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昨天独行侠对雄鹿的比赛,东契奇缺阵,独行侠客场作战,面对18连胜、不可一世的雄鹿,居然拿下了胜利,对面字母哥独得48分也没能力挽狂澜。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于是赛后有人调侃东契奇,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原来你才是“毒瘤”。当然这是玩笑话,一场比赛说明不了问题,东契奇本赛季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完美。历史级的数据,带队打到西部第三,联盟第一的进攻效率,MVP级别的演出。

不过在NBA的确出现过不少核心球员缺席反而赢球,甚至比缺席之前更理想的例子。

比如上赛季季后赛,杜兰特受伤前勇士10场比赛6胜4负,缺席后直到西决结束6胜0负(算上受伤那场)。虽然总决赛的过程让我们明白了他有多重要,但在横扫开拓者之后,网上的确出现过质疑声音。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比如17-18赛季的沃尔(当时还没颓),受伤前奇才2连败,缺席后5连胜,当时舆论都在讨论问题是不是出在沃尔身上,外加有传闻说他和队友闹矛盾,更容易让人产生质疑。

还有本赛季的欧文,出场的比赛4胜7负,缺席后10胜5负,缺席的前6场5胜1负。

什么原因呢?先要说明一下,有巧合的因素,上述事例客观条件不同,结局也不同,但这件事本身具备研究的价值。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核心缺席却赢球的原因

一、心态变化

首先是心态上的变化,自己队里的核心缺席了,如果是一场普通的常规赛,队员们心态反而更轻松,输了不亏,赢了血赚。

平时表现机会少的会抓住机会拼命表现,尤其是核心的替补,平时被打压出场时间,终于能放飞自我了,机不可失,非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很多一夜成名的草根英雄,就是这样成功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疯狂”。

重点是对手的心态变化,不妨想想我们自己的经历,上学的时候打过班赛吧?比赛前你肯定会重点研究对手的核心人物,可能还会和队友一起到操场演练对付他的战术,结果比赛前突然听说他不打了,你会怎么想?轻敌,很可能乐极生悲,就算强迫自己不轻敌,也很难保持之前的心态,总感觉哪里不对。

在NBA也一样,上赛季季后赛火勇大战,杜兰特受伤前一切井然有序,和一年前几乎是同样的节奏,杜兰特受伤后,红队反而愣神了,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按说登哥该趁机一波掀翻勇士,自己却像落入圈套,不知该怎么打了。我们在上帝视角认为该速战速决,可站在球员的角度,这种心态转变未必有想象中轻松,尤其在事发的极短时间内。

本赛季雄鹿和快船的两场比赛,第一场小卡和乔治双双缺席,路威和哈雷尔带队和雄鹿纠缠到最后一刻,雄鹿5分险胜。第二场小卡乔治双双出战,雄鹿大胜28分。抛开技战术等因素,内心重视程度的不同,决定了雄鹿的拼命程度,是从跳球就开始亮剑,还是不着急慢慢打,反正都能赢。

多说一句,篮球比赛里调整心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契机,任何不利局面都可能进一步加剧心态失衡。

因为比赛时间是有限的,越往后越仓促,那些以弱胜强的例子套路类似:强队开局进入状态慢,弱队抓住小辫子往死里打,强队回过神,开始追分,但比赛时间已经过去不少;追分越慢越着急,弱队保持高昂的斗志,又打进几球,强队彻底崩盘,无力回天。一场定生死的比赛经常爆冷,系列赛却总是更强的一方获胜,就是这个道理。

二、技战术博弈

再说技战术方面,NBA各支球队的核心球员,大多霸占球权,或拥有绝对战术地位,在场时战术围绕他们进行,打法偏向“一人带动全队”,主角和配角分工明确,在传统篮球理念中显得不够团队,在NBA却是真理。

上文提到的,东契奇是独行侠的灵魂;杜兰特的到来直接改变了勇士的战术思路,沃尔之于奇才,欧文之于篮网,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他们不能出战时,顶替出场的人一般不具备同级别的个人能力或影响力,否则也不会屈居替补,他们无法像核心球员那样大权独揽,所以打法会趋于整体。

比如沃尔在场时要大量持球,射手只需要埋伏在底角等机会,现在沃尔不能打,每个人都要多做一点事。勇士失去后杜兰特后,最强单打点没有了,自然就变得更像2016版勇士了。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很多球队在失去核心球员后,会变成一支完全不同的球队,

