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 1935年1月,有一位在南京讀書的陝西學子返回闊別3年的故鄉。這次關中之行,讓他看到三年來關中的變化,也聽聞了當時社會各界人士對陝西時事時政的看法。其中的種種細節,值得品味。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原文載於《新秦先鋒》1935年第2卷第1期他返回南京之後,就迫不及待的將這次經歷詳細寫了出來,發表在了當年的期刊之上。

關 中 見 聞 記有 餘1935年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負笈白下(求學於南京),忽忽間已三數年矣。每念故鄉山川之勝,不禁神往,且聞自開發西北之呼聲,囂囂塵上以來,陝西百般建設,突飛猛進,歸陝一睹大槪,此餘之久願也。會有同學某君者,西安人,因事亟欲歸家,邀餘同往,並請抵西安後,下榻於其家,於是欣然應諾,遂與某君同道西行。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民國鐵路旅客

一月中旬動身,兼程西進。某君一路指手畫足,談古論今。其可令人捧腹而笑者,不能不笑;其可使人放聲痛苦者,尤不能不哭。故每談至邃密堂奧之處,聲色俱變之時,一車旅客,莫不側耳靜聞,言念其狀,良可慨也!旅途有此善言之士,實難多得。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潼關鐵路,民國寒暄間,已遠遠望見潼關。潼關北帶黃河,南依高山,城垣即依山而築,險要異常。憶古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語,此其地歟?車循山麓而上,行頗緩,已而入洞,洞長可五六里,出洞則已在潼關城中矣!復穿城而過,至城西之站而至。從此潼關天險,為之減損大半,然關山之雄偉,依然不減當年春色。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潼關至西安鐵路線 民國

在潼換車,停約半小時,即直奔西安而去。沿途景物宜人,而太華驪山,尤能引人入勝。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西安火車站 1935年

抵西安時,天色已晚,為時約在八時左右。總計西潼一段,長不過二百餘里,而車行則在七小時以上。某君因而嘆曰:"吾輩出特別快之價,坐特別慢之車,不亦冤屈乎?"應曰:"此路新築,慢為自然之理,天下烏鴉一般黑,豈特西潼一段為然哉?君不見杭江路最初通車之慢乎?"某君唯唯,旋入城。時夜深人靜,所見盡是黑色一片。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西安 1935年

次晨黎明即起,散步馬路,徐徐而前,藉觀市面情形。過巷穿道,皆有行不通也之感,原來城內多條馬路,同時並修,努力建設,由此可見!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東大街修路,1935年而築路工人,多著灰色衣服,間有軍官來往指揮,形若工頭模樣。初頗怪,詢於左右,答曰:"此乃兵工築路也。"聞而再視,始為豁然,蓋聞兵士築路消息久矣!惟今日始見耳。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西安城,民國西安為省會之地,四方會萃之區,人煙稠密,商業鼎盛。自隴海路展至西安後,百業愈見發達,聞化妝品之類,更可利市百倍,熙熙攘攘,儼若一大都會,繁盛之狀,誠非五七年前所可及其半也。一行三人,載言載笑。未幾,至端立門某牛肉館。此館開設有年,烹飪之法特別講求,因此譽滿全城,首屈一指,每晨滿座,盡是垂涎三尺之客,後之至者,每每無立錐之地。聞此刻省中禁宰耕牛令未除,他家絕少牛肉,惟此家獨為例外,如何如何?可想而知!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西安鐘樓,民國食畢返寓,稍事休息,便中修書兩封,繼則出而訪友,所談多屬私人事情,間亦涉及時政。晚餐由某君在家設宴,所邀多系一時才望,席間高談闊論,各述所見所聞甚詳。每談至一問題,輒覺切中肯棨,指陳時政,頗有可取之處。爰特一一記之,以餉閱者。客曰:"自古君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故以我輩書生而談政治,似有違背古人常情,且遵'金人三緘其口'之古訓,絕口不談吏治財政情形,然以吾人生為民國之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此而不談,不無遺憾!"言至此,忽然中斷,低頭深思,似有所觸。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修築潼關至西安鐵路,赤水河鐵路橋 1934年少焉,客復談曰:"建設之道,首在交通,吾陝建設伊始,亦唯努力於交通事業之推進。隴海路展至西安後,路局方面亦精疲力盡,本擬至此稍緩,以待來日再議,然近有繼續興工,決展於咸陽者,蓋當局有見於渭河一水之隔,每使人有萬里之遙之感,若建鐵橋通車,則不復為水所阻,內地各種建設,亦可因以促成,此其用意之所在也。至於公路,大體皆已完成,未完成者,刻仍日夜興築,幸賴經委會籌助有法,十七路努力兵工築路,故各處推行,均極迅速。明年今日若能再轉歸來,君當見諸般事業更有進步於今日也。"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三原民治小學,民國又一客繼而云曰:"年來吾陝教育,頗有進展之處,從前學生不讀書之悲觀現象,今已蕩然除之。當局近且積極整飭各學校,統一名稱,或以數字次第編之,或以所在地之地名稱之,如中中改為第二中學,三中之改為三原中學,皆其例也。並聞軍訓一課,此後將特別注重,誠能如今日之努力不懈,則吾陝教育前途,或可大放曙光。惜教育經費依然短缺,充其量亦不過能維持現狀而已,而新舊兩派之爭,迄今不能消除,凡此二事,皆美中之不足,吾嘗引為遺憾之至!"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陝西省禁菸登記表,1935年

