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復盛:生態 是有質量的風景故里 是有溫度的文化

還記得嗎?

陽春三月,千畝油菜花競相綻放的那個季節,一趟“開往春天的高鐵”成為重慶人新晉的打卡地。

這裡就是——高鐵復盛站。

坐上高鐵從重慶北站出發,僅需15分鐘就到江北區復盛鎮。

二百多年前的三家店

幾百年前,從現在的長壽、涪陵等地到渝中去,復盛一帶是必經之地。於是,有人在路邊一片平壩處修了一座小廟龕,搭起來一個么鋪子,供來往行人歇腳、喝茶。這裡最初叫廟壩就是由此得名。

《江北縣誌》記載,清道光年間,當地一戶王姓人家,看到來來往往的行人越來越多,於是抓住商機,一口氣修建了三間店鋪,搞起了規模化經營,有餐館供行人吃飯,有棧房供客商住宿,有商鋪給當地民眾賣鹽、糖、油等生活日用品,還有香蠟紙火鋪方便香客拜廟。

這三家店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復盛”。

幾十年後,廟壩附近的一戶林姓人家也參與到擴建經營中來。兩家在大街的兩端分別擴建街區,一年後各有20個新門市樹立起來,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小場鎮格局。其間,王、林兩家曾爭議不斷,老王家說這裡叫復盛場,老林家說這裡應該叫廟壩場......

1994年12月,復盛鎮劃歸江北區,鎮政府駐地放在廟壩場。

不管兩家人當年怎麼爭得面紅耳赤,在鎮場老街上,4棵百年樹齡的黃桷古樹依然枝繁葉茂,默默無語,蔭澤今人。

住在城市裡的野生動物

2018年1月25日下午,幾位環保科普志願者來到明月山上,為二十多名小學生講述了大自然構建自身生態體系的一個有趣瞬間。這個瞬間並不是發生在靜謐的原始森林,而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城市。

面積不到17平方公里的明月山,是重慶市主城區的“四山”之一,被周邊10多萬人口拱衛在中心。而這座“孤山”卻孕育了生命的奇蹟,成了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平衡的理想範本。

2017年夏末的一次調研,科學系統地揭開了這座原生態主城之山的神秘面紗。這次調研共佈設了10臺專業紅外相機-獵科6210,其中6臺設置為照相機,連拍3張,4臺設置為視頻,拍攝時間10秒。

短短三個月內,設備記錄是這樣的:紅腹錦雞1次、灰胸竹雞5次、中國豪豬1次、鼬獾 1次、豬獾 1次、黃鼬 2 次、小麂 2 次、野豬 15次,合計4目、5科、8種野生動物,其中紅腹錦雞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翻過明月山復盛段的一個山丘,浮現在眼前的吳家凼,水草豐美、群鳥飛鳴,這是生態修復工程僅僅完成兩個月後的情景。

河長多多隻為河水清清

2018年,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河長辦公室等單位開展的“發現重慶之美——百萬網民點贊重慶最美河流”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江北區御臨河復盛段一路過關斬將,獲“年度重慶十大最美河流”稱號。

御臨河復盛段,7公里長,河水清澈,兩岸綠樹依依,靜謐秀麗。但幾年前還是河水渾濁,浮物滿溢。

2017年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復盛鎮黨委書記周豔春,作為這一段的河長,巡河來到石橋溝段時,正遇一輛傾倒建築垃圾的運渣車。周豔春立即給江北區河長辦做了情況彙報,區河長辦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啟動河長制聯動機制,抓了個“現行”。最終,這家建築單位被罰款5萬元。

47歲的當地人任宏,在御臨河邊長大,御臨河被禁止採砂之前他是採砂船的船主。當得知御臨河開始整治,首要工作便是清漂,任宏召集以前一起採砂的十餘位兄弟,改造了自己的採砂船開展義務清漂,這一干就是幾年。

2018年,任宏被複盛鎮河長辦聘為“民間河長”。

“我們都是河邊長大的,對這段河有感情。只要御臨河更美,我們都義不容辭!”這位民間河長說。

復盛鎮黨員幹部工作微信群,群名就叫“溫暖復盛”。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裡,說民生、謀發展、換新顏,復盛鎮到處生機勃勃、熱氣騰騰、一派欣欣向榮。

