 輕微腦中風(舉例的這款產品輕症中並沒有)
  • 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不開胸也可以賠了)
  • 心臟辨膜介入手術
  • 主動脈內介入手術


之前我寫過一篇重疾險迭代史文章,最早期的重疾險是沒有輕症的,輕症的出現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理賠糾紛,因為很多消費者不理解,為什麼癌症一定要到“晚期”才能賠錢?為什麼搭橋手術不開胸就不能賠?這兩個問題是最大的保險理賠糾紛,也是目前的重疾產品中輕症中最高發的疾病種類。所以,

各家保險公司的輕症設計,可以說都是套路,絕大部分疾病都是用來湊數的,真正高發的輕症也只是為了安慰消費者。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4、輕症並不具備重疾險的意義

不要忘記了重疾險的意義是什麼,一旦發生影響生命的、治療費用昂貴的疾病,保險公司可以給你一筆救命錢。治療後,這筆錢省下的部分可以用來補償收入損失,從而安心養病。那麼輕症呢?完全失去了購買重大疾病保險的意義,也就是賠點錢有個心理安慰而已。


5、輕症豁免其實也是心理上感覺舒服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舉個例子:30歲女性投保某款含輕症中症的重疾險,30年繳費,50萬保額至終身,不附加一切附加險,每年保費是5255元,自帶中症和輕症豁免。其中輕症賠付保額的40%,也就是說假設買了第25年發生輕症理賠,一次性賠付20萬,然後後期的保費全部不用再繳費了,保單繼續有效至終身。後期保費一共是5255元乘以5年=26275元。也就是輕症理賠總獲得22.63萬元。


其實拿出險舉例的,都感覺特別划算,而事實上,輕症豁免也就是一個30年的定期保障而已,就像定期重疾險一樣,很雞肋。

  • 首先輕症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麼“輕”,那麼容易就能患上
  • 其次是豁免的理賠款相當於分了29期來慢慢賠付給你
  • 最後,輕症豁免雖然是自帶的,但並不是免費的,都算在總保費裡了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四、輕症的價值如何衡量

以前有人認為輕症的保費最多隻能佔比重疾的20%。看了今天的數據後,我的建議是不要買含輕症的,完全不值錢。預算少,果斷買不含輕症的,預算高,就把重症的保額儘量買高點。輕症的保障完全可以用醫療險來取代,10萬左右的醫療險保額就足以,或者選擇風險自留,把保費用在刀刃上,多買點重症保額,只做救命之需。


五、寫在最後:

重疾險本身只是很簡單的一款產品,原本為了解決理賠糾紛而設計的輕症,這些年慢慢被玩壞了。所有的產品套路都是看似保費增加了一點點,但又讓人感覺保障增加了很多,更划算了。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保險公司們不斷“創新”,設計出了2次輕症、3次輕症.....7次輕症,然後又出現了中症、2次中症、3次中症,2次癌症、3次癌症。還有已經被叫停了的“前症”。重疾險發展至今,越來越多的保障,越來越貴的保費,其實已經脫離了重疾險的本質意義。名字何必再叫重疾險呢,乾脆設計一款均衡費率的終身醫療險出來,但是又沒哪家公司敢,規則也暫時不允許。

我認為重疾險產品發展到現在,是不是應該都冷靜下來,返璞歸真、化繁為簡,讓消費者少花點冤枉錢。


延伸閱讀:

重疾險有必要買嗎?揭秘這款“絕症險”的各種陷阱

保險業最無言以對的套路:多次賠付型重疾險

重疾險的錯誤創新:邪惡戰勝正義,在保險史上發生了四次


過度創新的重疾險,是時候化繁為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