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醫院:這裡竟藏著一部泉州武林史

自將醫武慰平生,濟世救人也甘甜。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拳頭、燒酒、曲

是泉州自古以來三大民風

“拳頭”即武術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南少林的深遠影響

讓泉南處處少林風

從創建到發展

都深深打上了泉州武林的歷史烙印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當年位於中山中路花巷口的正骨醫院,“泉州市正骨醫院”幾個大字出自泉州書法家黃光漢之手。街頭小朋友坐在大人的自行車前槓上,頭上戴著的彩色帽子是當年服飾中少見的鮮豔顏色。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從中山中路243號旁小巷進去,可以看到一棟兩層洋樓,年深月久,房子爬上了藤蔓,四處是斑駁的歲月留痕。這棟無人居住的危樓,說來大有來歷。據泉州市正骨醫院軟傷科廖聰龍主任介紹,作為“全國四大正骨醫院”之一的泉州正骨醫院,前身“泉州市第五中醫聯合診所”正是租用樓房創辦於此。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如今樓房已不宜居住,樓下院中有租客,一口老井可供日常使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儒不分家,如范仲淹說的“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醫儒都是救世之道。在傳統武術中,同樣存在“醫武兼修”的文化現象,如武學之風盛行的河南登封、河北滄州、廣東佛山等地,也是正骨療傷的高手雲集之處,泉州同樣如此。

據正骨醫院黨支部原書記林國興介紹,歷史上多次中原移民,給泉州帶來豐富的中原文化,其中晉人衣冠南渡、唐代南少林創立,還有宋室南渡後將南外宗正司移設泉州,都對泉州武術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再加上民間海患不斷,鄉人習武保家衛國,千百年來蔚然成風。

到了上世紀40年代,不少武術家開設藥堂正骨療傷,遍佈全城,東街有益安堂廖尚武,西街有普安堂藥房莊子深、徐雲時、鐵龍堂張鐵龍,北門有姚醒獅、陳飛龍,南門則是杜丕草、鄭青龍等。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正骨醫院的主要創辦人(從左至右)廖尚武、張鐵龍、莊子深。

廖尚武之子廖聰龍醫生1984年根據母親吳美珠、原鯉中公社書記李榮宗等人口述,整理一份正骨醫院創建歷史:1955年,為了搶救和保護中醫,號召個人診所和行走江湖的醫生走集體化道路,時任泉州市長王今生和泉州市衛生局長洪元隆來到東街益安堂,委託廖尚武創建泉州中醫第五聯合診所。廖尚武深感舊社會醫者地位低,被人稱為“打拳賣膏藥”,於是動員連清江、莊子深、張鐵龍、蘇天賜、劉振興等加入,得到大家支持,共幾十人參與,廖尚武被選為主任,診所位於中山中路通政巷口。

當年正骨創立之初,由於經費嚴重不足,醫生們捐出家中診療用具和各種自制藥來幫助建院。院長廖尚武帶頭把家中的中藥櫃、診桌、製藥工具等無償捐獻給診所,並捐出自家祖傳吊膏,留下 “一鼎吊膏建醫院”的佳話。

在廖尚武帶領下,診所員工自力更生,勤儉辦院,幾年後在中山路花巷口建了一幢三層新門診大樓。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當年中山路正骨醫院,大門前設置夜間門診。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這是1981年一位88歲老太太在正骨醫院的掛號證。(舲舲/供圖)

1962年,診所正式更名為泉州市正骨醫院,在中山中路花巷口大樓掛牌成立,內設中西藥房、放射科、小製藥間,廖尚武任第一任院長兼書記。

2017年,正骨醫院北峰新院建設獲批。

傳統武術一直有門派之見,各派拳術功法一般不外傳。據統計,正骨醫院成立後,其中的武術拳種佔當年泉州武術拳種的三分之二,對泉州武學的交流傳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時民間正骨醫生的社會地位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泉州有一句話,正骨有三寶:整復、推傷、自制藥。老一輩正骨醫生在一起交流醫術、武術,打破門戶觀念,比如莊氏手法、莊氏骨傷、廖氏骨傷這些家傳醫術,還有正骨活絡油、吊膏、化瘀丸等自制藥,均無償奉獻給醫院,成為如今正骨醫院的根基,這種精神至今令人欽佩。

