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張作霖為何勃然大怒?

rosedameiniu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北京警備司令鹿鍾麟率領部隊荷槍實彈,包圍了紫禁城。遵照馮玉祥命令,鹿鍾麟要將溥儀從紫禁城中驅趕出去。此時的馮玉祥非常痛恨封建帝制,革命態度堅定不移,他親自進入紫禁城督促驅逐工作。儘管有多人前來奉勸馮玉祥暫停將溥儀驅逐出宮,但是,馮玉祥決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要把象徵封建帝制的溥儀從紫禁城中驅趕出去。溥儀向馮玉祥央求,按照條約、降低俸祿,准許他繼續在紫禁城中生活。馮玉祥果斷拒絕,並且說:如果賴著不走,就用大炮轟炸紫禁城。



馮玉祥命令部下迅速將470多名太監、100多名宮女遣散;然後用6輛卡車,把溥儀及其妃嬪裝運到什剎海的醇王府。醇王府中住著溥儀父親一家人。本來把溥儀驅逐出宮,也不算什麼大事,畢竟滿清貴族參與了“張勳復辟”,早已違背了《舊皇室優待條件》在先,馮玉祥把他們趕出皇宮因此並不算違約,這是對妄想復辟的滿清舊貴族的懲戒,可是有一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頓時勃然大怒,他就是當時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



第一個原因就是馮玉祥搶佔先機、妄想獨大,很可能會使張作霖統治全國的企圖化為烏有。很長時間以來,馮玉祥都受到吳佩孚的排擠、打壓,也得不到曹錕的幫助和扶持。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夕,馮玉祥才會主動與張作霖約定,雙方聯合夾擊吳佩孚。正當吳佩孚與張作霖在長城一線激烈戰鬥時,馮玉祥卻放棄了對關隘的把守,拱手讓奉軍進入關內。

馮玉祥自己率領軍隊快速進佔北京,囚禁了曹錕、進駐了紫禁城。馮玉祥這一招大獲全勝,既徹底摧毀了政敵吳佩孚;又使自己搶佔了先機、為自己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馮玉祥趁張作霖沒到之前,命令軍隊快速把河北、北平、天津統統佔為己有,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地盤。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展示自己堅定革命決心,樹立革命馮玉祥的形象,目的之一是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贏得北洋元老的支持、贏得真正革命志士的支持。馮玉祥的偉大志向,張作霖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張作霖當然非常惱火。於是,張作霖不顧與馮玉祥曾經簽訂的“奉軍不得入關”的協定,把奉軍主力部隊直接開進關內,目標正是控制北京。為了能將馮玉祥趕出北京城,張作霖與段祺瑞勾結起來,聯合對付馮玉祥。當時部下給馮玉祥獻上一計:把張作霖父子請到北京,趁著只有少量警衛人員時,把他們兩人槍殺了。後來,這一計策沒有機會實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馮玉祥將溥儀趕出北京城既能得到革命派的支持,又能趁此機會搜刮皇宮裡的錢財,壯大自己的軍隊。這面馮玉祥掙得盆滿缽滿,那邊張作霖氣的血壓都高了。前面就已經講到東北的形勢複雜,滿清殘餘勢力經常搞一些復辟活動,尤其是日本人還想要通過扶植復辟力量對東北進行殖民,溥儀成了張作霖與日本博弈的重要棋子。為了贏得溥儀的青睞,張作霖是又揮重金收買,又裝孫子巴結,好不容易贏得了滿蒙貴族的認同,馮玉祥來這麼一下,溥儀把賬都記在了他老張頭上,轉身進了日本人的大營,老張都恨不得把馮玉祥生吞活剝了。此處可有一比,溥儀就好比那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張作霖一心想做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萬萬沒想到馮玉祥這小子背後捅他一刀,生生把天子逼到了敵營,張作霖眼看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怎麼能不勃然大怒。


大老二爺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有人說張作霖勃然大怒,因為老張對大清國那是死忠粉,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奉軍後來打了馮玉祥,把老馮打得屁滾尿流。還曾有人云,張作霖打算搞個二次復辟,把大清國再招搖一回,名目可以叫“大清第三帝國”(之前張勳復辟了一回,就算是大清第二帝國)。

事實究竟如何呢?首先咱們來看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五年前,皇室曾收到一筆數額不小的款子,匯款人就是奉天那方面,也就是張作霖。

老張為什麼要給末代皇帝寄錢呢?因為他是東北王,而宣統雖然已退位,在東北的滿蒙人群中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老張搞定了皇室,對他稱霸東北,自然是大大的好處。

