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現在的書法家寫不好字!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怪不得現在的書法家寫不好字!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成為一個書法家,這在幾十年以前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甚至拼了命也不太可能達到的事情,但在當今社會就容易的多得多了。以前的人們學習書法,幾乎沒有老師,只能買幾本帖在家臨摹、苦練,有時買什麼帖、是否能買得到還都是未知數。現在則不同,書法老師鋪天蓋地,碑帖蓋地鋪天,想學誰就能找到誰,此等條件前人是想都不敢想的。有了這麼好的條件,是不是成書法家就容易了呢?非也!也就是說,你在家練瘋了、練入魔了也不可能成書法家。

那怎麼辦呢?就拿找老師來說,這裡面的學問就非常大,你找寫得多好的老師,如果他不是書協的,或者說不是書協裡面的權威人士都將白費力氣。這時候,書法培訓班就應運而生了。當然,這樣的培訓班可不是給小孩子學習書法的培訓班,這樣的班一般都是書協、書畫院(也有打著如此名義的個人)等,宣稱畢業之後可以入書法展、成書法家的培訓班;培訓時間短則一個禮拜、月餘,長則半年;收費也不像教小孩子學書法那樣的培訓班以低價位多人頭為主,而是以少人頭高價位為主要策略。

怪不得現在的書法家寫不好字!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這類培訓班似乎都生意不錯,主辦者一般都不會少賺錢,但是從這些培訓走出者,真實的水平如何呢?字寫好了嗎?成為書法家了嗎?若以參加展覽論,甚至以入得書協論,確實多數情況下應該作肯定回答,但是若以真實的水平論,則並不能作一概的肯定回答。

一般說來,書法培訓,不外乎是培訓者之於被培訓者幫助其選帖、指導其臨帖,最後啟發、引導和形成其創作能力,真正自己寫字和寫自己的字。而這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至少是一般培訓班只月餘到半年的時間(還只是課餘和業餘)所很難完成的。當然,蘇東坡也曾說過書法學習“苟能通其意,嘗謂不學可”的話,只是這一過程需要的時間會更長。那麼當今書協舉辦的一些書法培訓班又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一些本不太會寫字,至少是寫字不太好的人培訓成寫好字,甚至培訓成書法家的呢?

讓我們還是先看看這些書法培訓班到底怎麼培訓的,又如何培訓的吧!

怪不得現在的書法家寫不好字!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先看選帖,這樣的培訓班所選碑帖一般說來數量都比較多,奇怪的是顏、柳、歐楷常不在其列,一般都會初選褚遂良楷書、集王字《聖教序》等開始,然後向上有魏碑、漢簡、楚篆、秦隸,向下則有宋四家及元明清諸家的法帖,總之,這些碑帖多是一些知名但又名氣不太大的那一些。

也就是說,一般都選那些即使寫走樣也輕易看不出來或者挑不出毛病的碑帖。

怪不得現在的書法家寫不好字!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學書法說到底,其實主要就是臨帖,培訓班內的培訓當然也一樣,只是培訓班在這麼短期內是不可能讓學員在臨帖上走得多遠、體會多深的,那麼其又是如何讓學員在這一點上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的呢?一句話:照葫蘆畫瓢。

當然書法學習之初都有一個照葫蘆畫瓢的過程,但是這只是最初級的階段,可當今書協舉辦的培訓班,常常是將此實際上做為了終級目標,只要被培訓者初具這種照葫蘆畫瓢的本領,其培訓似乎便大功告成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請看事實!

只要是從培訓班裡走出來的人,如果讓其對照著帖,一般都能“寫”出與帖有幾分相像的“褚遂良體”“碑體”或任何“體”的字的,但是一丟開帖,讓他自己寫字,筆下便立馬什麼“體”都沒了,就又完全回到他自己的“手寫體”了。其實這既是被培訓者照葫蘆畫瓢的結果,也是培訓者的所謂培訓只是讓學員照葫蘆畫瓢的最好證明。

怪不得現在的書法家寫不好字!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但是這不要緊,因為被培訓者既已具備了一定照葫蘆畫瓢的能力,就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創作”了,這時選一首唐詩,然後將詩中所有的字在一種或多種碑帖中一一找到所對應的字,再借助電腦PS技術和複印、噴繪技術等,最後照葫蘆畫瓢到一張宣紙上(甚至將宣紙蒙在噴繪好的燈箱塑料紙上直接“描紅”),一張書法“作品”就誕生了,然後,將此送去參加各級各類書法展。

怪不得現在的書法家寫不好字!看完這個就明白了

培訓者一般都是因為收了被培訓者不低的費用,為了自己培訓的品牌,從中利用各種潛規則加以幫忙自是不在話下,最終只要參加培訓者,作品入展自然也不在話下,甚至還會獲獎,於是一顆又一顆書法新星便升空了,升空後自然成了“書法家”。

既成了“書法家”,對當初的培訓多有不滿,豈還有什麼話可說!縱使自己覺得並“不會寫字”,但是又豈能自打耳光!再說了,培訓班賺了錢,受培訓者得到了“書法家”名號,已經雙贏了,雙方誰還會說這種方式不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