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前 25年“零故障”的背後

李向前 25年“零故障”的背後

本刊記者 華南

檢修內燃機車5200餘臺,零故障;維修、複檢內燃機車1萬餘臺,零質量問題……這是李向前創造的,並在不斷刷新的“紀錄”。入職25年,這位內燃機車鉗工高級技師把高重複度的工作做到了極致。

翻看成績單的背面,李向前的付出鮮為人知。在機車檢修車間侷促狹小的作業面上,他拿著一把檢車錘,面對著車鉤緩衝器、軸箱彈簧、減震器、齒輪箱等內燃機車走行部的170多個部件,一次日常檢測平均耗時一個半小時,下蹲將近70次。7000多個日子裡,天覆一天,李向前從無懈怠。

至今,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鄭州局”)首席技師、鄭州局洛陽機務段內燃機車鉗工高級技師李向前,已獲得全路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成為中國鐵路集團公司“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7年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他被稱為“機車醫生”,在內燃機車檢修領域幾乎被“封神”。

今年9月,李向前獲評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最美奮鬥者”。靦腆訥言如他,面對殊榮,直說自己“只是一線鐵路工人,沒想到能接受這麼高的榮譽”。他強調自己的平凡與普通,坦陳自己也曾彷徨掙扎、有所顧慮,直至歷經煎熬後找到自己的價值、熱愛與方向。從檢修的“髒苦累”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再到“高大上”的電力機車,那些不曾言棄的日子,最終照亮了李向前的奮鬥之路,也讓大家看到,中國鐵路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中,永恆不變、紮實淳樸的奮鬥精神。

懷著淳樸的心前行

李向前的奮鬥之路始於少年。那時,他所有的初心與原動力,都是為了擺脫生活的泥濘。1974年,李向前出生於河南登封農村,童年和少年時期,他都與貧困相伴,連溫飽也難以解決。上世紀90年代初,李向前中考的首選是中專。在他的初中,能考上中專的只有五六個。成績優異的他自然也不例外,“最大的願望就是考中專,早上班,吃上商品糧”。鐵路是公認的“鐵飯碗”,李向前就報考了鄭州鐵路機械學校(現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那時學校只有內燃機車、電力機車、車輛專業三個相關專業,因為在老家農村,柴油機是比較先進的,他就據此選擇了“比較先進的內燃機車”。

在鄭州鐵路機械學校,前兩年基礎知識和理論學習比李向前想象中的枯燥,但他還是認真地學,從心裡不讓自己產生牴觸感。直到三年級到河北滄州鐵路院機車廠實習,第一次站在龐大的、有待檢修的火車機車面前,李向前“猛一看上去就暈了”。“成千上萬個部件,學校就學一個概況。課堂上學的是一句話,但是到現場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完成。”20多年過去了,這個場景他還記憶猶新。

1995年,李向前中專畢業,走進鄭州局寶豐機務段(現洛陽機務段寶豐檢修車間)的大門,從此與內燃機車結緣。

“鐵路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火車質量是機務生命”。剛一上班,火車機車,也就是“火車頭”的重要性就深深紮根在李向前的心裡,他下決心要精檢細修好每一臺機車,及時發現隱患,讓火車健康地奔馳在鐵路線上。怎奈心手不一,看著師傅們三下五除二檢修好一輛機車,自己也怎麼也搞不定,“機車檢修是常白班,當天檢修的車輛一般當天都要交車。上午的活幹不完,中午就要加班;下午幹不完,晚上要加班;一個人的活幹不完,大家都要加班。”李向前急了,“我不能拖後腿”。師傅也激勵他,“火車頭是有成千上萬個配件組成,火車肚子裡的佈線密密麻麻,如蜘蛛網,要想修好它,就要付出超常人的努力”。

李向前入路時,正趕上單位剛從蒸汽機車轉產為內燃機車,內燃機車在單位被當成寶貝,從事內燃機車檢修也被認為是單位素質高、技術好的代名詞。可是由於對內燃機車的脾性大家都沒摸著,每次機車入庫檢修,都會發現不少問題,還不好解決,很多師傅說,正好你們這些有文化、懂技術的學生娃來了,可以好好研究研究這內燃機車的脾性了。