當然這件事很快被媒體所捕捉,天津的《華北每日郵電》報,立馬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另一場復辟是不是近在眼前?》

看了這種新聞標題,溥儀立馬就打了雞血,他曾說:“我從心底感到了歡喜,也理解了為何奉軍領袖對紫禁城那樣熱忱”。次年,老張又託人給溥儀進呈了兩棵東北人參。1920年,老張甚至還通告溥儀,說俺要“鞏衛皇室”。京中甚至傳聞張作霖要入紫禁城內給“聖上存候”,溥儀那幫人簡直要樂顛了,要在“通常品目以外,加上一口寶刀”,作為給老張的賞賜。

哈哈!但老張並沒有來見溥儀,人忙著呢!事實上,深諳政治的張作霖也不會逆歷史潮流,為無權無勢的落魄皇帝而丟了大好出路。

1922年,溥儀大婚之際,張作霖打了一萬大洋的紅包給溥儀。而兩年之後,便發生了馮玉祥把溥儀攆出紫禁城的事件。這個時候,老張確實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派頭,就在這一年年底,他還曾約約小皇帝身邊的紅人莊士敦見面,而這一次溥儀送給老張兩樣禮物:一張溥儀簽名相片,一隻鑲滿鑽石的黃玉戒指。張作霖只收了相片,退回戒指,同時許諾將設法“協助皇上並拯救殘局”。

然無論如何,張作霖都不會真的幫溥儀復國,玩什麼第二次復辟,他曾公開發表聲明:“作霖以愛國為天職,凡有破壞我共和政體者,將挺身而擊之”。只要你不復闢,其實都是小問題。張作霖此後曾與溥儀見面,甚至磕了一個頭,喊一句“皇上好”。但縱然如此,老張還是不會支持搞復辟。所以最終溥儀還是潛往日本使館,最終走上了叛國之路。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消息傳出去後,全國人民有拍手叫好的,也有破口大罵的。但作為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卻勃然大怒,這是為什麼呢?(李雪健版張作霖)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馮玉祥和吳佩孚都為了能夠控制北京城,在山海關開戰。張作霖派張學良花重金賄賂馮玉祥,想趁其不備搗毀奉系軍閥的老巢,從而取得直奉戰爭的勝利,這樣就可以進駐北京城了。張作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馮玉祥剷除對手,然後自己上位。

誰知在與吳佩孚最後的殘餘兵力作戰時,卻聽說溥儀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因為馮玉祥的目的也跟張作霖一樣,也想從中獲取最大利益,以便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兒一聽說馮玉祥把溥儀給趕走了,瞬覺得自己被利用了。(溥儀)

其實張作霖在對待溥儀的態度上,只是想扶植溥儀為己所用。能夠利用溥儀的身份得到東北三省滿蒙貴族的支持,這樣作為“東北王”的張作霖在東北的發展就會更好了。誰承想馮玉祥居然來這一手?把自己原本的計劃都給打亂了,這怎麼讓人不急?

(李雪健版張作霖)

原本跟自己合作的馮玉祥居然都沒有跟自己商量就把溥儀給趕出紫禁城了,還私吞了很多財物,馮玉祥白白撿了個現成,而自己什麼都沒有撈到。這不是自己幹活為他人做嫁衣嗎?

還有就是害怕溥儀被日本人利用,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在暗中物色虧了傀儡人選了。如果溥儀搶先自己被日本人利用了,絕對不利於自己在東北的統治,所以張作霖最不願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以上所述,就是為什麼張作霖知道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勃然大怒的原因。而且後來張作霖所擔心的事也還是發生了,溥儀最終還是被日本人利用了,建立了偽滿洲國,成為日本人侵略中國的工具。

我是搞史人,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答:現在談論馮玉祥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很多人都覺得充滿正能量,認為這是一場徹底的反封建反帝制的革命行為,其實,這是多種勢力交織的結果,裡面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而且,扒開這件事件的外衣,我們會看到,馮玉祥的為人似乎不那麼高光正。

原先,曹錕和吳佩孚是一對黃金搭檔,曹錕一口一聲“子玉、子玉”叫得很甜,吳佩孚也一口一聲“三爺、三爺”應得歡。

老實說,吳佩孚能叱吒風雲,成為亂世中的赫赫中州王,跟曹錕的賞識和提攜是分不開的。

而曹錕能成為直系首領,呼風喚雨、坐鎮一方,也與能征慣戰的吳佩孚對其死心塌地的效忠有關。

但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戰結束後,愛好沽名釣譽的曹錕準備不惜一切代價競選總統,過一把總統癮。

