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之名的由來:南鄰樂安江,北接平林

在江西景德鎮的下轄地區裡,有一個叫做樂平的小城。

“南鄰樂安江,北接平林”這便是“樂平”之名的由來。而這個小城,也是我爺爺奶奶愛情故事拉開帷幕的地方。

我是在初秋季節隨家人來到這兒的。一路上,我帶著滿滿的少女情懷,聽著姑姑講著爺爺奶奶在他們那個年代,在這個小城的愛情故事。

直到我踏上這片土地,在這個從未來到的小城,我看著藍藍的天空,彷彿看到了爺爺奶奶在對著我微笑。我想,如果這個世上真有天堂,那天堂裡的他們,也許回到了年輕時候的模樣,而此時正看著如當年一般年紀的孫女,來到他們相遇相識、相愛相伴的地方。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這幾日,我跟著家人去了樂平的很多地方,走過一處民宅時,姑姑驚喜地指著一棟青瓦紅磚、木門半掩的房子說道:“那就是我小時候住的房子,竟然還在!一點也沒變!”那時的姑姑,開心的就像個小姑娘。

除了參觀別具古韻的民宅,我們還一起逛了老街、聽了戲,觀了書院、賞了自然美景。

這裡的景點並沒有明顯的分隔開來,老街裡有戲臺、民宅,民宅旁有書院,而長街又曲徑通幽處。正是這種和諧的相融,才讓人走在這個小城裡,一路都被這種古樸的氛圍縈繞,感覺喜悅而舒心。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小編將這幾日的行程進行了整合,接下來,就讓我帶你們走進這個美麗的小城吧。

首先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樂平獨具特色的古民宅了。原本看到當年爺爺奶奶住過的屋子,就已經很驚訝了,那些帶有年歲的一磚一瓦,似乎都記錄著這些年發生在這兒的故事。後來隨家人去參觀了幾個時代更為久遠的民宅,更是驚歎不已。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耆德明代餘火廣府宅和城區荷園了。

餘火廣(單名)府宅,位於樂平市雙田鎮耆德村63號。餘火廣是明嘉靖間進士,曾任都察院副御史。宅第三開三進側門院庭式,二天井二樓閣,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築。構建堅固,裝飾洗練,由院門、院庭、大門、前堂、前天井、正堂、後天井、後堂組成。為樂平現存最久遠的古民居建築之一。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而荷園建於1922年,建造人汪徵元,原為黎元洪大總統府顧問。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院庭式洋樓建築。園內佈局前庭後院,內有兩座四面坡屋頂樓屋,其中一座主體樓層採用19世紀中葉由外國傳入的“券廊式”,為中國近代文化轉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歷史例證。

1931年曾為贛東北特委機關所在地,現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3年公佈為樂平縣文物保護單位。

這兩個民宅給我留的印象最為深刻,一個從屋簷一角到整體佈局無不透著古韻,一個卻是將中西完美的結合,兩者各有風韻,也各自見證著它們建成時的那個時代。

我當時不禁感嘆道:“若是能和家人住在這樣的房子裡,該有多幸福呀!”

出了民宅,便是老街了。樂平的老街遍佈各處,我也挑了最感興趣的四個老街去逛逛。

它們分別是老北街、古城隍廟區、湧山老街和流芳街。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該區內呈裡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19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

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大部分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

後來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如今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國民黨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等重要歷史文化遺蹟。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和老北街恰恰相反,樂平古城隍廟區,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集政治、民居、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

在老城隍廟區域中,有儒學裡(文廟)、觀音閣(鳳遊書院)、古縣衙、五都試館、龍神井、龍王廟、馬王廟、馬氏、洪氏、餘氏宗祠,汪道誠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許還山、胡延齡等名人舊居,財貴巷還保留了一座古典煙花青樓。

湧山老街與它們不同。它枕山傍水,風光秀麗,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裡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樑重要陸路通道 。

老街區縱橫三條,交叉中心聚集著商鋪、民宅、橋樑、驛道、祠堂、戲臺等建築遺存。如有明代崇禎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萬年戲臺,道光年間王母貞節石碑坊,道光年間王氏司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戲臺是樂平現存古戲臺建造最早的戲臺。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我最後去的是流芳街,它不似老北街的繁華,不似老城隍廟區出了那麼多名人,也沒有湧山老街那樣地處要道。但如它的名字一般,流芳入我心。

它是樂平最大的一個自然村,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間,劉氏從弋陽新陂遷此立足,始稱劉坊,改名流芳,以示千古流芳之意。

該村巷道縱橫二十餘條,其中縱向巷道有七條通向碼頭。現存古祠堂、民居、碼頭、店鋪、作坊、碑亭、戲臺等遺存計百餘處。

看著街邊的陶瓷小玩意,突然想起小時候爺爺送我的陶瓷小鳥。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小小的一隻,灌上水,對著灌水處一吹,便能吹出清脆悅耳的百靈鳥的聲音,我給它取名叫作“叫叫水鳥”。如今看著十分相似的陶瓷小玩意,不禁回憶湧出,眼眶微潤。

