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晚清以後,對鈞窯是大力地推崇,這是文人的推波助瀾的結果,比如說《陶雅》中這樣說,說:“古窯之存於今世者,在宋曰均(鈞),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龍泉,曰建”,是把所有瓷器排了一個隊,汝窯倒排到第二,把鈞窯排到第一,這就是為什麼在晚清的時期,鈞窯的地位非常高。晚清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是這樣寫的,他說:“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他把鈞窯單提出來說,我們知道晚清的時候,到民國初年,追逐鈞窯的人非常多,以至到民國的時候窯址被發現的時候都被哄搶。那麼,

均窯瓷器究竟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價值連城?而這其中究竟又有過怎樣不同尋常的故事?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解說:在此前有關於宋代五大名窯的講述中,汝窯、官窯、哥窯,因為宋代皇帝對於青色的情有獨鍾以及燒製技術的原因,導致最為重要的這三種御用瓷器都毫無例外的呈現出了青色的特徵,但是就是在這樣單調的宋代皇宮陳列中,就偏偏有幾件瓷器散發著色彩斑斕的光芒,它們就是以紅色和藍色著稱的鈞窯瓷器和以白色和紅色馳名的定窯瓷器,那麼究竟是怎樣奇怪的原因,會在這裡出現如此色彩奪目的皇家瓷器呢?而這樣一些排位靠後的鈞窯與定窯瓷器,竟然成為了清朝末年乃至整個民國時期,收藏們拼命追尋的超過其他名窯的昂貴珍藏,甚至有了“家有萬貫不止鈞瓷一片”的說法,這奇異的變化究竟又是因為什麼呢?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為我們揭示這些五彩皇家瓷器的命運變遷。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我們已經講了汝、官、哥,我們今天講鈞、定,汝、官、哥三個瓷器都是青瓷,僅從顏色就可以辨識它,那麼它在科學上鈞窯也屬於青瓷,但是他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的顏色有玫瑰紫,有軍紅,有天藍,有月白顏色非常多,我們先了解一下鈞窯的情況,鈞窯主要的燒造時期就是宋元時期,宋金元時期,他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他跟汝窯不一樣,汝窯就是給官窯系統,他有一種叫林汝窯,那麼官窯我們就知道,他肯定就是給官家燒造,不給民間燒造,但是鈞窯呢,是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鈞窯這個名字有人認為因為他這個名字鈞窯所以它是金代創燒的,為什麼呢,鈞臺窯是指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在鈞州燒造。

鈞窯是這麼來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有學者認為,它是金代才開始燒造,北宋沒有。那麼後來到了明代的時候,避萬曆皇帝的諱,萬曆叫朱翊鈞,它就改為了禹州沿用至今,今天河南禹州就是過去的鈞州,鈞窯在史記中最早的記載是到了明代中期,這之前沒有見過記載,所以就非常的奇怪。明初的《格古要論》我們講過曹昭的格古要論是一個非常完備的一個古董的專業書,但是他沒有提鈞窯,所以又有人認為這個鈞窯是明代才開始燒造的,他們是以文獻為準。我們說過我們考證歷史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文獻,我們歷史上有人怎麼寫,但是文獻有一個問題,他有侷限,另外呢,文獻還有一個問題,他可能能篡改,歷史上很多的事情都是在不停的重寫當中,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新文獻。另一個途徑就是文物,我們用證據來說話,晚清以後對鈞窯是大力的推崇,這是文人的推波助瀾。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關注公眾號碗姐說瓷:wanjieshuoci

比如《陶雅》中,古窯之存於今世者,在宋曰鈞,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龍泉,曰建。他是把所有的瓷器都排了一個隊,汝窯倒排到第二去了,把鈞窯排到第一,這就是為什麼在晚清的時期鈞窯的地位非常高。晚清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當中是這樣寫的,他說,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他把鈞窯單提出來說,那麼我們知道,晚清的時候到民國初年追逐鈞窯的人是非常多的,以至到民國的時候窯址被發現的時候,都被哄搶。那麼有人認為這個現象是汝停鈞待,汝窯停止燒造以後鈞窯就出現了,因為它們燒造的地方都很接近,工藝也比較接近。

解說:在如此莫衷一是的說法中,鈞窯的產生的年代到底在何時?如果沒有出現在宋代,我們一直在說的宋代五大名窯豈不是出了問題,在這許多記載的真真假假之中,究竟歷史的真相在哪裡呢?