吳佩孚是個務實主義者,認為有那個閒功夫和那個閒錢去幹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還不如大量購買軍火、抓緊練兵,為日後統一全國打基礎。

兩人談不到一塊去,一下子就鬧掰了。

這個時候,原本寂寂無聞的馮玉祥乘虛而入,在曹錕鞍前馬後奔走,獲得了曹錕的好感。

這麼一來,吳佩孚就和馮玉祥結下了樑子——當然,也為吳佩孚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

奉系首領張作霖是出了名的滑頭,他敏銳地偵知了吳佩孚就和馮玉祥之間的矛盾,很好地收買了馮玉祥,讓馮玉祥在吳佩孚和自己在幹仗的時候從背後捅刀子。

馮玉祥做事精準,他看到吳佩孚和張作霖在長城一線打得難解難分,突然發難,反戈一擊,並打開古北口關隘,放奉軍入關。

馮玉祥還先奉軍一步殺回了北京城,囚禁了當年的大哥曹錕,準備據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大佬落難,老巢失守,吳佩孚不淡定了,他讓直軍主力繼續死守長城,他自己帶偏師殺回北京,準備出其不意,擊潰馮玉祥,穩住後方。

哪料,吳佩孚一走,守在長城防線的直軍軍心渙散,一下子就崩盤了。

吳佩孚進退失據,只好倉皇遁往湖北。

打敗了吳佩孚,張作霖很是樂了一陣子,但他知道了馮玉祥搶在自己前面霸佔地盤,就怒火漸熾。

偏偏,那邊的馮玉祥佔領了北京後,覺察到北京的實力派都擁護張作霖而不鳥他,就有些悻悻然,有些擱不下面子。

前思後想,決定重構自己的個人形象,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出去了。

當然,馮玉祥這麼做,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即進宮收刮財寶,補充自己的軍費。

這麼一來,張作霖就更怒了。

因為,馮玉祥破壞了他正在精心下的一盤大棋。

張作霖的目標是當東北王。而東北的滿蒙復辟勢力很大,另外,日本人也正想利用溥儀做文章。馮玉祥驅逐溥儀,這等於是把溥儀往日本人的懷抱裡送,張作霖平焉能不怒?!

事實也是如此,溥儀從紫禁城搬出來後,就潛往了日本使館。

所以,張作霖恨死馮玉祥了,後來不惜與段其瑞合作,共同對付馮玉祥。


覃仕勇說史


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簡單點說,張作霖和馮玉祥雖然為了對抗直係軍閥,暫時形成了同盟關係,但這樣的同盟,只是為了擴大影響力罷了。馮玉祥的北京政變完全打破了政治平衡,給張作霖帶來了一個比直係軍閥更強悍的對手,這是張作霖無法接受的現實。

但要說清楚,就得要先捋一捋當時的社會情況。為了更清晰一點,我們從清朝末代皇帝退位開始說起。

袁世凱和三大軍閥

宣統皇帝退位後,中國分成了兩個部分,以長江為界限,長江以北為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所有,長江以南則以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所有。

這樣的南北對峙時間,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孫中山不想,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出現,他選擇讓步,自願放棄大總統的職位,使得北洋軍閥的控制範圍急劇膨脹,革命黨除了發源地兩廣,以及唐繼堯的雲南軍閥(他是親近革命黨的)以外,幾乎沒有了立足之地。

袁世凱當上皇帝之後,孫中山、唐繼堯等人先後從兩廣,雲南發兵,組織一次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可是,革命黨以兩廣以及半個雲南(唐繼堯當時未能完全統一雲南),根本無法抵抗袁世凱的大軍,反而險些讓袁世凱反殺。

從這以後,北洋軍閥成了中國的代名詞,而國民政府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這個階段,是北洋軍閥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幾乎接受了清朝留下來的所有疆域。

這樣的統一,只是曇花一現,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分裂,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在外國人的授意下,開始瓜分中國,其中,皖系軍閥控制了北京,直隸一帶,聽從於皖系軍閥的省份有山東,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份。

皖系軍閥是以段祺瑞為首要人物,手下有很多能人猛將,總體而言,這樣的軍閥,沒有什麼正義可言,但很多軍閥在自己的統轄時間內,也有過過人的建樹,其中就包括段祺瑞手下的悍將徐樹錚,他率軍收復蒙古,這樣的功績絕非等閒人可比。