表面上只是少了一个核心,其他人没变,打法估计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实际却是天差地别,风格迥异。

作为对手很难应对,即使知道对方风格会变,也摸不清具体套路,球员报告上的信息不好使了,又是常规赛的遭遇战,没有足够的时间备战,很可能造成意外。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还有一点很重要,能进入NBA的都是篮球世界的精英,核心的替补们也不是软柿子

,别看平时不显山露水,进NBA之前在各自联盟都是一顶一的人物,尤其能进入球队轮换的,只要给足机会,没准就让你刮目相看。

就说17-18赛季,沃尔的替补萨托兰斯基,如今是公牛的主力控卫,今年世界杯我们见识到了他在FIBA赛场的统治力。比天赋和纯个人能力,他当然不如巅峰期的沃尔。但他能串联进攻,让配角们更频繁地参与到进攻当中,而且不粘球。他在场时的奇才转移球更流畅,打法更团队,没人大权独揽,而是人人争先,无私奉献。

从沃尔变成萨托兰斯基,相当于变成另外一支球队,对手会想这么多吗?估计不会,只会想你这边老大不在,不轻敌就不错了。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昨天独行侠战胜雄鹿,替补东契奇的布朗森,全场13分4板11助攻,作为2018年NCAA冠军维拉诺瓦大学的核心控卫,平时在东契奇身后安安静静打替补,给了机会人家就能抓住,这就是真本事。

核心缺席,替补上任,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替补接过核心的权利,说不定也能打出核心的效果。潜力一旦被挖掘,很可能就此爆发,展现出之前没被发现的优点,对团队同样有很大帮助。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在NBA,团队一定大于个人吗?

话说回来,难道核心球员不重要?当然不是,看看上面几个例子的结局。

勇士在总决赛遇到了和2016年类似的状况,需要一个单挑型超巨对上对面的超巨,否则水花兄弟中总有一人被无限针对,打到关键时刻必须有人能不讲理地站出来。一句话,没有杜兰特就是不行。

沃尔受伤后奇才5连胜,但在那之后,直到沃尔复出,只有10胜12负,胜率不足五成,包括两波三连败,两波两连败。季后赛首轮和东部第一猛龙战成2-4,还是需要沃尔的攻坚能力。

大牌核心往往大权独揽,破坏整体性,但NBA各支球队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追求大牌,有组三巨头的钱,肯定先追巨头,而不是把钱分给多个角色球员,补强深度。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在传统篮球观念中,集体永远大于个人,有一句经典台词,“篮球是五个人的”,包括各类篮球相关的励志故事,影视作品,都在宣扬集体篮球终将战胜个人主义,像“邪不压正”一样成为真理。

但在NBA,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团队精神固然可贵,却很难做到人人平等,无私奉献,大牌永远是焦点。因为这里的球员能力太强,已经不能按常理去分析,打到生死时刻,团队配合往往不奏效,容错率低,把球交给核心去处理,反而是更让人放心,更靠谱的抉择。

团队配合赏心悦目,但只在成功时有效,一旦被针对,必然停滞。巨星的个人实力是无法针对的,正因为无法被针对,才成为巨星,过于针对他一人,队友就会受益,这样的连接关系也可以理解另一种团队思维,只不过是“个人带动全队”。


核心缺席反而赢球,是核心的问题吗?团队篮球一定大于个人吗?

所以,在一些整体实力过硬的球队中,核心缺席后球队反而变得更整体,最初对手不熟悉,免不了轻敌,往往先赢下一些比赛,后面慢慢“现原形”,因为对手知道你的套路了,到关键时刻没有主心骨,差距就出来了。

最优秀的核心,能兼顾个人进攻与队友串联,明面上还是大权独揽,实际上靠个人能力创造出了新的“团队”。不符合传统观念,但能在最高水平的篮球联盟赢下比赛,就足够了。

难度也是非常之大,也有反例,比如欧文本赛季缺席前后的反差,有新球队磨合的因素,但反差如此之大,必然有其他原因。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他占用了核心的球权,却没打出核心的效果,而顶替他的丁威迪有核心的实力,却没占据核心的球权,至少更合理更团队,外加队友整体实力不弱,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