行走在這些老街中,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油然而生。看著路上的行人,我幻想著百年前這裡也有來來往往的過客,幻想著幾十年前爺爺奶奶也執手走過這些街道,平常而幸福。

這幾日,我們還在老街聽了戲。小時候,在電視面前,一聽到戲,便睡著了,如今看著現場版,卻格外的感興趣。從妝容、服飾,到一舉手一投足,再到那悠揚婉轉的嗓音,無不帶著一股令人醉身其中的韻味。以至於很多人聽著聽著,也不由得跟著微微晃起了腦袋。

姑姑驕傲地告訴我,樂平保留了四百多座古戲臺,有“中華古戲臺博物館”之稱。

隨後我們便去參觀了昭穆堂戲臺,我方知這“中華古戲臺博物館”的稱號不僅是源於樂平保留的古戲臺之多,更是這些古戲臺都是融建築、雕塑、工藝、繪畫、文學於一體的中華一絕。

戲臺雖然是外在的建築物,但在中國傳統社會,戲臺與戲曲實為一體,不可分割,是戲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戲臺一般建在宗祠旁邊,一般都是村鎮中最華麗的建築之一,因此一座戲臺,既體現了古人強烈的宗族意識,又反映了鄉人對戲曲、建築的美的追求,是古人精神生活世界的外在顯現。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樂平古戲臺,根據其依附建築物性質的不同,大致分為宅院臺、廟宇臺、會館臺、祠堂臺和萬年臺五種,目前遺存下來的主要是祠堂臺和萬年臺。另外還有一種由祠堂臺與萬年臺相結合在一塊的雙面戲臺,當地人稱之為“晴雨臺”或“鴛鴦臺”。

戲臺的整體格局基本相同:均為傳統的磚木結構,檯面均為牌樓式,三五重不等。臺脊形式多為歇山頂或硬山頂,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畫戟,兩端分別飾有線條優美的鰲魚,正面上方都有極挺拔的飛簷翹角,簷下一般都懸掛風鈴鐵馬。幾乎所有的臺脊上都棲有祥禽瑞獸。

戲臺天棚中央是皇家建築裝飾——藻井。臺上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有人有物有花草,更多的則是有故事情節的戲文。這些雕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堪稱絕品。

每一戲臺風格則各異,有樸素的,有豪華的;有內斂的,有張揚的;有氣勢宏偉的,有做工精緻的,各有不同。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昭穆堂戲臺是樂平現存最早的戲臺,建於明末崇禎年間。這是一座祠堂臺,位於王宗五祠內。戲臺整體呈單面開放式,由左右場、臨時表演區及後臺四部分組成。臺頂有八角藻井,臺前隔天井為觀戲臺。整體上看,這座戲臺結構較為簡陋,裝飾也較為單調樸素。

樂平曾有民謠稱:“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村民每逢節日及婚喪嫁娶、祈福禳災、喬遷修譜等重大事件,都會請戲班演出呢!

而在樂平,有熱鬧的戲臺,也有滿是書香氣息的書院。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這個以“洪公氣節,馬氏文章”著稱於世的小城,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駙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進士郎”。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樂平人自古重儒,文風所及,樂平自唐宋起便已興建各類書院,老城至今保留有翥山書院、麗陽書院、慈湖書院,甚至較早的縣治所在地洺口每個大宗族都建有書院。

我有幸參觀了慈湖書院,它原建立在樂平縣城東南古長樂坊、觀音閣附近。

可謂“溪山環抱,形勢壯麗”。南有洎水長流,柳絲垂映;北倚崖峭壁,古木參天;可以“觀草木之發生”可以“聽禽鳥之和鳴”。有書聲咿唔,無城市塵囂,真是古代教書育人的勝地。它歷史悠久,有古香古色的文化底蘊,流傳了很多古人的事蹟筆墨。

既然連書院都如此美,那樂平的景區更是可謂“桃源清世”了。

比如我們去的觀音泉址,它位於康山,被稱為古樂平十景之一的“康山積翠”便是此地了。

這裡曾建有一寺,因廟內以供金身觀音菩薩為主,且臨近泉水,故後改名為“觀音泉”。

雖是剛剛入秋,這裡依舊積翠清靜,泉水清澈,怪不得有詩云:東山幽曠絕塵埃,一剎高懸萬法開。這景美而幽靜之處,在當下真真的極少的!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還有“洪巖仙境”,那裡的四絕——奇石、雲海、飛瀑、清泉,讓人見了不由得心情舒暢愉悅,流連忘返。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臨走,我戀戀不捨地看著這個小城。我很慶幸,現在的它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所以古韻依舊,而它也是屬於我的秘密小城。

但今天,我想把我心裡這個美麗的小城介紹給大家,介紹給更多人。它的美,讓我曾經想獨佔,也讓我如今想分享給如我一般喜歡古韻美景的你們。

如果有一天,我們在樂平相遇,我們可以一同聽戲賞景逛老街。

如果有一天,我也遇到了那個他,我一定要帶他去一趟樂平——那個我爺爺奶奶相遇相戀的美麗小城。

“乐平”之名的由来:南邻乐安江,北接平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