在檢修現場,李向前跟著師傅邊聽邊看,手裡拿著工具不方便記筆記,他就生生記在腦子裡,下班後再回宿舍整理到筆記本上。經過中專三年系統學習的李向前,只用了半年就逐漸熟悉了本職崗位的基本業務。困惑卻接踵而來,車輛檢修是體力活,那個年代機械化程度又低,檢修時搬運零部件都是工人肩扛手抬,李向前瘦弱,力量達不到,乾得很吃力。油汙多、配件重,冬冷夏熱,加上單位所在地寶豐縣楊莊鎮環境差,跟設想中“吃商品糧的國家幹部”感覺很不一樣,身邊的同事都琢磨著怎麼能早點調走。慢慢熟悉了工作內容的李向前也不由得內心猶豫,徘徊起來:“要不要換一個勞動強度小一點、工作環境好一點的崗位?”

很多個夜晚,李向前如此自問,又默默否定,“調崗不容易,再說自己已經端上了‘鐵飯碗’,還是要先把工作幹好”。

從此,工休時,別人休閒娛樂,他一頭扎進了《內燃機車》《鉗工基礎》《金屬工藝學》等書籍,以及向老師傅們借來的實用技術資料中。拿著書籍、資料蹲地溝、鑽機械間,一邊對照圖片,熟悉配件名稱,掌握配件安裝位置,一邊拆、修、裝和測量各類配件,熟悉配件檢修工藝,瞭解掌握其工作原理。從幾斤到幾十斤的配件,李向前拆裝了一遍又一遍,兩年下來各種配件數據、故障現象、處理過程和組裝情況記滿了厚厚四大本。書翻出了毛邊,沾滿了油汙,手磨出了老繭,看到這個小夥子學習的勁頭,師傅們也熱衷地將“看家本領”教給他。

在那個年代,工人的晉升途徑不多,李向前並不能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未來,但他還是用心完成每一項工作,哪怕枯燥、重複、瑣碎。回望那段歲月,他總結了四個字:堅定、堅持。

每一分努力終將有所獲得

成功總在暗中觀察,不會錯過心無旁騖、不吝付出的人,哪怕他沉在眾生中。

1998年,檢修車間第一次組織青年技能競賽,李向前名列第一。第二年,寶豐機務段舉行青工競賽,李向前再次奪魁。團委書記帶著每個項目的前兩名選手到海南某單位參觀學習,李向前猛然“看到天見到亮了”,他意識到:“自己手中的活兒,好好幹就有價值。”

更重要的是,因為各級技能競賽的宗旨都是提升技工能力水平,所以組織者會提前告知競賽項目,選手可以有針對性地訓練,準備比賽的過程就是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把工作中積累的經驗用到競賽中,是檢驗自我的好方法;把競賽中新學的技能用到工作中,又提升了工作水平。進入良性循環的李向前更用心了。

厚積薄發的能量是巨大而驚人的。2005年5月,在連續取得車間、段和路局競賽第一名的情況下,李向前參加了鐵道部(現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首屆全國鐵道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他至今記得競賽項目是內燃機車軸箱檢修,這是內燃機車高級技師考試項目,檢修步驟多、要求精度高,很考驗人。競賽時長60分鐘,規定允許超時20分鐘,最終李向前用時50分鐘,是全部60多名選手中用時最短、流程最規範、檢修質量跟標準數據最接近的。

一戰成名。李向前摘得內燃機車鉗工組別桂冠,獲得“全路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全國技術能手是授予技術工人的國家級榮譽),同年,他還被授予“火車頭獎章”榮譽稱號。

再上層樓,李向前眼前豁然開朗,“真正認識到自己這個崗位的價值,有了信心和主動性”。

2010年,李向前調入車間技術組,負責技術把關工作。崗位變動後,他對全路內燃機車運用工作有了更多的瞭解。當時,全路內燃機車增壓器故障較為普遍。內燃機車增壓器是用來給柴油機增加空氣壓力、滿足柴油充分燃燒、提高功率的重要部件,被譽為柴油機的“心臟”。一旦發生故障,就會造成增壓器排氣管噴火、冒黑煙,嚴重時會燒斷接觸網線,構成事故。