鈞窯產生的年代不是金代也不是元代更不是明代,是北宋,我們近些年有出土完全可以證明這個事,證據出現了,就是在北宋的地層中出現了大量的鈞瓷的殘器,跟我們今天故宮所收藏的鈞窯的重器都一模一樣,那麼它的燒造時間是什麼時候呢,也是北宋的宋徽宗時期,鈞窯的工藝跟其他的工藝中有一點定不同,就是鈞窯是一種乳濁釉,乳濁是指一種不透明的釉,但是你看到的官窯、哥窯、汝窯他都屬於透明的釉,他釉是透亮的,是玻璃釉,但是鈞窯不是玻璃釉,是一種乳濁釉,乳濁釉的好處就是遮蓋力強,它能把胎土徹遮蓋住。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那鈞窯對中國陶瓷史的貢獻是什麼呢?是它在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呈現紅色,這不僅僅是對中國陶瓷史的貢獻,是對世界陶瓷史的一個貢獻,這個貢獻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都是輝煌的,那麼以金屬來作為呈色劑這是我們大家對陶瓷的一個基本瞭解,就是陶瓷上的所有的顏色都是金屬在高溫下呈現的顏色,比如說我們知道的青色都是用鐵來呈色的,那麼以銅為呈色劑,他有一定的難度,就是銅在高溫下會揮發,會變得沒有顏色,那麼他的這種金屬銅是什麼呢,因為當時鈞州的神侯鎮出產孔雀石,我們認知的孔雀石大家都知道,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銅,所以用他來作為呈色劑,使鈞窯在高溫下呈現了紅色,儘管那個紅色按照我們今天的標準來說,他不是大紅色,但是他已經是非常接近於一個鮮豔的紅色,那麼我們可以看一看,你比如說像這種顏色就非常濃了,這是鈞紅,這是玫瑰紫,這是天藍。因為鈞窯是屬於窯變系的瓷器,所謂窯變是指近了窯以後在燒造中才有了變化,不可控制,所以叫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就是鈞窯的一個本質。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鈞窯在燒造的前期絕對是不可控制的,那經過工匠長時間的摸索,發現它慢慢可以控制,那麼這個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就是要摒棄過去鈞窯燒造的那種隨意性,後來就發現了鈞窯瓷器中有明顯的筆觸,比如說在藍色的底子上有筆觸,這種筆觸最有名的一塊盤子是這樣,明顯的是有筆觸,這叫三潭映月,中間無意中掉了一個點,所以叫三潭映月,那麼從這樣的作品當中能夠看出來鈞窯後來工匠的可控性。清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辭中對鈞瓷做了一個總結,他的總結非常文學性,但是非常的準確,他說“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均之紫瀰漫全體”他什麼意思呢,他說的是宋的鈞瓷是瀰漫狀的,完全顏色的邊緣是看不清的,而且往往是整體的,你比如說一個花盤,一個盆簾,他是一個統一性,比如說都是一個玫瑰紫,一個均紅,一個天藍,到了金元以後他有了明顯的色斑存在,每一個色斑它已經聚成了一個物形,比如說我們剛才說的三潭映月,他已聚成了一個物形,這個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也概括了宋鈞到元鈞的一個變化過程,民國以前宋鈞鑒定是有絕對特徵的,他的絕對特徵被譽為叫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的形成是因為釉厚,鈞瓷的釉是非常厚的,有的地方能夠厚達七八個毫米,他的釉不僅厚還粘稠,所以他在冷卻的時候,有些介乎於開片和非開片之間的那種被釉填平的那種地方,就形成了像雨過天晴以後,蚯蚓爬在溼地上爬過的痕跡,所以被文人譽為蚯蚓走泥紋。這個特徵在民國以前是沒法仿出來的,最近這些年,河南神侯鎮的窯廠不停的在攻關,所以把過去的這個特徵準確的仿出來了,所以蚯蚓走泥紋在今天已經不是鑑定的絕對特徵。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解說:雖然鈞窯瓷器蚯蚓走泥紋的防偽標記已經可以被仿造,但是是不是還有人在以蚯蚓走泥紋的標記來辨別真假鈞窯呢,而在這其中究竟又發生過怎樣逗笑的故事呢?