又云:"禁菸問題,為吾陝目前最嚴重一事,蔣委員長前蒞陝,曾親命積極禁菸,當局奉行,不遺餘力,且聞有三期禁絕之計劃,此誠吾陝一大幸事也。惜省會所在之西安,依然公開買賣,煙館林立,若每徒步旅社訪友,輒見有人呼茶役買菸者,烏煙瘴氣,令人有旅社去不得之感!餘嘗以為禁菸宜從西安做起,蓋西安為眾目觀瞻之處,省會所在之地,凡此重大設施,宜為各縣模範,西安不能禁絕,何況外縣乎?"言訖,時已九點鐘矣,於是賓主乃盡歡而散。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西安革命公園,民國明日,策馬遊郊外,參觀車站工程。道過新城北,見有新建烈士祠,其前有二大墓東西對峙,頗壯觀,初不知為何人之墓也。乃下馬,徐步入內,見時人墨跡書翰甚夥,讀之,始知為十七路紀念八年前堅守西安陣亡之將士也。憶當年情景,不寒而慄!若非陝軍之沉著勇果,堅守不屈,則當時之陝西,必為北洋軍閥之爪牙所據。誠若西安不守,是又不知今日之中國,復為如何之情勢?一戰有關大局,此其然乎?異日修史,將不知如何描寫此處!?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西安"中正門" 1935年

