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老旦——李多奎藝術印象,老旦究竟妙在哪裡

逝去的老旦——李多奎藝術印象,老旦究竟妙在哪裡

在老旦式微的今天,不但男老旦是鳳毛麟角,女性老旦演員唱的好的也是屈指可數了。

初次接觸京劇的人,大都不熟悉老旦戲,因而總是興趣缺缺;然而我卻特別愛聽,從龔雲甫以降,尤其是後來的李多奎,讓我慢慢的體會到:他的唱腔簡潔酣暢,好像很隨意,聽著暢快淋漓。他的唱,很像中國畫畫松樹的用筆,又準又狠,澀重而有節疤,十分老辣蒼勁,不像女聲聽著那樣光滑尖銳;又好像書法中的所謂“屋漏痕”,有質地,深沉內斂不浮華。

紀念一代宗師李多奎、周文貴演唱會

呂昕演唱《滑油山》、《孝義節》 李世英操琴

京劇從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老旦行當中,繼前輩老旦名家龔雲甫之後,閃爍出一顆熠熠生輝的老旦巨星李多奎,李多奎不但繼承了前輩精湛的表演多奎不但繼承了前輩精湛的表演實踐當中,有所創造與發展.跨入了京劇老旦的首席地位。

逝去的老旦——李多奎藝術印象,老旦究竟妙在哪裡

龔雲甫 慈瑞泉 釣金龜

逝去的老旦——李多奎藝術印象,老旦究竟妙在哪裡

李多奎 譚富英《探母 見娘》

我第一次觀賞李多奎的戲。是在1935年夏,當時, 雄踞坤伶老生寶座的孟小冬,一次星期日白天在北平吉祥戲院上演《四郎探母》,戲演過半到李多奎上場時,整個劇場頓掀高潮,轟然一聲掌聲,李多奎以蒼老的貴婦人姿容,緩步安詳出臺,演出不久,當楊延輝跪拜佘太君時,李多奎一句西皮導板,“一見嬌兒淚滿腮”,神完氣足,高唱入雲,又搏得滿堂喝彩,緊跟大段流水];"點點珠淚灑下來...唱得疏密相間輕重分明特別是其中的跺句:“我的兒失落一十五載未曾回來”,“最可嘆兒七弟被潘洪就綁在芭蕉樹,上亂箭攢身無處葬埋。儘管唱腔節奏迅快,但李多奎唱起來氣息勻停.字中有腔.富有酣暢醇美的韻味,那時京都不少戲班老旦缺乏尤其唱工老旦,每演《四郎探母》,報紙廣告多以邀請李多奎扮演餘太君以廣招徠。足見李多奎此劇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甚至建國後1956年夏, 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雲集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合作演出兩場《四郎探母》,由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姜妙香飾宗保。蕭長華、馬富在我1935年初賞李多奎老旦戲之前,就曾聽說李多奎最拿手的戲是《釣金龜》,我便經常看戲報,一直在企盼,終於如願以償了,時在1936年,程硯秋在北平中和戲院每星期公演兩場,當時程對舞臺演出做了一系列改革,不但廢除了檢場。飲場而且舞臺場面都用紗幕罩住取消了“帽戲",開場即為正戲,有回我看程劇團演出,不料一 開場就是李多奎的代表作《釣金龜》。

我真是大喜過望.《釣金龜》屬老旦重頭唱工戲,李多奎演得可謂不同凡響,李多奎在戲裡重點三段[二簧原板]唱中,以強烈激憤的感情與清醇響亮的唱腔將劇中人康氏悲痛欲絕的悽苦心情曲曲傳神地表達了出來。李多奎在唱段中非常巧妙地把“雌音”同蒼老沙顫的“衰音”結合起來,以“嬌、潤、脆”諸種音色來顯示人物的音容和精神風貌,如首段開始,“叫張義我的兒聽娘教訓"”,李在唱“我的”兩字時,先由“雌音”過渡到“衰音",當唱到“兒”字一起始發音清脆,但馬上歸到“綴音”的“喏”字上經過幾個迂迴婉轉的腔,便將李多奎所擅長的雌音”與“衰音"互相結合,有我第一次觀賞李多奎的戲。有“脆”、有“嬌”.有“顧"的幾種音色就和諧地溶於一起了。