我碰見過一個闊太太,這個闊太太找我來,捧著一個鈞窯大花盤,說馬先生你看看我這個花盤是個真的假的,我看了以後,我說你這個花盤不真,他說怎麼不真啊,我這兒有蚯泥走蚓紋啊,我說那叫蚯蚓走泥紋,不叫蚯泥走蚓紋,我說這是蚯蚓爬過的痕跡,就是他在一個知識聽到的十分不清晰的情況下,沒有充分掌握這個特徵的情況下,他就認為他這個招數學到了他認為有了蚯蚓走泥紋就一定是真的,我說你這個特徵今天已經不是絕對的特徵了,不能依靠這一點來判斷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我們在陶瓷鑑定當中,很多時候尤其對客人來說,老迴避這個假字,一般來說都是你這東西看新,不老,都是用很委婉的話來說,不會說你這假的,有人說怎麼假的,這不是瓷的嗎,怎麼是假的他跟你抬槓,我想就是學知識一定要紮實,一定要弄清前因後果,比如說蚯蚓走泥紋他是怎麼形成的,一定要弄清楚,比說成蚯泥走蚓紋,所以大部分人就跟唱歌一樣,就會唱一句半句,總上不來臺,你不信你唱流行歌曲,大部分人都是會哼哼一句半句的,都能哼哼,但真正上臺讓你把整個這個歌唱出來,我想都是專業歌手,所以掌握知識不能掌握一個片斷的一定要掌握一個全面的。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官鈞瓷器中有很多上面有底刻數字,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他都有刻,那麼他為什麼刻這個數字呢,多年以來,一千年以來,後人都在研究說他刻的這個數字代表著什麼,然後就用了各種方法去推論,說他這個東西為什麼要刻這個字,至今無解,那麼有人認為這個大小有關,就是說這個標號越大,這個個頭就越小,那就是一號最大,十號最小,後來發現不是那樣,有七號的比四號的大,四號的比七號的大,就這種情況他都可能出現,所以說,他不是按照這個規律走的,這個就不能說明編號是為了尺寸。另外有人認為說紅色的是單數,藍色調的是雙數,這個也不是這樣,尤其鈞窯在一開始不能控制的時候,怎麼敢底下寫個數,是紅的我給寫個數結果出來是藍的那就不可能,所以這個也不足為憑,現在他底下這個數字究竟代表什麼呢,至今還是個謎,所以我覺得這個文物很多東西曆史過去了以後對於後人來說,要徹底的解開他,恐怕是一個很難的事。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解說:既然鈞窯瓷器已經越來越少,既然有關於鈞窯瓷器的許許多多已經籠罩了重重的謎團,那麼很早就對瓷器收藏情有獨鍾的馬未都先生,究竟有沒有鈞窯的瓷器收藏呢?而這其中究竟又有過怎樣真實的收藏故事呢?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鈞瓷對我是一個印象最重的東西了,我最早的第一件藏品就是買鈞瓷。當時這個鈞瓷是一個殘片鑲成的掛品,我說了在三十年代的時候,上個世紀三十年的時候,鈞窯的窯址被突然發現在河南,大量的外國人都湧去,包括德國人日本人都去搶這個殘片,當時有“家有萬貫,不止鈞瓷一片”之說,就是說這個鈞瓷都可以磨成這麼大一塊鑲在腰帶上,顯示我有錢,現在好像把交代都鍍上金,那時候鑲一塊鈞瓷就可以了,那麼我碰到的這個東西,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第一次碰到鈞瓷的時候,真的不知道那東西是什麼,就覺得這東西漂亮,咱們一塊一塊的,每一塊上面都有一塊紅,那個紅又不是正經的紅,然後我就開始問,這是什麼,人家就告訴我,這是鈞瓷怎麼回事,後來我就把均瑤瓷的掛品買回去了,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麼,當我對鈞瓷有所瞭解的時候,我就不滿足於這個鈞瓷是殘片了,我就一直想買整器,那麼有一會我在香港,那是八十年代,我在香港逛那個古玩店,碰到一個店主,那個店主也是一時興起開店,並不是祖傳的手藝,一時興起開店的時候,他的好處就是他的東西來源非常紛雜,他自己判斷力很有限,所以你很容易在他那裡撿到便宜,我當時一進去那人就認得我,哎喲,你又來了,說我這兒有一個新買的東西,你看看怎麼樣,我一看就是一個鈞瓷花盤,鈞瓷花盤後面有很多織燒的痕跡,他因為怕他塌底,他有織燒的痕跡,把它織起來燒的痕跡,這些痕跡後人都打磨過,所以你看到打磨的那個痕跡,你就有一點二胡,覺得這個東西比較新,那麼他拿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心裡也嘀咕,我心裡知道這個東西是個真的,我嘀咕是什麼呢,我就是說怎麼能說服他,這個東西便宜賣給我。他拿著這個東西的時候,他拿不準,我說你看,這個打磨的痕跡很新,這個東西可能不怎麼老,他說我心裡也是拿不準,我就問他,多少錢啊,他說我買得也不貴,他說你加點錢你就可以拿走,後來我就加了很少的錢就買了那個東西。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回來以後我就跟臺北故宮的有一本書,上面把它所有的鈞瓷的背面都照了,我就去對這個背面,他很多官窯鈞瓷的的背面得有類似的打磨的痕跡,而你在過去不注意他的時候,你很會忽略這一點,當你不買到這種東西,當你不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那個問題說一百遍你都記不住,一定讓你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一下就記住了,記對死死的。我當時拿到那個東西回去我一對書,我就高興了,我一看那個痕跡,恨不得都是一人打磨出來的,所以我就想,知識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一種常備。你到用的時候現學,除非他給你時間,說你先回去看兩天,回來我再等著你,除非他這麼說,如果他說你出門我可賣給別人了,你這時候就比較麻煩,所以你一定要知識常備,運用恰當。過去就一句老話就是說“藝不壓身”就是這個道理。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解說:當我們結束了宋代五大名窯前四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的講述之後,我們很自然會覺得這最後一種定窯瓷器肯定是不夠珍貴的,也得不到重視,才會排名最後,那麼在曾經的歷史上真相究竟是否是這樣?又是怎樣獨特的原因讓這個同樣非同一般的定窯排名最後呢?

