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鍊內心“靜氣”


錘鍊內心“靜氣”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曾言:“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此“靜氣”指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的大氣度,諸如諸葛孔明大敵臨於前而面不改色、焚香彈琴,笑彈“空城計”。當今時代,思想多元、文化激盪、誘惑繁多,黨員幹部亦需要錘鍊內心“靜氣”,做到心如止水、處變不驚,方能行穩致遠。

錘鍊“知止而後能靜”的廉潔之氣。正所謂“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知止是一種自律、一種智慧、一種境界,當前行的“船兒”有了壓艙石,在遇到外界誘惑時,才能守得住內心高地。好乾部焦裕祿曾經親自起草《幹部十不準》,規定幹部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得知兒子“看白戲”,立即拿出錢叫兒子到戲院補票。反觀徐才厚、郭伯雄、谷俊山之流,因做不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終究落了個給自身添汙、給黨抹黑、身陷囹圄的下場。黨員幹部應引以為戒,學會知止,牢記自己“人民公僕”的身份,拒腐防變守底線,常思貪慾之害、常懷敬畏之心,耐得住諂媚之風的侵蝕,抵得住阿諛奉承的侵擾,自覺與不正之風、歪風邪氣劃清界限,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永葆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涵養“用心一也”的專注之志。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說的是螃蟹有六腳兩鉗,但因心思浮躁不專一,也只能寄居在蛇鱔之穴。只有沉心靜氣、專心致志,才能腳踏實地修好“內功”。90多歲高齡的宋書聲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編譯馬列著作。他說,在編譯局這幾十年沒有虛度年華。正是因為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才能源源不斷為黨的政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力量。黨員幹部應涵養專注的靜氣,所謂“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無論是做工作,還是幹事業,皆要有“鐵杵磨成針”的精益求精、不厭其煩的“繡花功夫”,永葆“愚公移山不辭艱辛”的頑強意志,為“來年看我掀天力”夯基壘石,於專注中見證永恆,於平凡中顯現偉大。

常修“寧靜以致遠”的淡泊之心。淡泊方見花開花落,寧靜才知雲捲雲舒。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榜樣是最好的教科書,典型是最好的價值觀。黨員幹部要常修“靜心”,面對枯燥繁雜的各項工作穩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正確認識工作的“酸甜苦辣鹹”,始終以平和之心對待名利、淡泊之心對待職位,放下多餘的執念,擺脫名韁利鎖的羈絆,做到沉時坦然、浮時淡然、拿放自如,真正把心思集中到想幹事上,把本領體現在幹正事上,把目標鎖定在幹成事上,在心無旁騖幹事創業中書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塑造“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空杯之態。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靜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通過沉心學習不斷積累和豐富。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湧現出許多新的認識世界的觀念和改變世界的方法,如果黨員幹部冥頑不化、故步自封,必然會落後於時代、落伍於人民,必須善於學習,用“金剛鑽”去攬“瓷器活”。要保持“空杯心態”,沉心靜氣、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時將學習放在第一位,應有“一物不知,深以為恥,從此便求知若渴”的態度,博觀而約取,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勤學苦學。同時,不拘泥於書本知識,還要向實踐學習、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向榜樣學習,善於反思、善於總結,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作者:丁曉娟 單位:山東諸城市委組織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