如果從政治上來看,皖系軍閥控制北京,完全可以算是北洋軍閥的嫡系,因此,皖系軍閥可以算作是北洋軍閥的一種延續。處於相對正統的地位。

除了皖系軍閥以外,還有兩個軍閥,也具有問鼎中原的實力,那就是直係軍閥,和奉系軍閥。奉系軍閥的首要人物是張作霖,統治者東北三省,他統治的區域,因為遠離了軍閥混戰的核心區域,所以,他的疆域,相對而言,十分穩定。軍事力量也十分彪悍。

直係軍閥,相對而言統治的區域就少了很多,這支軍閥的根基在河北,當時是直隸,北部控制了內蒙的一部分,當時叫熱河,南方,服從直係軍閥的省份有江蘇,武漢,江西等省份。

直系的首要人物也是大有名氣,他是相聲演員馮鞏的爺爺,馮國璋。還有一些,後來非常出名的人物,吳佩孚、曹錕,以及馮玉祥,而馮玉祥和曹錕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北京政變的發生。

除了這三大軍閥以外,還有很多其他軍閥,這些軍閥,有的以首要人物的老家命名,有的以控制省份的簡稱命名,因此,在中國大地上,除了三巨頭以外,還有晉系,滇系、桂系、等多個軍閥武裝。但這些和題目無關,就一筆帶過了。

在袁世凱死後,具備問鼎中原實力的,就屬直、奉、皖,三大巨頭,這三大軍閥,圍繞著北洋軍閥的首都,北京,開始了輪流坐莊的時代。

皖系直系的明爭暗鬥

首先坐莊的是皖系軍閥的首腦人物段祺瑞,在袁世凱死後,也就是1916年,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段祺瑞成為總理,但事實上,段祺瑞的皖系力量,已經控制了北京,成了北洋軍閥的實際統治者,他控制北洋軍閥四年裡,先後重用手下悍將徐樹錚鎮壓張勳復辟,拉攏直系勢力,收復外蒙古,讓皖系軍閥的勢力大漲。

但,皖系勢力大漲之後,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直系和奉系兩大巨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於是直係軍閥開始通過獲得大總統的位置,來限制皖系的勢力,於是,在1917年,因為張勳復辟,黎元洪下臺,取而代之的是馮國璋,雖然當時段祺瑞還是總理,但大總統卻換成了直係軍閥的首腦人物,這對段祺瑞是一個重大打擊。

直係軍閥的坐莊,讓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勢力很是被動,因為他們雖然派系不同,卻還不至於到大打出手的時候,就像直系通過選舉,把自己的首要人物馮國璋推選為大總統一樣,皖系軍閥,也開始爭奪大總統的寶座。

可以說,與直奉之間的刀兵相見不同,皖直兩個軍閥的鬥爭,是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進行的。於是在一年後,皖系軍閥再度上位,推舉徐世昌為大總統。

但這次選擇,卻讓皖系軍閥發生了嚴重內耗,首先,徐世昌當了大總統之後,通過自己的手段,讓段祺瑞失去了總理的職位,換上了一個叫靳雲鵬的人。這引起了段祺瑞,以及他手下的悍將徐樹錚的嚴重不滿,皖系軍閥內部離心離德,於是,皖直戰爭爆發。

雖然皖系軍閥有徐樹錚一類的名將,但依然失敗,從此,皖系軍閥推出了北洋軍閥的核心,徐樹錚在福建,浙江,武漢等省份,發展自己的勢力。於是直係軍閥,成了贏家。

直系奉系大火拼,鴨子卻飛了

皖系軍閥的失敗,讓徐世昌失去了根基,最高興的是直係軍閥,這時候,直係軍閥的核心是曹錕,於是,在徐世昌擔任大總統三年後,曹錕如願以償的坐上大總統的寶座,開始了直係軍閥的統治局面。

一直觀望的奉系軍閥,一直沉默的注視著皖直之間的爭鬥,直到皖系勢力退出北洋政府。張作霖開始想要入主中原,因為從實力上看,直系遠不如皖系強大,在皖系軍閥當政時,有徐樹錚這樣的猛將,即使強大如張作霖,也難言必勝,但對於直系而言,張作霖有必勝的把握。當然,為了保險起見,張作霖還必須先解決一個人。那就是馮玉祥。

如果說徐樹錚是皖系第一悍將,那麼,馮玉祥就是直系第一悍將。如果馮玉祥在,事情會很難辦,因此,張作霖想要問鼎中原,首要任務就是解決馮玉祥。沒等張作霖想好怎麼解決馮玉祥,直係軍閥內部也發生了內訌。

原因在於,曹錕比較信任的將領是吳佩孚,所以,對於馮玉祥顯得很冷漠,甚至開始排擠馮玉祥。要論起戰功,馮玉祥不再吳佩孚等人之下,這口氣,馮玉祥怎麼能受得了?

