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蘭亭序真跡本,王羲之這種筆法也失傳了,後來卻被顏真卿再現

真跡《蘭亭序》至今下落不明。想一睹王羲之的筆法真容,是多少書法家一輩子的夢想,期望某一天真跡《蘭亭序》會真的出現在面前。

先討論一下書法真跡和贗品(臨摹本)有什麼區別?

真跡,毫無疑問,就是作者手寫的書法。而贗品(臨摹本)是作假者照葫蘆畫瓢模仿出來的,雖然咋一看很像,但其筆法、氣韻與原作有著天壤之別。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蘭亭序》的摹本,比如馮承素的神龍本蘭亭序,就是用雙鉤添墨的方法制成。

沒有蘭亭序真跡本,王羲之這種筆法也失傳了,後來卻被顏真卿再現

蘭亭序真跡會是什麼樣子?

用雙鉤填墨這種臨摹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具體過程就是,先用半透明的紙(含蠟)蒙在原作上,再用細細的毛筆沿著筆畫的邊緣勾勒,最後再在空白的筆畫中填上墨(有點像現在的描紅)。

儘管你看到的這本馮承素的《蘭亭序》也是墨跡本,但由於墨是後填上去的,而不是筆鋒用寫出來的。

所以臨摹本的《蘭亭序》你看不到作者的筆鋒調鋒動作,而是黑黑的一條條平板線條。而真跡就會出現作者的豐富調鋒動作,豐富的筆法表現。

沒有蘭亭序真跡本,王羲之這種筆法也失傳了,後來卻被顏真卿再現

摹本蘭亭序,字都是雙鉤填墨而成

如果蘭亭序真跡出現,與贗品對比,王羲之這種失傳筆法會再現嗎?

由摹本《蘭亭序》是後填的墨,如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所以很多王羲之的筆法動作就會被掩蓋掉,有些筆法也就失傳了。

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說過這麼一句話,“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這句話裡面王羲之提到這樣一個用筆動作——振動,很多人理解為抖動。我發現很多人寫字也有這個毛病,寫到某處不動了,毛筆要抖幾下。毛筆要抖幾下。這是不是王羲之所說的“振動”呢?往下細看!

沒有蘭亭序真跡本,王羲之這種筆法也失傳了,後來卻被顏真卿再現

摹本蘭亭序你已看不到振動這種筆法

如果我們能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如果王羲之提到的“振動”筆法是抖動,我們會從王羲之的墨跡上看出。

可是,現在的贗品《蘭亭序》是填墨的,王羲之的調鋒動作完全被掩蓋,“振動”這種筆法也就看不出來了。

好在王羲之的筆法傳了下來,我們可以從他的繼承者身上,再現這種“振動”的筆法。

草聖張旭的筆法傳自於王羲之。有一次,張旭和烏彤討論筆法時,提到了“振動”這種筆法。

這句話記錄在《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張長史私謂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

沒有蘭亭序真跡本,王羲之這種筆法也失傳了,後來卻被顏真卿再現

王羲之

張旭用了一個“孤蓬自振”這個詞描述王羲之提到的“振動”筆法。看到這我們還是一頭霧水,你很難想象出“孤蓬自振”是種什麼樣的筆法?有誰能更清楚地解釋呢?

還真有,他就是顏真卿。

王羲之這種失傳筆法,後來讓顏真卿給再現了。

還是在《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裡,顏真卿問懷素,怎麼理解“孤篷自振”?懷素說“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又是一大堆“霧水”詞。顏真卿聽後說,其實就是屋漏痕。顏真卿用屋漏痕解釋了,讓我們一頭霧水的“孤篷自振”,還有王羲之提到的“振動”筆法。

沒有蘭亭序真跡本,王羲之這種筆法也失傳了,後來卻被顏真卿再現

顏真卿

王羲之這種失傳的筆法——振動,其實沒有失傳,只是改了個名字——屋漏痕,顏真卿讓它再現了。

用屋漏痕解釋“振動”這種筆法就很清楚了,這是動手腕的動作,而不是抖動的動作。上面提到有些人特意在某處抖動毛筆,這是錯誤的,這不是王羲之說的“振動”筆法。

結束語:

王羲之對自己的筆法很保密,當年他寫《筆勢論十二章》時,直接在開頭就寫著“(讓王獻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知諸友。”

加之我們又看不到《蘭亭序》的真跡,所以王羲之提到的有些筆法失傳,比如振動這種筆法。好在得他筆法的人,比如顏真卿,對筆法不保密,慷慨示人,讓王羲之失傳的筆法得以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