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有個“愛琢磨”將豆絲帶到進博會

蔡甸有個“愛琢磨”將豆絲帶到進博會

夏長興展示即食豆絲 記者張勇軍 攝


冬季,武漢人最愛的豆絲上市了。12月10日,蔡甸區玉賢街玉筍村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夏長興向記者展示他剛剛研發的即食新產品——“枯炒豆絲”。

2010年,夏長興下崗後回老家玉筍村琢磨起“豆絲生意”。僅有高中文化的他,率先將這一傳統的手工農特產實現工業化生產,年產量高達600萬斤,產品遍佈武漢各大商超,還賣到北京、上海,年產值2000餘萬元。夏長興被當地人稱為“豆絲大王”。

“琢磨”豆絲工業化虧到哭

10日上午,走進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一間近千平方米的工廠,坐落在玉筍村深處。

2011年,經歷了下崗創業失敗的夏長興,回到老家玉賢街玉筍村。“我發現傳統豆絲很受歡迎,但大型餐飲店極少,消費者只能從攤販手上買一點。”

看準了豆絲的商機,夏長興將村裡的閒置小學租了下來,搭起了灶臺,請來10位村民每天手工做豆絲。

傳統豆絲由大豆、綠豆、大米混合浸泡打漿,然後通過人工在大鐵鍋裡攤成薄薄的大餅,再切絲晾曬。

“最傳統的做法,一天只能產600斤”。夏長興說,當時的價格只有2.8元每斤。因為是人工操作,不僅產量低,而且質量還不穩定。“當時一年銷售收入才60萬元,生產利潤還不夠支付工錢。”

“我的豆絲推向武漢市各大菜場,確實比較受歡迎。”夏長興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工業化生產,提高豆絲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這是創業成敗的關鍵。

然而,夏長興找遍全國,都沒買到豆絲加工設備。於是,他找到了華中農業大學和武漢市農科院的專家,決定自己進行研發。

“賣了房,還借了一部分錢,我投了800多萬元,研發出一套豆絲工業化生產設備。”2015年10月, 他將首批一萬斤豆絲,拖到了白沙洲大市場。讓夏長興沒想到的是,因為豆絲生產環節不到位,口感不好,又被退了回來。

當夏長興將這批豆絲拖到飼料廠處理時,他和妻子都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家人開始反對夏長興繼續創業,“你再幹下去,連基本生活保障都沒有了。”

產值過千萬不忘帶鄉親致富

夏長興天生有股不服輸的精神。

他和專家展開了500餘次試驗,反覆琢磨原料浸泡、清洗、磨漿、成型、烘乾,最終形成了豆絲生產的標準,“機械化生產每天可產一萬斤豆絲,而且口感不錯,超過了手工豆絲。”2017年,夏長興拿到了豆絲生產專利。

愛鑽研的夏長興,為了讓自己的豆絲更具蔡甸特色,口味更豐富,他研發出了黃豆豆絲、綠豆豆絲、蕎麥豆絲,並在每一種豆絲裡面添加蔡甸蓮藕,“這種配方的豆絲,更綿軟、更勁道。”2017年,年產量達500萬斤,年產值1200多萬元。夏長興的豆絲產量和產值年年遞增。

2018年,武漢大型商超武商量販的採購人員,在白沙洲大市場無意中發現了夏長興的豆絲產品,主動聯繫萬順農產品合作社,將其金碾王牌豆絲引進到該商超。“他們認可我的豆絲,品質穩定,而且產量也有保障。”此後,中百倉儲,盒馬鮮生的採購負責人也找上門引進其豆絲。此外,夏長興還開通了淘寶、京東網店,每年線上銷售達到50萬元。據悉,蔡甸萬順農豆絲已賣到了北京、上海,“今年預計年產值有2000萬元。”今年,夏長興還將他的豆絲帶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致富後的夏長興,不忘家鄉父老。玉筍村黨支部書記劉三洲說,他的豆絲廠除了收購附近農民的大豆、綠豆、大米等農產品,還直接帶動35名村民就業,對玉筍村的發展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58歲的村民劉玉珍說,她跟著夏長興打工近10年,年收入約3萬多元。家裡的日子越過越好,“我還幫兒子在蔡甸城裡買了房。”

記者張勇軍 汪崢 通訊員曾強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