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國強:從四方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隆國強:從四方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文|隆國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當前,智能製造已成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先導力量,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中國製造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根本,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沒有製造業就談不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工業革命以後,中國迅速從一個發達的農業文明國家滑落,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錯過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這些年,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逐漸發展成為製造業大國。

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今天,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部門,這是一個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中國製造業由大變強顯得更加緊迫,任務也十分艱鉅。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乎國運,關乎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其中,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只有實現了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支撐整體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第一,要牢固樹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認識。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決定他的行為。高質量發展怎麼實現?從宏觀層面上說,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導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創新發展, 沒有創新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協調的發展;特別要強調高質量發展還是綠色的發展,過去,我們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粗放的發展方式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所以,這幾年“三大攻堅戰”,其中一個就是汙染防治的攻堅戰,這實際上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當然,高質量發展還是開放的發展。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要利用全人類進步的文明成果來促進發展,同時要和世界形成一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關係。我們是製造業大國,我們要吸收全人類的先進文明。重要的是,要牢固樹立國際分工的觀念。比如中美貿易戰爆發以後,很多人就說我們不能依賴別人,我們是個大國,什麼都要做。其實這是不現實的。中國要爭取在全球分工中佔據有利地位, 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不斷提升位置,越是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時候,越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全球化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越要看到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意義。中國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也要始終堅持開放發展, 堅持國際合作、互利共贏。

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共享發展。發展成果要讓每個國民更加公平地分享。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五大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這是把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最需要強調的。

從微觀層面上來說,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有工匠精神。每一個從業者都要發揚這一精神,要發揮專業主義精神,在推進製造業發展的過程中精益求精、做到最好。新發展理念加上工匠精神,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認識才能牢固地樹立起來,進而才能轉變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

第二,要制定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

過去幾十年,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人間奇蹟,40年平均增長速度接近10%,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大國、第二大經濟體。之所以有這麼快的發展,是因為我們從中國實際出發,吸收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形成了一套高速增長的發展模式。現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有一套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來引領。大家講新舊動能轉換,山東省是唯一的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什麼是新動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

新業態,這毫無疑問是對的。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新經濟,用技術革命的成果創造新的熱點,引領新的發展。同時,要用好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信息技術在傳統制造領域的深度應用,不僅帶來新的消費模式,也帶來製造業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

第三,要建立一套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要從高速增長、粗放式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有全新的體制機制保障。比如,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過去,很多同志說要偷學別人的技術使自己發展得更快。其實很多國家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都經歷過不同的體制機制、不同的戰略。

中美貿易摩擦,美國發布了301調查報告,指責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有力,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但是,產業政策最早從哪裡來的?難道只有中國在搞產業政策?實際情況遠不是這樣。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幹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組織編寫了製造業報告。翻看美國的歷史,當年就有很多美國人刻意跑到英國偷學紡織技術。美國的製造業報告可以說是產業政策思想的源頭。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是由漢密爾頓於1791年最早提出的,但是真正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論述,它指導了德國在工業化初期的發展。

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不保護外國的發明專利,只保護本國的專利。後來美國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希望全世界都能保護它的技術專利,於是開始修訂本國法律,既保護美國的發明專利,也保護外國的發明專利。並且推動制定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規則,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制定了《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定》。我們回顧美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一套體制機制是在不斷演變的。

今天中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一套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這是發展階段轉變提出的一個迫切要求。我們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必須緊緊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這樣一個核心目標,重新構造一整套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這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

第四,要不斷完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

推進高質量發展,要不斷完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傳統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土地、資本依然要發揮好作用,提高效率;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要素實際上在不斷豐富,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數據在信息化時代變成了一個新的生產要素,要更加重視發揮技術、人才、數據等新的生產要素的作用。

技術要進步,關鍵靠創新。所以,就需要有一套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與先進水平還有差距,有的領域差距還相當大。目前我國每年研發投入已經居世界第二,擁有數量最多的研發人才隊伍。要儘快實現技術超越,關鍵是建立和完善研發創新體制機制,充分調動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 充分激發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

中國人口的數量特別是勞動力數量已經過了峰值,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也越來越嚴峻,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最重要的是提升勞動力的素質,這要靠什麼?要靠教育,靠培訓,靠幹中學,靠在生產生活整個社會環境裡形成一套鼓勵提升人力資本的文化氛圍,形成一種終身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例如,以色列雖然國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創新能力極強,靠的就是人力資源。所以,我們應該去學習借鑑好的經驗。作為一個製造業強國,除了需要大量的創新人才、研發人才、管理人才,還需要高水平的工匠、技術工人。要大力發展技術培訓,適應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數據是信息化時代一個新的生產要素,要給予充分的重視。中國數據資源豐富,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優勢,但是如何用好數據資源、保護好消費者的隱私,還需要進一步探討。高質量發展時期,要高度重視數據資源,同時要儘快完善制度,既能夠用好數據資源,又能夠保護好國家和個人的信息安全,讓數據能夠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新的生產要素。

總之,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是簡單地喊口號就能實現的,需要在觀念、戰略、體制機制和生產要素支撐等多方面一起發力,才能推動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本文是作者11月30日出席由國研智庫和洪泰智造在青島即墨共同舉辦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時所作的主旨演講。《中國發展觀察》記者蔣志穎整理,刊發前經作者本人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