五大名窯現在剩了最後一窯,定窯。定窯排在老後應該說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宋代到了北宋時期尤其是北宋的晚期,定窯就受到了一定的排擠,但是從燒造的年代來看,宋代的定窯實際上是老大,我們都知道汝、官、哥、鈞都是宋代,北宋晚期,汝、官、哥、鈞都是在北宋晚期才開始燒造。那麼,定窯在北宋的早期甚至在五代就開始燒造了,乾隆皇帝是比較喜歡定窯的,他有二百詩詠瓷器,其中詠定窯的詩有30多首,五大名窯中定窯與其他名窯不同,就是它是白瓷,那四個都是屬於青瓷。除了,極個別的那四大名窯裡除了極個別的都不動雕工,汝窯有個別一兩件有過雕工,鈞窯也有個別一兩件都不成功,因為雕的什麼都看不清楚,就是覺得歷史上這個胎被雕過,但是看不清楚。所以,他都以釉色作為表現形式,只有定窯是以紋式來作為表現形式。那麼,原因是因為定窯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窯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窯可以用刀來雕刻,體現它的紋式之美。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到了南宋時期,就是北方的金代時期,定窯就開始出現了磨製,就是不動刀了,直接用模子提高生產量。關於定窯文獻的記載是最早的,定窯在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在有的記載中定窯的地位排在了前面,比如明代的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說,柴窯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也。他把定窯僅排在柴窯之後,宋代燒造白瓷比燒造青瓷難度高,白瓷在提純的這個過程,今天已經不是問題了,但是在一千年前是極大的問題,就是要去掉雜質讓它呈現出真正的白色,我們看到的定窯的白還不是純粹意義的白,還是帶有牙黃色的一種白,所謂牙白色就是這種顏色。

