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人歸隱在新都石板灘,她掌握的古老的“技藝”!堪稱一絕

廖玉珍,今年76歲,成都新都區石板灘鎮通順村2組村民(小地名:曾家堰),地地道道的成都東山客家人。


這位老人歸隱在新都石板灘,她掌握的古老的“技藝”!堪稱一絕

五十多年前,從石板灘新河堰的廖家下嫁到通順村2組曾家堰的陳家,為人勤勞質樸、熱情好客的廖玉珍老人,編得一手客家巴茅扇聞名於這曾家堰院子。


編了一輩子扇子的廖玉珍老人,從八歲就開始學編扇子,已經編了六十多年的巴茅扇。

得知廖玉珍老人編扇子的消息,來源於熱心的黃老師為我們提供的線索。在這裡,也非常感謝黃老師的引路,讓我們有幸得此一見這東山客家最後的古老技藝,客家話將此老手藝稱之謂:打扇子。


時代更迭的今時今日,還能夠在我東山片區中,見到這種古老的“打扇子”技藝,實為罕見!堪稱東山客家之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位老人歸隱在新都石板灘,她掌握的古老的“技藝”!堪稱一絕


像這種巴茅扇,對於我們這些80後來講,那是兒時的回憶,二十多年前的生活老物件。

那時,生活在東山的客家阿公阿婆們的家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盛夏之時的林盤院落裡,老樹屋簷下,總能看到阿公阿婆們愜意的搖扇納涼之生活寫照。

來到廖玉珍老人家中,只見她一邊打著扇子,一邊等候著我們,得知我們一行人也是說客家話的客家人,老人的話一下子就放開了,笑眯眯的熱情招呼著我們落坐,如同久別重逢的遠親般。得知我們的來意,廖玉珍老人隨即給我們介紹起她與這巴茅扇的故事。

這位老人歸隱在新都石板灘,她掌握的古老的“技藝”!堪稱一絕

據老人介紹,這巴茅扇與蒲扇、竹編扇相比,除了輕巧、結實、耐用的特點外,還可以拿到戶外用於歇腳小息,臨時充當坐墊之用,是生活中非常實用之納涼老物件。她“打”的扇子有著巴茅扇最為典型的特點:大小適中,精緻無縫,紋理清晰,扇柄結實,扇身“木瓜心”,扇柄“金瓜結”等等。


通常情況下,打巴茅扇只需要一個石頭、一把柴刀和一把剪刀,這三種簡單的工具即可。她一個人打一把扇子大概需要耗時20分鐘左右,和老伴陳大叔一起打的話,還能更快,曾經有過一天最多60多把的紀錄。


從八歲就開始學編巴茅扇,編了一輩子扇子的廖玉珍老人,非常自信於她的這門傳統老手藝。不管過去,還是現在,她的巴茅扇拿到周邊場鎮都深受大家的喜愛,尤其是老一輩的東山客家阿公阿婆們。

這位老人歸隱在新都石板灘,她掌握的古老的“技藝”!堪稱一絕

只見老人黝黑的雙手在巴茅草間,熟練而靈巧的穿梭著,動作十分麻利,大概半小時的時間,一條條的巴茅草就被編織成一把完整的巴茅扇出來,讓我們無不驚歎!驚歎這稀有而古老的傳統客家老手藝,也驚歎老藝人那歷經幾十年歲月積澱的精湛技藝。

平易近人,健談開朗的廖玉珍老人一邊編著扇子,一邊給我們憶苦思甜的講述了很多過去的往事。聽著那些過去的老故事,看著手裡那把剛編好的扇子,又勾起了我的回憶,讓我想起了我的家婆(外婆):兒時的盛夏,不管是在屋裡的花板床上,還是院子的天井裡,家婆晝時(經常)用巴茅扇給我們搖扇驅蚊,扇風納涼……那是沒有空調,缺少風扇,甚至還經常停電的那個時代!


那些年裡,正是有了阿公阿婆、家公家婆們的疼愛,才讓我們的幼年生活少了幾分燥熱,多了幾絲涼意。而如今,生活好了,日子好了,我的阿婆家婆們卻都已不在了。

這位老人歸隱在新都石板灘,她掌握的古老的“技藝”!堪稱一絕

一下午,老人除了打巴茅扇,也給我們講述了很多青年時期那艱苦的歲月往事。如何自學這門技藝;如何靠這門技藝幫貼家用;如何“繳”(交學費)齣兒孫們讀書出來參加工作等等。老人不僅讓我們見識了客家老手藝,也再次讓我們看到了東山老客家人的那種自強不息,勤儉持家,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老客家精神史詩。

最後,感謝廖玉珍老人贈送給我們的巴茅扇!拜謝!

也祝這位勤勞的客家老手藝人:

身體康健!技藝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