“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李向前開始邁向創新的領域。他一有空就上網搜索,查閱技術資料。一番查找詢問打探,他發現全路各機務段和生產廠家都沒有什麼好辦法。在段和車間的支持下,他帶領車間技術骨幹成立了課題攻關組,在震耳欲聾的柴油機轟鳴聲中,經過半年上百次的計算與實驗,他們終於設計出了增壓器廢氣分流裝置,引導廢氣排放方向,徹底消除了廢氣直接灼燒接觸網線引發的事故隱患。在開展增壓器技術攻關時,他們發現帶有火星的柴油機廢氣會順著煙囪排水管倒流到動力間,有可能引發機車火災。於是,他們又實施了將直線型排水管改造為注水U型管的方案,既防止了廢氣倒流,又不影響排水效果,一次技術攻關解決了兩個安全隱患。

在工作中,李向前始終有個習慣,在早上上班前、晚上下班後、機車密集出入庫時,他經常拿著手電,蹲在段管機車走行線彎道處,觀察機車走行部各部件的受力情況,以及車體與轉向架的擺動幅度,傾聽彈簧、車輪轉動的聲音,區分細微差別。經過長期鍛鍊,李向前的耳朵對機車走行部聲音異常敏感。有一次,李向前路過整備場,聽到正在出庫的機車聲音異常,緊跟機車走了幾米後,立即呼喊司機停車。經解體檢查,發現機車第2齒輪箱小齒輪防緩螺帽鬆動,並即將脫落。車間立即組織搶險,避免了一起行車事故的發生。

慢慢地,李向前總結了火車機車“望聞問切”確診法——“望”就是用肉眼觀看機車狀態;“聞”就是電氣線路檢查中,如果聞到異常氣味,就說明有問題;“問”就是詢問機車乘務員機車運行狀態,“切”就是試驗機車時,用心聽機車各部位發出的聲音。正是靠著這個方法,他檢修的5000餘臺機車出庫故障率為零,“機車醫生”名副其實。

傳遞不懈奮鬥的力量

常有人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遠。

2013年2月,原鐵道部以李向前的名字命名了“李向前機車鉗工鐵路技能大師工作室”。2015年,組織上又以李向前為帶頭人成立了“勞模創新(技能人才)工作室”。他從一個人的奮進變成了帶領一群人前行。

作為工作室負責人,李向前為自己設定了更高的目標:“培養一批骨幹、建立一支隊伍、強化示範帶動”。有一個時期,機車抱軸油盒裂漏的問題頻繁發生,導致油位下降,影響到抱軸瓦油潤,後果嚴重。李向前就此成立了抱軸瓦竄油質量攻關小組,經過多次檢查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進行改進,終於解決了問題。李向前還不放心,又帶著大家進一步找到了抱軸瓦竄油的主要原因,再次進行了改進。經過攻改進關後效果明顯,受到段上的獎勵。生產現場的難點問題,就是李向前工作室的主要課題,攻難關、解難題、帶隊伍、永創新,一系列做法激發了大家創新創效熱情。

為了讓更多人提高技術業務素質,李向前想方設法為大家創造學習機會。在業餘時間,他積極利用“工作室”的平臺,對報考內燃機車鉗工技師、高級技師的同事進行義務指導,講解理論知識,手把手教實作技能,還常常現身說法鼓勵大家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技能比武。

在檢修人才不斷成長、車間日漸百花齊放的蓬勃中,李向前也從未懈怠。入路25年來,他手持檢修錘,伴隨著內燃機車從東風4DF,到DF7,再到DF8D,以個人的成長親歷、見證著中國鐵路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在,車間工作環境比過去好了,他和他的內燃機車鉗工鐵路技能大師工作室,依然在路上。

曾經有人嘲笑他工餘時間都在學習,是“裝相”,他笑笑不多反駁,繼續低頭看書。那些經他檢修健康駛出的機車,還有火車司機放心的微笑、揮手致意,都為李向前的付出和價值,進行了最有力的證明。

25年了,奮鬥是什麼?李向前的答案很簡單:“愛崗敬業,一直堅持。”

李向前 25年“零故障”的背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