白瓷的追求我們從隋唐就開始了,從陶瓷史的意義上講,北齊就有白瓷,但是那個白瓷我們今天很多人拿起來看,說這還有一點青色。他整個的過程,追求白的過程不是突然一天就變白了,也是一點一點變白,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突然採用了一種新的工藝,叫覆燒。覆燒是什麼意思呢,是扣過來燒,我們看一下。瓷器一般都是正燒,你看,這是覆燒的痕跡,他扣著燒的,瓷器一般燒造的時候都是正燒,就是我們怎麼使他就怎麼燒,足在下口在上。那麼,到了北宋中期的時候定窯突然覆燒,就是扣著燒,扣著燒的好處是什麼呢,足部的地方,圈足的地方就有滿釉了,但口是澀圈,口是澀圈為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鑲口,我們剛才看到這個圖片上,他是鑲一個銅口,有鑲金口,皇家使用的鑲金口,有鑲銀口。那麼,鑲口是一種時髦,所以他因為有這個澀口,後來的人又認為這是一個缺陷,比如說他在清洗當中不太容易洗乾淨。所以在覆燒了一段時期,尤其是北宋的晚期到南宋這一段時間以後,他逐漸又恢復到正燒。我們史書上講,從科技史上講覆燒有一個好處,就是他提高產量,他碗扣著,一個扣一個,懸空著。這樣的話他節省體積,所以他提高了產量,澀口在北宋中期以後開始流行,從宮廷一直流行到民間,所以在南宋時期的其他窯口,比如景德鎮的影青,也大量的出現澀口,就是覆燒。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那麼史書是怎麼記載的呢?它說“定器有芒不堪用”,我們過去的這個解釋,“芒”就是說芒口是一個澀口,說它不好用,所以才改燒青瓷。後來我去查大量的史書,發現這個解釋有一定的問題,我個人傾向於就是“定器有芒不堪用”這個“芒”是指光芒,光芒是什麼意思?就是所“定器”白瓷刺眼,因為到了宋徽宗時期,他崇尚青瓷的時候,他就認為白瓷刺眼,所以不堪用,大量的用青瓷來替代他並不是因為工藝的問題。白瓷與最高的統治者的審美開始衝突,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們今天的藝術品的欣賞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但是在我們古代,我們可供藝術陳設的東西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我們現在審美的目標都比較集中,那麼尤其在宮廷當中,他使用的這種瓷器都是皇家決定調子,皇家誰決定調子,是皇上決定調子,皇上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只要他欣賞某一種東西的時候,就所有的人都會跟上。就是所謂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你皇上對白瓷沒有興趣的,那一定會改為青瓷。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解說: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對白色定窯瓷器的厭惡,讓這樣一個曾經在整個北宋時期燒製了百年的老牌皇家瓷器走向了末路。但是在宋徽宗之前的北宋皇帝們,究竟是否會喜歡這樣一種瓷器,在北宋早年的宮廷中,圍繞著這種一種定窯瓷器又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呢?

