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真实“面目”:生活平淡如水,与小资文艺无关


午后的开元路如半寐半醒中的老人,眯着双眼打着哈欠,静静地躺在繁杂的角落里,任凭隔壁的中山路如何繁华与喧嚣,它都雷打不动,不闻窗外事,最多翻个身又继续沉睡下去。

这是厦门最老的一条街,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已近百年的光阴。借助港口的优势,海外侨胞的贡献,为厦门留下了大量的老式南洋骑楼建筑,也为厦门勾勒出近代最繁华的一段岁月。

得益于开元路的商业成功,更靠近海边的中山路在上个世纪中旬得以开发复制。到20世纪末随着厦门岛定位发展为一座旅游城市,中山路一飞冲天,成为中国最繁华的一条历史名街。

而在中山路的那一头,这条厦门最早的公路老街,如退休后的垂暮老人已很少有外人提起。但比较中山路的旅游商业化,这条老街才是老厦门的标志。或者换一个说法:中山路属于游客,开元路属于老厦门人。

繁华的岁月虽已悄悄远去,但这里却保留着老厦门最原始的味道。只有熟悉在这里的老厦门人,才能在拥挤的老街里找到那些隐藏在街头的馅饼、土笋冻,酸笋面、沙茶面,大排档等老字号。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开元路走出来的老字号们已遍及厦门各个角落,又以神奇的速度和生命力席卷厦门各大景区。但再优秀和聪明的徒弟,也没有老师傅们的初心纯粹。

所以每到夜晚降临,前来觅食的老饕鬄们最爱光顾的还是开元路上的老街,就连开着跑车的年轻人最念想的也还是老街上的小吃。这种老城情感,并没有因为“国际宇宙厦”的各种光环而被冷落,相反愈加地深厚。

让开元路保持着厦门最高密集的社区人口,八市功不可没。这座厦门仅存并且还在继续发挥功能的老集市,半个多世纪以来为老城区的人们输送着最新鲜的鱼货、蔬菜瓜果,以及最低调的卤味和各种各样的小吃。

尽管受旅游业影响,八市隐藏的套路连本地市民都叫苦不迭,但长居在老城区的厦门人,就凭借一张在集市晃熟的脸和开口地道的闽南话,就能够挑到最好的食材,最公道的价格。

如今出没在八市上的老厦门人已日渐得稀少,从老城区走出去的年轻一代,已很少再回到潮湿拥挤的社区。出没在八市上的身影,最多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在厦门谋生的群体。

开元路也早已成为厦门最老的“城中村”,住着形形色色的外来客。潮湿阴冷的巷子里,有来自旅游业的从业者,中山路的销售人员,帮助厦门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建筑、维修工人,还有数着日子等待收租的老厦门人。

老城得生活,平淡得如开水一般,若是去了那些南洋老房子,便只剩下一座鱼目混杂的城中村,哪有文青们争先恐后说道的小资、浪漫与文艺。

这是老厦门最真实的面目,没有所谓的高颜值,也没有古老的城市底蕴。它只是在近代历史上被强制打开的口岸,在西方文明以及爱国华侨的影响下,留下了交融后的特色文化。至于后来的文艺形象,倒不如说是无处安放的文青,选择了厦门。

所以就有了号称中国最文艺的小渔村“曾厝垵”,以及忽然出现的网红景点,但若你想了解真实的厦门,那么就远离游客人群,忘掉旅游博主推荐的打卡地,在高楼包围下去寻找这条最有代表老厦门的开元路。【图文版权所有,禁止转载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