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三省”會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2月14日—15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教授率隊在北京參加“雞鳴三省”會議研究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本次會議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指導,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雞鳴三省’會議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課題組主辦。來自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經濟日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西南醫科大學、雲南省昭通市委黨史研究室、貴州省畢節市史志辦、四川省瀘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的專家參加會議併發言,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楊勝群主持會議。

“鸡鸣三省”会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雞鳴三省”會議是繼遵義會議之後又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會議不但糾正了我黨當時在政治和軍事路線上的錯誤,而且對於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了分工,決定由張聞天(洛浦)接替秦邦憲(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強化了毛澤東的領導核心地位。但是“雞鳴三省”會議的召開地點一直存在爭論,成為黨史“懸案”。本次會議與會專家針對會議召開時間地點的考證,介紹了各方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圍繞研究意義、研究方法、資料考據等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魏海生,中央檔案館館長、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曲愛國,國防大學原副校長畢京京教授,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經濟日報原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等專家在上午研討會中發言。

“鸡鸣三省”会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李後強在發言中指出,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紅軍領導們在四川敘永縣石廂子住了三天兩夜,為什麼不開會?過去這是一個大疑問,現在確定了2月4日晚上至5日凌晨召開了重要會議,這就是“雞鳴三省”會議。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應把對“雞鳴三省”會議的考證與文旅項目的開發分開,把還原黨的歷史與只考慮地方需求分開,把真實事件與編造故事分開,強化大局意識、政治意識,堅決反對製造假文物、假遺址、假遺蹟。當前對“雞鳴三省”會議時間地點的考證大部分停留在文獻查閱層面,應在廣泛收集檔案資料的基礎上,重走紅軍路線,採取座談、訪談,測時、測距,查檔、查史,問俗、問賢,訪古、察今等方式,從無可置疑的事實出發,提出疑問和尋找答案。四川調研組在2019年8月初採用最為原始的步行測量、控制論的“黑箱法”等研究方法,通過“走、訪、查、辨、析”等多維手段,以及文獻學、民俗學、古鎮學、聲學、氣象學、地貌學、考古學、無人機航拍、衛星照片分析等12種具體研究途徑,發現了“飛地”、“雞鳴山”、紅軍墓、出發時間、紅軍路線、步行時間等關鍵要素,基本確定了“雞鳴三省”會議召開地點在石廂子,結論符合紅軍電報和日記,也符合實地勘察情況。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許先春研究員介紹了他們關於“雞鳴三省”會議的十個專題考證結果。雲南省昭通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翟昭明、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史志辦主任周遵鵬、四川省瀘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邱俊分別介紹了最新研究進展。我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趙小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華軍分別圍繞貴州林口、雲南花房子兩處疑似“雞鳴三省”會議地點的最新考證結果進行了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