馮玉祥也在等待著機會,直到1924年,奉系的張作霖和直系的曹錕終於撕破臉,開始真刀真槍的幹仗,曹錕的悍將吳佩孚也被調到了山海關前線,早已積怨已久的馮玉祥,暗自和張作霖取得了聯繫,這才出現了北京政變。

事情變化的太快,張作霖還沒來得及高興,已經七竅生煙

北京政變發生後,最高興的莫過於張作霖,馮玉祥倒戈,曹錕下臺,吳佩孚便沒了根基,土崩瓦解,吳佩孚本人也逃到了武漢。正當張作霖準備打破山海關,問鼎中原。令張作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馮玉祥控制北京後,做了三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第一件事,囚禁曹錕,把末代皇帝趕出紫禁城;

第二件事,邀請段祺瑞執政;

第三件事,邀請孫中山共商國是。

這三件事,徹底打破了直系,奉系,皖系輪流坐莊的局面,甚至動搖了北洋政府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張作霖入主中原的夢想徹底破滅,實力強悍的馮玉祥,根基深厚的段祺瑞,再加上國民革命軍的精神領袖孫中山,強強聯手,已經不是張作霖所可以撼動的。

這怎麼能不讓張作霖大發雷霆。至於說張作霖因為末代皇帝被趕出紫禁城發怒,倒不如說,自己的如意算盤被打破而發怒,畢竟,對於所有軍閥而言,一個過了氣的皇帝,不值得如此憤怒。


小小嬴政


作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身份很特殊,因為他雖然有皇帝的稱號,可是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在大清沒有滅亡之前,溥儀所處的皇宮早已經年不復往日的風光了,而溥儀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後來清朝宣佈終結,但是民國政府還是比較善待溥儀的,讓他繼續留在皇宮中生活。溥儀也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個皇宮中活到老,但是在1924年,馮玉祥居然發動了北京政變,還將溥儀從皇宮中趕了出來。

溥儀被趕出皇宮,要說為此事感到生氣的人應該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可是有一個人卻比他們還生氣,這個人就是張作霖。其實在溥儀已經退位之後,張作霖曾經給過溥儀一筆錢,而張作霖這麼做自然是有原因的,他當時在東北稱霸,所以需要有人給他撐腰,而東北的滿蒙舊族就可以給張作霖提供這些支持。所以張作霖給溥儀錢,就是在收買這些人,這樣在溥儀的授意下,張作霖在東北做事更加順利。

當時張作霖給溥儀錢財的這件事也弄得滿城皆知,而且很多報刊都紛紛報道了這個大新聞,有的報刊甚至形容張作霖是為了給溥儀復辟做鋪墊。溥儀在看到這篇報道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開心,他當時還是希望可以復辟繼續當皇帝。但是張作霖是不是這麼想呢?其實張作霖並沒有溥儀這樣的想法,這些猜測都是報刊記者的揣測,張作霖給溥儀錢財只是為了得到他的支持,但是他沒有想過要逆著歷史潮流走,畢竟他當時所走的路和封建社會是截然不同的。

張作霖其實還變著法的收買溥儀,他曾經在溥儀結婚的時候給了他一萬大洋的紅包,而且像東北人參這類東西沒少往皇宮送。張作霖確實通過這些小恩小惠將溥儀收買了,張作霖也認為只要有溥儀這棵大樹在,自己一定好乘涼。所以在馮玉祥把溥儀感出皇宮之後,張作霖非常生氣,畢竟溥儀一離開皇宮就什麼都不是了,而自己曾經在溥儀身上做的那麼多投資也就都打了水漂,他怎麼能不生氣呢。所以張作霖和溥儀之間沒有什麼私情,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而且張作霖也沒有想過要幫溥儀走復辟這條路,溥儀離開皇宮,意味著清朝徹底結束,他以往的努力都白費了,也無法再得到東北滿蒙舊族的支持。


歷史課課代表




1924年,發生直奉二次戰爭。這是吳佩孚和張作霖之間的戰爭,是“秀才”更厲害,還是“土匪”更彪悍,全展現在這場戰役當中。

但意外的是,曾經是直系的馮玉祥叛出直系,和張作霖站到了一起,原因只是“和吳秀才尿不到一個壺裡。”

對於馮玉祥的舉動,張作霖還是喜歡的,但不久,馮玉祥攻克了北京城,趕走了溥儀,把張作霖氣得直跳蹦子,這到底是為什麼?