定窯是底下刻官字最多的瓷器,我們看到的北宋定窯大量的底下刻一個字,官字,表明是官方製造的,但這都是在北宋前期都沒有到達宋徽宗時期。比如1969年河北省定縣,有兩處塔基出土了大量的宋代白瓷,最高的一件達61公分,是一個淨瓶,國寶級的定瓷。那麼,這個塔基的年限是在宋代的初年,公元900多年,那麼這一批東西表明了當時在宋代的早期,北宋早期都使用白瓷作為官窯,我們在前面兩講中已經講到就是汝、官、哥、鈞都是在北宋末期才開始誕生的。那麼前面這一百多年定窯一直是老大,那麼宮廷中用定窯他不僅僅是白色,當時還燒造了各種顏色,根據顏色被後人定名為,比如紅定,現在叫紫定,比如墨定現在叫黑定,比如有綠定,古籍上都有記載非常少見,再有就是刻花的,定窯也有刻花的,仿造磁州窯的效果。我們磁州窯是有課單講的,就是它從宮廷的角度上跟民間也有某種時候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只講兩個品種。第一,我們講紅定,蘇東坡在《詠定瓷》中有這樣的詞叫“定州花瓷琢紅玉”,定州花瓷琢紅玉是什麼樣,誰也弄不清楚,因為這裡有兩個字來擾亂你的視線,第一是花字,第二是紅字,到底是一個紅定窯還是一個花定窯,大家也說不清楚,但是後來經過大部分學者還是統一說,這肯定是一個紅定窯,那時候我們說過,鈞窯是對紅的時期劃時代的貢獻,在鈞窯以前的所謂的紅都是醬色,我們看一下顏色。都是這種醬色,有人認為定州花瓷琢紅玉就是這種紅定描金。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北宋的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仁宗一日,幸張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帝建問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獻為對。帝怒曰,嘗戒汝,勿通臣僚饋送,不聽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謝。久之乃已…仁宗寵遇貴妃,先於六宮,其責以正禮尚如此,可謂聖矣。他這個故事是個什麼故事呢?他說的仁宗是指北宋的第四個皇帝,就是“狸貓換太子”的那個太子,他是一個非常簡樸的皇帝,他有一日跑到他一個寵妃的就是張貴妃的屋裡去看,突然就看到這個定州紅瓷器了,他說你這個東西是哪兒來的啊,他這個妃子就跟他說,是一個大臣叫王拱辰所送的。然後皇帝就生氣了,他就說我經常告訴你,不要接受大臣們的這種饋送,你為什麼不聽呢?說完以後手持柱斧當場就把它打碎了,非常憤怒,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場面,然後張貴妃就非常愧疚,很長時間,仁宗當時這麼寵愛的貴妃,他還這樣的嚴厲的批評她,這裡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這首先說明這個紅定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東西,要不著皇帝也犯不著急,要今天咱說家裡多一個瓷碗,擱那兒你就發火這是不可能的事,當時這個定州紅瓷器在燒造上有相當的難度,所以底下的大臣才開始拍馬屁去送,送了皇上,因為皇上節儉不敢,所以就送了貴妃。所以惹皇上生氣,那麼這段記載是北宋的記載,所以非常的可信,宋代有個人叫周密,他在《志雅堂雜鈔》上有這樣對瓷器的描寫,他說“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進描畫,然後入窯燒,永不復脫”。他說這個怎麼燒的呢,用大蒜汁苗上那個金然後燒完以後永遠不會復脫,這是顯然他對科學的知識的一個誤解,如果用大蒜描的金燒完了肯定得脫落,就是當時你看著很漂亮,但是你經過使用很快就會脫落。為什麼用大蒜調汁呢,大蒜黏度非常高,我們一般的瓷器可以用大蒜來修復,我們如果說一個碗碎了,你抹上大蒜粘上你手是掰不開的,不信你回家可以試。但是不能讓水泡著它。過去我有過那個,早市上買過那個殘器,很早,原來那個都是,我在早市上買東西,都農民扛著來了以後,有時候路上不小心就碎了,碎了就賣給很便宜,有時候一塊錢兩塊錢,然後買了回去為了看整體的形狀,就用大蒜粘起來,粘完了以後非常的結實,就是你拿手拿什麼都沒有問題,但是就是不能拿水泡著,一泡就掉,這個是我實驗過的,這個大蒜還是有相當的黏結度的。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解說:宋代五大名窯已經逐一講完,但是或許有人會問,這五大名窯的牌子是誰給的呢?而關於這五大名窯又有多少疑團還有待我們今天的人們來解開呢?

