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從沒有主動性語言,沒有對視,沉迷開關按鈕到學會仿說,有了主動性語言,對人和事物產生興趣,產生社交動機,兩歲10個月的自閉症男孩想想幹預了6個月。


6個月來,想想在家裡、機構、早教中心三點一線連軸轉。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從《爸媽治好了我的自閉症》開始



“孩子雖年齡尚小,但自閉症傾向已經比較明顯。”


今年4月,兩歲3個月的想想被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的李海醫生診斷為自閉症,想媽說,聽到那句話的時候彷彿被一顆子彈刺穿胸膛。


這個結果,比她想象得悲觀得多。


想想是有很多問題:叫名不應、對人無依戀、喜歡重複地按馬桶沖水按鈕、上下電梯、開關門,在外撒手就亂跑,但卻會唱寶寶巴士APP所有兒歌。這讓想媽一直認為,孩子問題不大。


孩子確診後,想想的爸媽像大部分新手家長一樣,一邊在內心極力想否認診斷結果,一邊瘋狂查閱自閉症的相關網站和書籍。


重度自閉症患者勞恩·K.考夫曼著作《爸媽治好了我的自閉症》讓想媽看到了希望。


書中,勞恩·K.考夫曼講述了自己的兒時經歷,以及父母如何用Son-Rise program療法與他建立聯結,幫助他接近康復。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透過這本書,想媽開始從自閉症患者的視角,第一次嘗試理解自己的兒子,並走進他的世界。



家庭干預成員從1到4



5月中旬,經早教中心推薦,想爸想媽帶著確診一月的兒子來到大米和小米深圳南山社區店報名做康復。


在等待入學的一個月裡,想爸想媽也開始摸索做家庭干預。


“我們不敢,也不願意浪費時間。”想爸說。


起初,家庭干預的主要執行者是想媽。在想爸看來,想媽是家裡的最強大腦,會思考分析書中哪些方法適合自己的孩子。


根據李海醫生的指導,想爸想媽要實現的第一個家庭干預目標是,讓兒子開懷大笑,獲得快樂感。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媽媽帶想想到遊樂場玩


如何讓想想開心呢?


行動派的想媽帶著想想逛超市、遊樂場、玩滑板……


一段時間下來,想想的回應卻讓媽媽覺得挫敗,因為想想似乎並沒有很開心,反而因為不會玩玩具有小情緒,而一到人多嘈雜的環境,更覺得害怕無助。


直到一天,下班回到家的爸爸察覺到兒子彷彿看著自己時,下意識把脫下的襯衫往天花板上一扔,襯衫在空中展開,往下掉落。


沒曾想,這個不經意的動作,竟讓想想興奮大笑。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想想和爸爸


“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聯結。”在這之後,爸爸開始頻繁在想想面前表演吹紙巾,丟枕頭,或者親親抱抱舉高高。


成功把想想一次次逗樂後,想爸想媽發現,想想不僅會模仿爸爸丟枕頭等動作,還會偶爾仿說。


夫妻倆也意識到,父親這個角色在孩子的家庭干預中,必不可少。因為爸爸不僅跟想想產生了聯結,還能在干預中擔任一個示範者。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想想自己刷牙


比如早上刷牙洗漱時,當媽媽問,“牙刷是用來幹嘛的?”想爸就會湊到兒子耳邊,悄悄地說,“刷牙。”


“孩子的小小進步,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和動力。”想媽把想想的外公外婆,也拉入了這場家庭干預中。


有了基礎的仿說能力後,外公開始教想想說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名字。見想想記憶力比較好,外婆就買一個小本子,教他認字,哪怕想想還是隻會亂塗亂畫。


家庭干預成員從1到4,為了讓干預更高效,分工更明確,想媽每週還會組織一次家庭會議,討論和調整孩子的干預計劃。


除了從書籍中尋找干預方法,想爸想媽還經常跑去聽專家講座。5月19日,想想爸爸就出現在郭延慶教授在南山社區店開展的新家長座談會。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坐在郭教授旁邊的想爸


“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座談會結束後,想爸向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當時,他們為孩子制定的計劃是,部分時間上早教,學習生活技能和適應集體環境,部分時間去機構康復訓練,剩餘時間由家人來干預和陪伴。


“你現在能做的,就是這些。”郭教授回應。


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都是家長和老師的最好強化



有了郭教授的肯定,想爸想媽更加堅定了自己制定的計劃。


6月3日,想想開始了在大米和小米南山社區店的康復課程。


每天早上9點,想爸想媽把想想送到早教中心學習,下午4點,他們再把兒子從早教中心送到社區店上課。


“來,小手放好,咱們坐好。”老師一下指令,想想便乖乖坐在椅子上,他知道要開始上課了。


這是他到大米和小米康復訓練的第6個月。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想想和爸爸在課室外玩小汽車


執行督導王麗榮回憶,第一次評估時,她多次用玩具吸引想想,叫他名字,但沒有反應;遊戲互動中,想想也少有眼神交流,且玩法比較單一,不會提要求,只會簡單的模仿。


授課老師朱志雲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想想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幾乎整節課都在找媽媽。


想想喜歡玩感官遊戲,老師們便跟隨他的愛好,變著花樣跟他玩,持續了3個星期,想想才適應家長撤離。


緊接著,老師們在遊戲活動中加入教學目標,包括眼神訓練、持物模仿、提要求、常見動作辨認等。


“直至上個月,想想的眼神才能保持在10個回合裡出現五六次。”老師說,不過想想雖然對人的關注比較少,但常常會關注人的手部在做什麼,在持物模仿這方面做得很好。


例如,在玩火鍋玩具時,想想能夠一步一步模仿老師,把食物放進鍋內。在這個遊戲中,老師慢慢地從部分輔助到撤銷輔助,最後讓想想自由發揮他的想象力去玩。


但如果遇到不會玩的玩具,還沒學會恰當表達的想想常常是爆發情緒,用小手一掃把桌面上的玩具全推到地上。


為了讓想想學會恰當表達需求,懂得請求幫助,老師便在遊戲活動中,給想想加點力氣活兒,比如,拼雪花片,壓花。


但活動開始前,老師會提前跟想想說,“你做不了的時候,老師可以幫你。”


僅半年,從叫不應聲到主動社交,兩歲多的自閉娃咋干預的?

想想主動請求老師幫忙按壓花器


“幫我按。”上週五,上課不到10分鐘,想想就清晰地說出這3個字,老師激動地為他拍手錶揚,在數據表上打了勾。


另一位授課老師肖澤宇說,剛來大米和小米時,想想還處於仿說階段。但一步步引導下,他學會了說單字、詞語,已經會用簡單的短句表達需求和想法,主動邀請他人加入遊戲。


例如,在跟想想玩舉高高,或騎馬的時候,老師會偶爾停頓一下,教他說“要”,再拓展到“我要”,“我要XXX”。


想想上課期間,爸媽便會在家長休息區耐心等待。課後,老師也會跟他們做一個詳細的反饋,比如想想今天學了什麼,有哪些驚喜表現,以及回家如何泛化。


“每次都能看到老師們笑臉相迎”,想媽曾問大米和小米的老師為什麼能如此熱情、有活力地堅持這麼一份工作。


“只要看到孩子的進步,我們就有信心堅持下去。"


-完-


圖片| 受訪者提供 內容顧問 | 孫旭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