觀諸紀念文畢,復馳馬直奔東廓而去。出中正門,此門為新近所闢,有出入兩道之分,其與東西南北諸正門,顯然有時代之劃分,社會之演進,處處可見矣。考其所以命名為中正門者,恐亦與東城之中山門同其意義,紀念一代英豪而已。至站,見屋宇甚少,始知站房尚未興築,此刻僅土方之工程始畢耳。前見某報載其業已動工,知為誤傳。報紙之鼓吹社會事業,吾人固當寄以同情,惟其記載每每失實,使人不無一種不良印象,從此看報,將打五折矣!俄而,車從東來,笛忽鳴,馬聞而驚,直奔東去,不能禁,亦無如之何,乃信其所奔,聊以"馳騁"二字以自解。約五里,馬疲漸至,望之,已來至一古柏蒼茂之大墓旁,因少歇。吾友見餘所乘馬驚而遠走,恐有不測,繼而馳馬隨後來,見餘棄馬坐地,以為墜馬,乃急就問,告以無事,吾友始釋然。於是縏馬走入柏樹叢中,讀碑文紀事,始知此墓為革命先烈彭仲祥君之墓。彭君為人勇敢有智謀,民初奔走革命甚力,每聞鄉人道其革命軼事,徹夜不倦。心竊慕其為人久矣!不意馬驚至此,得瞻先烈葬地,此亦可謂意外之獲得也。會有鄉人至,為餘等道此墓風水,謂此墓為臥虎穴,虎臥於高邱之上,頭向城中,作怒視之狀。餘素不信陰陽家言,亦且不究風水之事,聽其言,或為牽強附會,或為援引比附,故略點首唯唯,聊作半信之狀。言時日已西落,暮色漸濃,旋即上馬加鞭,趕入城去。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翌晨赴西關訪友,見一牆壁有戒菸院字樣,乃少停參觀。所見標語文告,讀之皆可驚人,大抵略與南京戒菸院無異,惟規模尚小,設備簡單,蕭條之狀,門前可以落雀!走馬觀壁,未曾悉其為官方所辦,抑為慈善家所創?但若資以戒菸,餘恐中國歷史再演五千年,西安煙神,亦不能因而絕跡!此後誠能擴大其組織,或可造福於社會,否則,亦不過徒擁戒菸院之虛名耳。歸途行抵鐘樓時,見行人車馬接踵北行。初驚異,信步隨之,至公共體育場附近,行人愈見擁擠,至此,始知當日西安某兩籃球隊作表演比賽也。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陝西省立女子師範運動員 民國

乃入內作壁上觀者,藉覘其球藝如何?至則四面觀者如堵,圍得水洩不通,時黨政軍各界長官皆在場,秩序尚佳。但見戰場之上,健步如飛,知已接觸,急引領遠望,始悉一方為西聯,一方為高中,論球藝,兩隊俱屬平常,結果則高中操左券矣。在場遇故友某,談及西聯體育會事頗詳。據云:"西聯體育會之組織,始於去歲,為時不過一載,會員已有二百餘人,要皆西安各界酷嗜運動者也。聞此刻教廳本提倡體育之旨,健康民族之意,將撥地助欵,以扶助此會之發展,從此陝西醴育前途,或可稍見曙光。至論其內容如何?則隊類頗多,組織亦尙完善,惜其收納會員,幾無限制,來者不誤,任人可入,是以人數雖多,而堪於馳聘戰場者,則寥寥無有幾人,此後誠能在此稍加留意,當更有良好之成績矣。"言訖,不無興奮感慨,蓋伊人亦西聯一重要份子故也。約五日,乘汽車赴河北。(渭河之北,關中人稱曰河北,非指黃河以北之河北省也。)西鹹段公路尙平坦,車行穩而且快,惟塵土起兮,不勝焦苦之至。全車旅客,人人皆似墜缸老鼠,塵埃滿面,對視幾不相識,回顧左右,不禁愕然!旅途不便取鏡自照,否則,又不知自己為如何模樣也!?聞此路有鋪設石子計劃,以利商旅,果爾,則塵土決不如今日之甚矣。但其實現,又不知遠在何時?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咸陽古渡橋樑全景,1935年車次咸陽,將渡河,初以為艱,幸冬季水小,有橋可渡,不然,又不知受盡多少麻煩!?憶前人有"咸陽古渡數千年"之句,餘以為"古"字之上,尚缺"艹"頭,若改為"咸陽苦渡數千年。"或可名實相符,不知智者以為然乎?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涇陽古城牆,民國

在咸陽少停,又有旅客上焉。繼而復前行,由修石頭渡涇河,入涇陽縣境,但見涇惠渠干支東西相接,南北交錯,昔日不毛之地,今則盡成良田矣。因與同車某老人談其利,老人嘆而謂餘曰:"自涇惠渠開鑿以來,地價飛漲,惜十八九年時,原主多因飢寒交迫,供手讓人,今日表面上之耕者耘者,雖仍多本鄉人民,實則地之所有權,早已集中於少數富豪之手矣!"言畢,頗有不平欲鳴之氣,後始知此老亦涇陽人,初因大旱,將其莊園田地賤價售於人,今日視之,自有無限感傷。嗚呼!處今之世,唯有錢階級處處可以投機,坐收漁人之利,此種不勞而獲,若不收為國有,是誠社會最大之病象也。