同段李多奎所唱的“皆因是兒年少.母在中年.怕的是百年之後.身入九泉”與第二段中的“丁部刻木、萊子班衣、孟宗哭竹、楊秀打虎、這都是賢孝的兒孫”,全為老旦唱腔中一種“鑲嵌句”唱法,很須講究功力。但李多奎不僅唱得氣口均勻,並且嘖口異常有力,將康氏用以往賢孝子孝順父母的事蹟來打動張義,表達得十分生動,第三段臨末三句[二 簧散板]:“說了些好言語奴才他不信,小張義在一旁他不睬不聞,悲切切出窯門長街去奔",李多奎“睬字時,更是一波三折波瀾起伏.“睬~字先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最後又再由低復高.這一行腔的曲折多變深深傳達出康氏悲憤痛苦的思想情緒。叩擊著觀眾的心靈.李多奎 自二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前在三十餘年的長期舞臺實踐中無論搭任何戲班還是在任何劇團,都經常不斷地露演這出 戲,可以說,《釣金龜》成為他的看家劇目。四十年代初我家居上海次看到李多奎不常露演的一出老旦戲:《徐母罵曹》.感到是次意外收穫。李多奎飾演徐庶之母,在斥罵曹操誆騙徐母來到曹營的那場戲裡,李多奎先是以大段唸白,用高亢爽朗的音調,由慢逐漸轉快,既落復起,終如珠玉錚琮,在鏗鏘蒼勁的氣勢中,表現出徐母一腔強烈的正義感。隨之,一段[二六]轉[快板]的唱腔李多奎演唱得蒼老雄勁,聲勢奪人,他運用了自己擅長的“蒼音”、“雌音”、“脆音",唱到最後在痛罵*曹賊"的“賊"字上又用高拔的嘎調,造成舞臺動人心魄的氣氛以顯示徐母的不畏生死,正氣凜然。

逝去的老旦——李多奎藝術印象,老旦究竟妙在哪裡

李多奎《釣金龜》

我還想到李多奎生前常演的代表作,《遇後龍袍》.我最初觀賞李多奎此劇時在1937 年春,他是在北平同一代名淨金少山聯袂合演的李多奎飾演的在《遇皇后》一折初出場時所唱一段[二簧慢板]:“想當年在皇宮何等安好,到如今我身居在破瓦塞窯...悽苦悲沉字字句句流露出歷經多年寒窯受苦的李後的慘痛心情,而在隨後的《打龍袍》中,由[西皮導板).|慢板| .I板| .|流水]組成的系列長唱段,則展現蒙冤遭難的李後,終借包拯之力,沉冤得雪 以龍車鳳攆迎進皇城的一路歡悅之情。待當李後見到皇兒宋仁宗,李多奎所唱的那段[流水]板,長達二十八句,在老旦唱段中極為罕見,這一長段[流水],詳盡地敘述了李後當年遭受誣陷被打入冷宮的事實經過,它既道明瞭事情的原委,也展示出李後二十年來經受的內心隱痛。李多奎演唱得有起有伏跌宕多姿,將人物複雜的心態宣洩無遺。特別是其中的“鑲嵌句"."重疊字",李多奎嚴格掌握節奏靈活運用氣唱到第二句口,唱得很見功力,象“ 到夜晚我想嬌兒想得為娘一陣一陣眼不明”與“兒就該準備下那龍車鳳輦而一步一步迎接為娘進皇城”。都屬“鑲嵌句",而這兩句中的“一陣一陣”.“一步一步”又屬“重疊字",李多奎唱時聲調激昂,雖快速然又求穩穩中還力求氣口均勻.使觀眾聽得悅耳愉快這是很不易達到的一種演唱技巧的高超境界,可是李多奎卻運用自如顯得,並不費力。此後,我還見到李多奎與表盛戎合演此劇,也同樣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