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對夫妻6頭騾馬,日馱運10噸物資走山路60裡,午飯水煮白菜


正在往騾子背上的籮筐裡裝載石料的中年男女是一對夫妻,丈夫叫羅順元,48歲,妻子趙順美45歲,四川德昌茨達鎮新勝村農民,做馬幫搞運輸有20多年了。

羅大哥一邊用鐵鍬搓著石料一邊告訴我說,這些石料是送往附近山上風電架線塔施工場地的,早上5點起床到現在,已經往返是第三趟。

這支馬幫來自四川涼山州德昌縣,由19名成員和47頭騾子組成,當中有夫妻、父子,也有單身,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30歲,專門為風力發電建設工地馱運沙石、水泥、鋼鐵等物資的,在垣曲民興這一片馱運材料搞運輸有3個多月了。

“馬幫,是對我們的一種稱謂,其實我們搞運輸的馬幫當中沒有馬,都是騾子,因為騾子耐力好,很聽主人話,很少生災得病,自己和丈夫有6頭騾子參與這支馬幫隊伍”。趙順美介紹說。

“用馬幫搞運輸在四川德昌老家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電視裡面演的山間鈴響馬幫來,古時茶馬古道的馬幫就是說我們老家真實情況的,雖然現在社會發達了,運輸大多靠汽車等機械,但是在山區,沒有公路的地方搞物資運輸,只能靠馬幫來完成”。老羅說。

趙順美裝完架線塔鐵構件,牽著她的騾子往山上出發,她說,這次要去的工地比較遠,山也陡峭,往返有6公里,得3個多小時才能回來。

馱在騾子背上的一些鋼架配件長度達6、7米,走在山上密林間拐彎很不方便,為了防止被卡在樹林裡,自己得扶著貨物,配合騾子走山路,由於騾子馱上貨物後,走路速度比人快,所以自己在上坡都是小慢跑步才能趕上騾子,往往一趟上山路,都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滿身臭汗。

為了拍到夫妻倆和他們的騾子上山到工地的過程,我輕裝上陣,緊緊跟隨在他們的後面,沒想到剛走不到一公里山路,自己已經累得氣喘吁吁,兩腿發軟,遠遠地被甩在騾馬隊伍的後面,眼看他們已經走遠,自己只好癱坐在地上等騾馬隊返回來。

午飯時間到了,隊裡做後勤保障的負責人員送飯到運料現場,大家各自掏出隨身攜帶的碗筷,席地而坐用起了餐,為了減少開支,中午的飯菜很簡單,一個鹹豆腐、一個燉洋芋和一桶水煮白菜。

趁好天氣盡快把物資送到指定工地,大家吃完午飯沒有休息,馬上又開始裝貨。趙順美說:“5年前,孩子還小,自己在家帶孩子做飯照顧公婆,老公一人在外面跑馬幫,現在孩子大了,二女兒已經在讀大學,家裡也不用操心了,所以自己出來和老公一起跑馬幫搞運輸賺錢補貼家用,這樣互相在生活上有一個照應”。

20多年來,老羅和妻子牽著他們騾子去過浙江、雲南、河北、黑龍江等地,最遠也到過西藏高海拔地區,經過這些年的艱苦奮鬥,老羅和妻子在縣城買下了150平米的住房,倆孩子都讀了大學,大女兒已經成了家,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


羅大哥很疼愛他的騾子,因為騾子能給他們賺來財富,家裡的老人和孩子需要它們賺錢來養活,每轉戰到一個新工地,老羅先不考慮別的,第一件事是搭建臨時的馬廄,讓他的騾子有休息吃草的地方。

除了給草料,另外添加餵食玉米,騾子每天都是幹出力的活,生活上不能虧了騾子”。趙順美說。圖為妻子趙順美揭開草料上的篷布,準備餵食騾子。

羅大哥6頭騾子當中,體格和品種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便宜的騾子一頭也得1萬元,最貴的騾子一頭值2、3萬。“強壯的騾子一次可以馱400公斤貨物,每天走30多公里山路,馱運物資近10噸,能賺1000元,除了人和騾子的吃喝,能掙800元,都是辛苦錢,和別人搞汽車運輸是一樣的,不同的地方是車為兩驅,我的騾子是四驅,吃的是草,不燒汽油,排放沒有汙染。”。羅大哥開玩笑說。


常年在各地山裡跑馬幫,風吹日曬,羅大哥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得多,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羅大哥說,想趁著自己現在這年齡還能幹得動,就多幹一些,賺些錢讓家裡的生活好一點。

已經是下午5點多,羅大哥和妻子裝滿了貨物,拖著疲憊的身軀牽著他們的騾子又一次向山上工地進發。

出發前,羅大哥說:“這是今天最後一趟,人和騾子都很累,下山返回到駐地,肯定又是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