涇原一段,路寬而坦,乘車疾走,猶如置身江南,蓋以其路基極善,無塵埃撲撲之苦,且以水田一望無際,景緻秀美故也。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三原縣城,民國俄而,車抵三原,三原為河北重鎭,市廛頗盛。民初景翼將軍曾練兵於此,後成國民第二軍,有眾四十萬,聲威著於南北。當日三原,繁榮駕於西安之上,今則大非昔比矣。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三原縣城,民國

抵三原時,適值廢歷臘月,聞城南臘八會甚盛,因往遊焉。出南門,路狹人多,幾不能行,其景況猶似電影院散場時也。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牲畜集市,民國

及到會,但見熙來攘往,盛極一時,與會入數,約有十萬之譜;小攤交易,倍極擁擠。聞今歲牛馬最貴,一牛可值百金,馬尤過之,而群馬尤能利市百倍。凡此種種,足以證明農村經濟漸已恢復,購買力日益增大,此誠一良好現象也。

繼而赴東里堡訪友,便中乃遊唐代半松園,園在堡城西,周圍可百畝,其內柏楊蒼茂,大者且可五圍,靑山碧水,數泓小溪,茅屋幾間,修竹叢松,前後左右,點綴得宜,恂一幅天然圖畫也。餘嘗遊江南諸大公園,但未見天然之美,有逾於此者,遊人移足此境,可以心曠神怡,恍若置身於世外桃源,無怪東里一堡,文人雅士最多!惜於管理一道,每乏負責人員,無賴徇私之徒,且常損毀公物,每見花木欄亭破毀,不禁慨然!若以保存公物而言,縣府似應稍盡監督之責。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蒲城縣城,民國三日後,北走蒲城,過富平未停,至則日已晌午矣。沿途諸村鎮,皆有民團駐守,盤馬彎弓,儼若如臨大敵!聞此刻各縣均奉令舉辦民團,增加地方自衛力量,唯蒲富兩縣,最為完善,槍械彈藥,堪稱齊備。聞某言:入蒲富之境,可以道不拾遺,居民亦可夜不閉戶。民團功用之大 ,由此可想而知!甚望當局督促其他諸縣,依法辦理,誠能使人民有自衛力量,則匪患可防之於未然,即令股匪竄入,剿之亦可事半功倍,公私兩利,執有大於此者!?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永樂店大車店 民國

在蒲稍理私事,復返西安,至三原,改乘騾車,取草灘便道入省。過永樂店時,曾少停,參觀合作社情形。時適該社發放麥苗借款,農民至者甚眾,聞利息為一分二釐,其借自銀行者,亦八釐也。此種利息,餘頗以為過高,蓋若本於救濟農村之至意,復興麗村之熟忱,則利息當宜愈輕愈善,何能如一般市面之商業性質?此種金融資本家支配下之合作社,依然不脫高利貸榨収之本色!此後農村經濟若漸見恢復,可勸導當地農民集股,聚為基金,然後依合作社之法現辦理;或由政府妥加督管,稍事改善,庶能達於合作社真正合作之目的。

1935年關中游子返回故鄉,一路的見聞一路的感慨

西北調查團渡過西安城外的渭河 1933年

行抵草灘,渡河頗以為難。舉目遠望,一片黃色,淒涼愁苦之狀,難以言喩!沿河荒地頗多,然樹木卻極鮮少,有之亦不過"十畝地中一苗谷,"點綴風景而已。前聞渭河沿岸荒地,有僻為林區之說,此說果能實現,則草灘萬畝盧葦之地,亦將變為偉大之森林區矣。至省(西安城),天色已暮。入夜,氣候驟變,大雪紛飛,移時,即有半尺之譜。噫嘻!天惠吾陝,今歲想必又是豐年!?因雪之阻,留二日,復離省東行,忽忽間又來南京矣。民二四年二月十五日 於南京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發佈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終南山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