人物分析

1、馮玉祥



馮玉祥一生當中,變節數次,為人亦正亦邪,一邊幹著軍閥的行當,一邊心裡還有點小小的“革命之火”。馮玉祥曾經背叛段祺瑞,只是因為不願意和孫中山對著幹。

後來,馮玉祥人雖然在直系,但和吳佩孚不對付,一直和革命軍有著斷斷續續地聯繫。二次直奉戰爭前,馮玉祥投入了張作霖陣營。

2、張作霖



張作霖作為“東北王”,土匪出身,保安隊起家,在東北大地上,耕耘三十年,從“一窮二白”發展到“兵強馬壯”。

張作霖的性格特點是,非常精明,注重實際,會利用各種資源,同時有自己的原則,也能把握住大的方向。

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張作霖加強整頓,嚴抓軍紀。二次直奉戰爭時,奉軍綜合實力已經超過了直系。

3、吳佩孚



吳佩孚是直系最會打仗的人,此人秀才出身,熟讀兵書,對於欣賞的人很是尊敬,對於看不上的人,根本不愛搭理。

因為帶兵有方,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把張作霖的奉系打得丟盔棄甲,狼唄不堪。

4、溥儀



三歲時,溥儀當了皇帝,六歲時退位,生活在宮中,有袁世凱的人看管著。看似民國養著溥儀一家人,實際上是軟禁。

溥儀十二歲又過了把皇帝的癮,因為張勳復辟了。可惜,只當了十二天的皇帝。後來,繼續在宮中過著平淡的日子。

背景分析



二次直奉戰爭前,國內有四大勢力,一是南方國民革命軍,二是掌控民國的直系,三是偏安一隅的奉系,四是日本人。

統一是必須的,那就看誰的拳頭大,直系夾在革命軍和奉軍的中間,摩擦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直系和奉系在前面已經結下了樑子。

直奉兩系的內戰不可避免,但是南方還有一個想解放全國的革命軍,東北還駐紮著“狼子野心”的日本關東軍,這時候,四大勢力的爭奪無非兩塊,一是土地,二是資源。土地容易理解,資源到底是什麼?當時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就是民眾的支持度,簡單來說,就是能名正言順地控制一方區域乃至全國。

張作霖氣憤的原因



經過了人物分析和背景分析,我們發現,“四大集團”都想企圖做大,除了明目張膽地爭奪土地資源,那就是爭奪其它資源,而清王室就是非常好的資源。

控制了清王室,尊重溥儀,張作霖可以獲得更多東北滿清貴族地支持。而馮玉祥雖然數次叛主,但心中那“革命的小火花”並未覆滅,將溥儀等人趕出故宮,他認為是大功勞一件,同時,可以獲得不少宮中的財產,養軍也好,支持革命也好,算是有了一定的支撐。

馮玉祥的算盤打得挺好,事實正如他預料,他將溥儀等人趕出了宮去,革命黨大為歡迎,在南方國民革命軍那裡,馮玉祥算是獲取了一些政治信賴,他也確實獲得了不少財產。

但馮玉祥沒有考慮過,為什麼強如袁世凱,還要把溥儀等人留在宮中?因為,袁世凱看得很透,如果把溥儀等人放出去,會有人利用溥儀等人興風作浪。這事袁世凱看清楚了,張作霖也看清楚了,馮玉祥沒有看清楚。



溥儀前腳被趕出,很快,日本人就“截胡”了,日本人將溥儀安排在天津,七年之後,一路北上,日本人建立了偽滿洲國,溥儀就此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日本人在東北大地上光明正大地開始當“主人”了。

也許,馮玉祥沒有研究過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不是溥儀有多值錢,而是那個“位置”有很大影響,萬一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將會是一場災難。

日本人最後還是利用了溥儀,於是,東北大地成了殖民地,張作霖生前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馮玉祥,是功臣還是罪人?也許,在張作霖看來,馮玉祥是罪人;但,馮玉祥可能認為,自己是個千古英雄。


藍風破曉


勃然大怒有時候是真的生氣到極致的一種表現,有時候是一種表演,而張作霖的勃然大怒則屬於後者。至於為什麼這麼說,咱下面細細分解:


先說一下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事件始末,在1912年大清朝退位前,袁世凱和隆裕皇太后協商,並且達成了一個皇室優待協議,大致內容是,隆裕交權併發布詔書聲稱讓宣統小皇帝退位,民國政府作為補償和善後,答應皇帝和皇室們繼續在紫禁城居住,並且給予經濟上的補償,大概金額為一年400萬兩銀子。就這樣,不費一槍一彈政權和平交接,真是善莫大焉。隆裕皇太后也被世人稱之為“女中堯舜”。但僅僅過了12年,在1924年直係軍閥馮玉祥在北京搞了個軍事政變,把當時的總統曹錕給廢了。他的軍政府開始發佈一系列的命令,其中就有一條針對末代皇帝溥儀的,他命令溥儀限期“滾”出紫禁城,並且拒不承認當初袁世凱和隆裕的優待政策,歸根結底一句話,錢我不給了,而且人你也得滾蛋,我要把革命進行到底!