復盛高鐵站不只有兩個花海廣場,魚復工業開發區在復盛高鐵站周邊,規劃是近千畝的復盛郊野公園。

這裡春天有桃花、美人梅、櫻花,奼紫嫣紅、沁人心脾;夏天有香樟、紫薇、三角梅,五彩斑斕、魅力四射;秋天有法桐、黃金槐、紅楓,金黃一片、財源滾滾;冬天有粉黛子、臘梅、長生草,萬綠叢中盡顯盎然生機。

景區在園區中,公園在社區中,公園在放學路上、在回家沿線、在百姓身邊。

原生態的自然旅遊風景,最溫暖的巴渝故里文化。

家鄉鉅變,依然故里。

復盛,將是一座在公園中的國際新城。

水漲船高到此一遊

江北明月山在復盛段,還有一個名字,叫華山。

華山北起洞溪峽,嶺長9公里,地勢陡峻,森林覆蓋,多有溶洞、陰河,天坑密佈,自古皆為遊人探奇之地。

這個洞溪峽可不一般,巖高有100餘米。

清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年,庚午洪水大發。

御臨河漲水泛洪是常有的事,近30年就有5次大的洪水被記載於《縣誌》。復盛人慣看秋月春風,不但遇水不驚,更有不少探奇者,乘著漲水之際,沿峽泛舟,來到洞溪峽巖壁,這可是平時根本夠不到的位置啊。於是,不少人在此巖寫字做標記,有的掛上銅水壺、煙桿作紀念。這些字跡與紀念物至今仍存,故被人們稱作“寫字巖”。真是別有一番生活情趣。

當地流傳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曾遊歷此華山,題詞做詩,留下“朝陽勝景”題刻和“東坡寫字巖”遺蹟。

好書記是位修過機場的炊事員

復盛人有古道柔腸,更不乏鐵骨錚錚。高峰村高峰寨曾是抗戰川軍出川迎敵備戰部所在地。抗美援朝戰場上,就有4位復盛籍戰士血染疆場、埋骨他鄉。

1935年,復盛人胡凱,到重慶主城務工,到了九龍坡白市驛,做起了一名修建機場的勞工,這一修就是三年。胡凱後來才知道,這個機場可不一般,抗戰時期,飛虎隊殲擊機4000餘架次戰鬥起降正是在這裡完成的。

做了三年苦工,胡凱到了大名鼎鼎的《新華日報》報館,經人介紹當起了炊事工。做得一手好菜,又善於精細打理,他很快被提升為事務長,管理《新華日報》整個報館的伙食。

1948年2月28日,胡凱離開重慶到延安,1949年1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1年轉業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復盛。

作為當時復盛的第一名共產黨員,胡凱與其他同志建立起黨小組,胡凱成了復盛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小鎮是個大家庭

在復盛鎮,鄰里之間不僅是一種地緣關係,更是一份情感聯繫。

2019年5月8日中午飯點,家住復盛鎮廟壩社區的倪成美,帶著飯盒來到鄰居周婆婆家中,今天的午飯有紅燒帶魚、蒜苗炒肉和排骨湯。

周婆婆是位獨居老人,這幾年身體每況愈下,鄰居倪成美便常常為她送飯買藥。“只要在我們廟壩,走在街上就有家的感覺。住在這裡,大家和諧共處,見面都會互相問候。”倪成美說。

這裡的鄉親鄰里之間,誰家的大人加班孩子沒飯吃,又或是誰家老人需要去醫院兒女不在身邊……總會伸出援助之手。

復盛鎮華山村第一批居住環境改造的倪老太,已年過八旬,兒子因病早早就過世了,留下媳婦和孫女,生活一直很拮据。在老人看來,修房既花錢又傷神。

工作人員隨即向老人細緻地講解了政策,改廁、改廚、汙水管網改造……從設計到施工,產生的費用政府出資95%,自己出資5%。最終老人決定參與村裡的農房改造計劃。拆舊房時,村幹部們都來幫忙搬傢俱,時常上門叮囑注意安全。

農房改造已經陸續完工,復盛鎮又啟動了華山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對農村房屋的屋頂、外牆牆面、廚房等進行美化,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同時,復盛鎮還提出了打造成集觀光、休閒、農家樂、農居民宿為經濟效益雙贏的生態農業規模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