我們五大名窯到這兒就基本上講完了,我們來對它做一個小結。五大名窯這個說法始建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叫《宣德鼎彝譜》,它上面寫,“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個在宣德的時候我們知道宣德皇帝是一個非常雅號藝術的皇帝,他在那個時候已經有明確的記錄,他在那個時候是六大名窯,包括柴窯,柴窯我們既無窯址,又無實物所以今天依然是個謎,他說當時的款式典雅者都要畫成圖,來進呈讓皇帝看,就說明在那個時候已經非常重視五大名窯了。

第二呢,是柴窯至今沒有發現窯址,又無可信的實物,故今五大名窯裡沒有柴窯,第三呢,北宋的官窯、哥窯至今沒有發現窯址,但都有實物存世。我們世界級的大博物館包括我們北京故宮臺北故宮裡都有大量的實物存世。四,汝窯、鈞窯、定窯窯址先後都被發現,傳承的關係是非常明確,不存爭議,宋代的審美觀他是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宋代的宮廷審美他代表著官方和貴族的一個利益,由於宋徽宗的個人的喜好和提倡,所以,他重青瓷,收斂、溫厚、寧靜、含蓄是以顏色作為表現形式,他強調的是內心的一種感受,這是宋代的官方陶瓷美學的一個寫照。他注重的是精神至上,宋代的民間的審美呢?則跟官方不同,他重紋飾,百姓都必須實際,他必須豔俗,比如他對文字的裝飾就特別感興趣,直接表達了,以紋飾作為表現形式,強調世俗的感受,他主要是為了取悅於大眾,取悅於市場,這兩種審美構成了宋代陶瓷美學的豐富多彩。

那麼我們下一講就講,宋代的民窯,謝謝大家!


聲明:以上觀點不代表本賬號觀點與立場,轉發僅此分享供大家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

品瓷中國,致力於傳播國內外傳統文化和陶瓷文化,全方位報道傳統文化和陶瓷行業最新資訊和動態。關注頭條號“品瓷中國”,學不一樣的陶瓷文化知識,瞭解最新陶瓷行業資訊!私信聯繫投稿事宜! ~點贊收藏 轉發評論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雲上瓷都,是中國陶瓷垂直領域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專注陶瓷團購與定製,實現用戶、窯廠、政策互聯互通。微信小程序“雲上瓷都”,是一個工具,旨在連接全國陶瓷廠家和用戶,一鍵發佈陶瓷產品、需求、項目、簡歷信息,有定製需求的用戶可發佈"需求信息",精準匹配3000家窯廠,解決用戶與廠家信息不對稱問題。中國是世界的瓷都,全世界的陶瓷源自中國。雲上瓷都,不僅是中國的,也將是全球的。

馬未都說陶瓷:五彩珍瓷,雲蒸霞蔚,如冰類雪——鈞窯和定窯

小程序"雲上瓷都"專注陶瓷團購與定製,解決用戶與廠家信息不對稱問題,為用戶匹配精準窯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