就這樣,溥儀被強制性的趕出了紫禁城,先是落腳老爹家王府舊邸,後來輾轉到了天津隱居做了寓公,當時張作霖聽說了這事兒,在天津找見了溥儀,見面後就是一個響頭,大聲喊道,皇上!溥儀也被這一出給嚇得不輕,趕忙扶他起來,接下來就是張作霖的表演時間了,他佯裝極為生氣的樣子,對馮玉祥就是一通經典的臭罵:他媽了個巴子的,馮玉祥真不是個東西,臉都不要了做這等下做之事,竟然不讓皇上住自己家了,我看他分明就是看上了宮裡的那些個寶貝!


其實分析一下便很容易理解張作霖為何要這樣來上一出了,作為江湖老油條的他自然知道溥儀的影響力,他自然要拉攏一下這位曾經的皇帝以備日後之用,其實是表演給在場的遺老遺少看的,這樣其實在收買人心,畢竟遼寧瀋陽那可是滿清的老家,這樣造勢方便自己今後在東三省的統治,總之,張作霖此舉是一石三鳥,不愧是個人精!




老豬的碎碎念


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將大清亡國之君宣統皇帝趕出了紫禁城,引來東北王張作霖的怒罵,你以為張大帥是心疼皇上?

騷年,你太年輕了哈!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出古北口迎戰奉軍。

10月23日,馮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圍了總統府,迫使北京政府解除吳佩孚的職務,監禁總統曹錕,並授意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廢除帝號,末代宣統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這就是“北京政變”。

趕出紫禁城:


在馮玉祥發動政變之前,孫中山早就聯絡過馮,並孔祥熙與馮會唔,將其親書的《建國大綱》交給馮,拉攏馮玉祥參加倒直陣營。

馮玉祥深受感動,此時張作霖也派人與馮玉祥取得聯繫。並秘密接濟馮軍補給。馮與張雙方約定,以奉軍不入關為條件,共同反直。

  馮玉祥派人與段祺瑞洽談,約定事變成功後由孫中山主政,段祺瑞主軍。

馮玉祥的部隊在津門與吳佩孚的軍隊開戰,馮軍獲勝後佔領了天津。吳佩孚被迫下野。

北京政變後,馮玉祥決心把末代皇帝逐出宮去,永遠廢除皇帝稱號,將宮內太監宮女遣散,將溥儀及清室“后妃”移居醇王府。溥儀後來搬到天津居住。

馮玉祥:


段祺瑞入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此時張作霖背棄“奉軍不得入關”的協議,將大批奉軍開入關內,以圖乘機擴大地盤,覬覦北京。

段祺瑞和張作霖互相勾結,聯合排擠馮玉祥。馮玉祥認識到擁段出山是個錯誤。

在奉、直、皖幾方面的壓力下,馮玉祥決定辭職下野。

張作霖進京後,對老馮趕皇上出宮表示“震怒”,他親自覲見溥儀,並奉上十萬大洋,抱著溥儀的大腿痛哭流涕,著實讓末代皇帝感動了一把。

老張:


張大帥從來不做賠本的買賣,他為什麼對溥儀這麼好?

溥儀雖然退位,但並不是一點用沒有,他張大帥的地盤主要在東北,那裡有著很多滿人,溥儀在這些人當中依然有著影響,那些清朝的遺老遺少們還時刻不忘復辟呢。

當然張作霖不會傻到幫溥儀復辟,成為天下公敵,但利用這個末代皇帝,拉籠人心,還是很有必要的。 “震怒”一下,能夠得到這些人的好感。

老張劇照:


同時,當時的東北被日本人虎視眈眈,不斷派人進行滲透顛覆。

傅儀可以很有效的穩定東北局勢。只要溥儀在自己手中,就不怕滿蒙勢力復辟,日本也無法利用傅儀做文章,這才是張大帥對傅儀好的根本原因。

馮玉祥冒冒失失的把皇上趕走,要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那會損害張作霖的核心利益。這才是張大帥對馮不滿的原因。