廖聰龍曾在古玩市場買下一本廖尚武親筆寫下的醫冊手稿,當年父親將所學所得的手稿筆記全部直接拿給學生抄閱、學習,可一窺當年正骨醫生的高尚醫德。

少林秘笈五毒指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廖尚武的少林正骨醫術遺著。

廖聰龍介紹,民國年間,爺爺廖波當年在洛江羅溪嶺頭山上砍柴時,遇到山中居住的一位老尼姑。見老尼年老體邁,廖波經常幫她幹活。日子久了,老尼看到這小夥子宅心仁厚,便傳給他一身功夫,並講述自己的身世:原來她是少林女弟子,因避難隱居於此。老尼臨終前還授下三本少林秘笈:《青草傷科》《符咒傷科》《南少林五毒指》,其中前兩者是醫術,後者為武術。

廖波學成之後,帶著兒子廖尚武輾轉於泉州和廈門謀生,即使受人欺負,也極少顯露功夫,一則怕過於張揚,二則怕出手太重。

廖聰龍說,爺爺和父親均已學成的五毒指,要用蛇、蜘蛛等五種毒蟲加上秘製藥材配合,苦練方成。對手被五毒指擊中會中毒,需特製解藥才可化解,雖然此功的練法和解毒法傳承至今,但不敢去輕易修煉施展,畢竟化解起來非常繁瑣。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廖尚武當年在正骨醫院教四子廖聰龍(左一)、學生洪建(左二)、蔣小霞(右二)正骨療傷。(廖聰龍/供圖)

廖尚武1918年出生於洛江羅溪,少年時為了生計,隨父親前往廈門謀生。後來由於父親早逝,廖尚武家庭生活困苦,於是棄學當小販,貼補家計。1930年他到廈門百草林診所當學徒,其後拜泉州天德師、廈門柯劍峰、永春潘孝德、湖南蔡金標等人學習南北少林和正骨傷科,並在廈門創建泉義堂。日寇南犯廈門後返回泉州,1941年1月在泉州東街開設益安堂診所,開始中醫骨傷科的行醫生涯。

廖尚武是泉州市正骨醫院首任院長兼書記,也是泉州武術名家,“廖氏正骨療法”被評為福建省非遺項目。在傷科中,有丹鳳指推刮法、八卦開胸法、八字推法、平掌推法等;在骨折科中,有霸王開弓、撐指法、遙控法、旋轉法、摸脊法等,傳下推拿手法12種,推拿套路18種,接骨手法20餘種。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除了醫術精湛,廖尚武自幼學習南少林武術,武術根底深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多次參加全國及全省武術觀摩賽並獲獎。(廖聰龍/供圖)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廖聰龍家中收藏的民國年間父親走鏢時用的鏢袋。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廖聰龍家中的傳統十八般兵器,有刀槍劍戟、流星錘、三股叉等,上世紀60年代,廖尚武弟子將兵器藏於鄉下柴火中,得以保存下來。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如今刺桐路正骨醫院三樓軟傷科內,有一個院史陳列櫥窗,裡面有許多流傳下來的中醫正骨資料。這是廖尚武的遺著中用杉樹皮來固定關節的圖示。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櫥窗中除了傳統正骨器械外,還有許多傳統兵器和習武器械,充分體現正骨醫院“醫武結合“的風格。

一代宗師出少林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據泉州正骨醫院院長陳長賢介紹,在正骨醫院院徽上,“泉州市正骨醫院”的書法是 “光漢體”,右側是正骨醫院的“正”字,左側是一位練拳老者,這位老者就是醫院創始人之一莊子深。這是莊子深在90歲高齡施展花拳留下的瞬間,花拳是南少林內家功,由五枚師太傳下,傳至泉州少林寺仰華大師,莊子深的父親莊九弓受業於仰華大師,為清末著名武術團體“十二人社”成員,學得花拳後,又傳給莊子深。

莊子深(1913年-1996年),泉州北門普明人,是泉州武林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師,10歲隨父莊九弓習武,後師承泉州侯君煥、福州鄭憶山、山東曾毓卿、湖南黃金標、河北的柴劍痴等名家,學習武術及中醫,不僅武藝精湛,中醫骨傷技術也獨樹一幟。

上世紀30年代,莊子深在莊府巷創立少林國術館,傳授北拳。1962年,國家提出搶救、發掘民間傳統武術,當時福建只有泉州成立武術研究社,莊子深被各門派推選為泉州業餘武術研究社首任社長。