另外馮玉祥此舉表明他想得到北京的實際控制權,不把張作霖放在眼裡,想在政治上把老張邊緣化,這也是大帥生氣的一個原因。

事實上溥儀被驅逐後,日本人到處宣傳溥儀的悲慘遭遇,獲得民眾的同情,為出兵東北造足了輿論。


張作霖好不容易才把溥儀從日本人手中撈出來,好生安置,挫敗了日人的陰謀。

至於後來溥儀本人自願投敵,甘做漢奸,那是大帥死後的事,也是溥儀自己背叛祖宗的選擇,怪不到張大帥頭上。

所以溥儀寫了《我的前半生》,以此悔過。

參考資料:韓文主編《中國近代政治家》 馮玉祥著:《我的生活:馮玉祥自傳第1卷》


剛日讀史


馮玉祥將宣統帝溥儀趕出故宮,和他張作霖何干?他生哪門子的氣?

其實,宣統帝和張作霖之間有著莫大的干係,張作霖生氣的理由極為充分。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封建王朝數千年的歷史,從此,我們開始步入民國時期。但是,國民革命軍立足未穩,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控制在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地方軍閥手中。

國民革命軍作為新興的力量,當時還比較弱小,沒辦法一統中國,於是各方就各種綏靖妥協最終達成默契,宣統帝溥儀照舊生活在故宮當中,雖然已經民國,但是依舊採用了宣統的年號。

當然,身在故宮的溥儀本身價值有限,滿人基本上被趕回了老家東北。剩下的遺老遺少,則留在了北京,緊緊圍繞在溥儀的身邊。但是,故宮卻是一座寶庫。因為各方勢力對故宮的寶貝都垂涎三尺,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局勢就那麼僵持了下來。

說巧不巧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就那麼爆發了。

隸屬於直系的馮玉祥其實對直奉戰爭並不感冒。他一直覺得那不過是軍閥之間的混戰,除了給民眾帶來痛苦之外,沒有什麼好處。而且,他還同情南方的國民革命軍,思想上偏向於民主、革命。這在軍閥系統裡絕對屬於另類。

所以他就趁各方在前線混戰,北京空虛的時候,轉頭佔領了北京城。他認為張勳復辟,溥儀再次稱帝已經破壞了各方的約定的《清室優待條件》,再加上他認為故宮中的文物應該歸屬人民所有,而不是為清皇室獨自佔有。當時已經有溥儀偷偷轉移皇宮財產的傳聞。所以,他限定溥儀在三個小時內離開故宮。

此時張作霖正和直系各路軍閥打得昏天暗地,聽到這個消息差點沒有氣吐血。原因很簡單,首先,溥儀是滿清皇族,而東北這塊地盤到處都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這些人對舊皇室是人心所向,但是作為東北王的張作霖心中當然不痛快。所以,為了鞏固自己對滿清人的統治,和溥儀交好是沒有半點壞處的。

這也就是為何其他各方均不待見溥儀,而張作霖卻不止一次送錢送人的緣由所在。籠絡了溥儀,也就籠絡了東北滿族的人心。

其次,張作霖和馮玉祥一直不對付。本來雙方就屬於不同的陣營,直奉戰爭大的打了兩次了,小的就不計其數了。雙方互看對方都覺得對方是大傻子級別,張作霖對本來沒啥干係,卻站進直系隊伍中的馮玉祥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的觀感。

另外,之前張作霖對富饒的江浙一帶產生覬覦之心,段祺瑞出於自身利益明確表示反對,張作霖想要馮玉祥站出來支持他一下,但是馮玉祥怎麼能看不出張作霖的小算盤,就故意不發表意見。讓張作霖心中很是窩火。

再次,故宮的財富。故宮作為清朝的皇室,經營多年。雖然期間經歷了各種戰亂,但是裡面依舊擁有大量的財寶。這也是各方覬覦的故宮的緣由。但是現在馮玉祥限時溥儀離開,倉促之間,溥儀不可能轉移多少文物,可以說是淨身出門。在張作霖看來,這些財富本該屬於和溥儀交好的自己,現在被馮玉祥獨吞,豈有不怒之理。

最後,要知道一直對國民革命軍抱有同情心理的馮玉祥,對軍閥混戰不感冒。但是,在張作霖看來,軍閥混戰不過是小打小鬧,今天為了點利益爭奪一下,明天可能就為了共同的利益又聯合在一起。而南方的國民政府才是軍閥的共敵。馮玉祥的同情,乃是倒戈之舉。

綜合以上原因,也就理解了為何張作霖聽到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去後勃然大怒的原因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