泉州市原副市長、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原主席周焜民在《莊子深先生紀念集序》一文中寫道:“子深先生的武術造詣,不僅僅止於北拳,而是術兼南北,卓然成家。”“他幼承庭教,接受了南少林武術的嚴格訓練,對以五祖拳為代表的南少林拳繫有系統的瞭解和研究,尤精花拳、羅漢拳、狗拳。”

莊子深整理撰寫《少林達摩棍》《少林花拳》《少林地術犬法》《羅漢拳》等武學著作,蜚聲中華武術界。

1978年,莊子深在《少林達摩棍》扉頁中曾題詩一首:“老來休說眼昏花,棍法多藏練武家。六十七歲不掛鏡,坐看樵青為煮茶”,表達精力充沛、豁達開朗的心態。

莊子深在山東曹毓卿師傅那裡學習少林拳術和各種長短兵器,更獲贈師傅的獨門武器——海底珊瑚鉤,這種武器狀如珊瑚,連鉤帶刺,威力巨大。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莊子深85歲時使出一招“醉臥仙床”,武術功底令人驚歎。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莊子深替少年患者正骨療傷。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張志民展示爺爺張鐵龍當年的手稿。

在正骨醫院成立前,創始人之一張鐵龍在西街開設的鐵龍堂已經聲名在外。據老輩泉州人回憶,上世紀40年代,張鐵龍在晉江、石獅、南安、惠安一帶行走江湖,打拳賣藝,表演睡鐵釘床、吞鐵劍、胸口碎大石等功夫,令圍觀者拍手叫絕。

張鐵龍13歲到西街鵬山堂草藥店做學徒,鵬山堂堂主劉鵬山是南拳太祖派,張鐵龍便跟他學拳,治療關節扭傷是練家子必備技能之一,自然也學會正骨醫術。

張鐵龍平時手中拿著一支帶叉的鹿角,鹿角中空,粗的一頭放煙,細的一頭當菸嘴,關鍵時刻還可以當兵器,後來長髯及胸,頗有武林中人的風範。

1946年,張鐵龍在西街西塔下開設鐵龍堂,結束了走街賣藝的日子,後來參與到正骨醫院創立工作中。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1964年正骨醫院全體人員在全省工作會議上合影,前排左二為廖尚武。(廖聰龍/供圖)

泉州民間傳統武術之風盛行,大人小孩生活中傷筋脫臼,往往就近求助習武之人,或者到正骨醫院,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不少泉州人的童年集體回憶。

原泉州七中教師林孫民回憶,1963年他讀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大腿被木頭猛撞一下,結果小腿提起來變成V形,只能“金雞獨立”,父親趕緊用自行車載他去花巷口正骨醫院。中午時分,老先生正在值班桌前吃飯,馬上停下問情況,然後抹上松節油,突然把他的腿往上一抽,瞬間就可以落地行走,很神奇,記得當年的醫療費為5毛錢。

泉州媒體人魏懷陽回憶,11歲讀小學時,與同學模仿中國引進的第一部日本電視劇《姿三四郎》裡面的人物,一起從龍眼樹上跳下,結果他斷了胳膊,同學斷了腿。正骨醫院醫生一邊和他聊天,一邊突然用木棍在他胳膊斷骨處敲了一下,再迅速接上,整個過程不到三分鐘,立馬見效。後來家人還買了兩個竹編外殼的熱水壺,寫上感謝的紅字,送給正骨醫院。

在中山路長大的丘鷹揚回憶,當年經常從正骨醫院路過,坐診醫生一般只有三四個,常看到莊子深、張鐵龍兩位醫生在其中。此外,在體育場經常看到一群青少年在舞槍弄棍,操練武術,領頭的就是莊子深之子莊昔賢。一天突然看到莊昔賢在正骨醫院穿上了白大褂,與平時印象大為不同,還頗為不適應,現在想來很有趣。

正骨医院:这里竟藏着一部泉州武林史

醫武兼修、手法精湛的正骨醫生

不僅診治許多泉州人的童年創傷

還留下傳奇的泉州武林故事

和泉州古城濃濃的人情味

回想起來,備感溫馨

注: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廖聰龍、蔡永懷、廖福偉、林孫民、丘鷹揚、魏懷陽、鄭福海等人的大力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文字:王了

攝像:點創傳媒

實習生:蘇婷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