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石板灘鎮,東山五場之一,成都客家重鎮,位於成都東山核心腹地,全鎮90%的人口為客家居民。東山眾場鎮中,石板灘鎮家族眾多,各座古建宗祠林立,本土客家文化底蘊深厚。當然,其中還有很多的老歷史、老故事,散落在這老場鎮的民間。

在石板灘鎮西面的西江河畔,有一個客家老村落,小地名叫——林老斗院子。

今天,我們就要給大家講一個有關石板灘鎮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老故事。

仲冬時節,清晨的曖陽從西江河畔升起,薄霧散去,陽光照在起伏的田野林盤間……東山的田園生活是如此的寧靜而恬淡,讓人好生嚮往。

村口的院子裡,坐著的老人們正拉著家常聊著天,孩子們也在母親的懷裡與老人的膝下嬉戲打鬧著,遠處牆院內傳來土狗的犬吠聲。我們一行人的忽然到訪,似乎打破了老院子的寧靜,人們一如既往的用驚奇而異樣的眼光打量著我們這些外來的陌生人。

常常下鄉採風的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眼神,這是客家人與生俱來就傳襲下來的防守性格,這個我瞭解,也理解。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忽然間,路旁一對殘存的石柱出現在我們眼前,石柱間有一木板蓋著,還用磚石壓著。“莫非這還有一口古井?”我用客家話問到。

這時,坐在院子裡的客家阿公阿婆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了,“這口古井就是八角井,林老斗的,以前的老地主……”他(她)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大聲喊到,生怕你沒聽到!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最早認識林老斗這個地名還是從衛星地圖上看到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名字,我們猜測這座老院子估計是個大戶人家,說不定還有故事。果真,還是讓我們猜對了。這次是我們第二次到訪林老斗,正是有了熟人的介紹,我才能瞭解到林老斗更多的故事。

據周圍的老人介紹:

林老斗,民國時期石板灘鎮五一村的地主,一個非常節約的地主,一個靠節約發家的地主。其節約的程度遠超出你們的想象,平日飲食生活中吃得比長工們還差,飲水從秧田中舀水喝……最後,終究被鬥。

真沒想到,一個地主的生活過得連長工還不如,簡直讓人咋舌。

老人們介紹,林老斗以這種方式節約出錢財,不斷買地發家,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人民的批鬥。就像他(她)們口中說的那樣:“節約到最後捱打!”

在我們瞭解後,這簡直就是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故事。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提到地主,很多成都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大邑安仁古鎮的收租院場景。那麼,舊社會里,東山片區的收租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據《新都縣石板灘鄉志》記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前旱地收租錢每三至四元大洋,之後改收實物,每畝玉米三鬥至四鬥,並分兩季交納,即小麥、玉米各半,不管天干水澇顆粒不少。

鬥,舊社會里一種盛糧食的計量工具。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終於知道為什麼在當時,附近老一輩的老人們都叫他“林老斗”。

據老人們講,這個院子就是當年林老斗的宅院,宅院大概修建在民國1920年前後,具體時間不詳。宅院為三進制老房了,其中天井廂房無數。正大門就在村道上,大門旁邊有一口井,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八角井。下圖就是當年的正大門位置。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宅院用作公用,成為新都縣高峰人民公社十二大隊村小學校。1961年高峰人民公社改名為“石板灘人民公社”,下屬十七個生產大隊改名,十二大隊也更名為“五一村”,就這樣林老斗院子成了五一村小學。1984年村小學搬離,搬至五一村6組地界,為了修新校舍,拆掉了宅院中能拆的木材樑柱,剩下框架結構與老土牆。同年,村中村民龔姓人家用自家耕地換得此處宅基地,在林老斗宅院中廳位置在原有舊屋牆的基礎上,建房定居。1999年,龔家人又在中廳原址重新再次修建新樓房,至今。下圖為當年各大隊相對應的村名。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今天,林老斗老院子中的房前屋後,還能看到當時宅院遺留下的老石墩。據龔大叔講,1984年拆下的老木柱老木材用於修新校舍,而大部分拆下的老石墩用於修建村對面河溝的堡坎石橋。其中正大門的那對石墩和正大門,是被林老斗後人前來搬回去了的。(林家後人並未居住在此院)

林家後人將大門與石墩搬回家的舉動也讓筆者敬佩,這是天生就根植在客家人心中的宗族思想。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如今的林老斗院子,除了能看到角落裡剩下的幾方老石墩,唯一能看到當年留下的遺存,也就只有這口八角井了。

翻開井蓋,我們看到八角井的井壁為石塊堆砌而成,石塊大小一致,長方形,大概一盡半長,相互一層的從井底堆砌而上,非常整齊,每一層的每個角大小也一致。真是讓人驚歎,當年的石工技藝,要把每塊石頭都打磨得大小一致,真不容易啊!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龔大叔回憶:過去,這口井可是全生產隊的飲用水源,每天早晨人們彙集於此,用竹竿提水起來,洗衣洗菜,挑水做飯……林老斗院子裡的所有人,都是吃這口井水長大的,直到2000年前後,各家各戶紛紛自家打井,才慢慢停用此井。

八角井!八角井!只在客家祖輩們口中聽說,卻從未得見。今天,也總算為大家揭開了它的神迷面紗。不過,還有一個未解之迷就是:

這林老斗是一個非常節約的人,為何打井卻如此講究?打個八角井?著實讓人費解,希望有知道的朋友為我們解疑釋惑,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林老斗宅院早已消失,故事也散落於村落間,唯一留下的只有這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古井——八角井。林老斗的一生也算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其“節約到捱打”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每一位後人深思!

探尋舊時新都石板灘鎮最“摳門”地主林老斗,與八角井的故事

時代輪迴,歲月輾轉。

林老斗的故事早已久遠,早已模糊,伴隨著老一輩阿公阿婆的相繼搬離,這個故事終將消失在時代的塵輪裡,老八角井也即將被埋藏於這拆遷後的磚石瓦礫之下。不知道我們手中的筆能不能寫贏拆遷隊手中的鋼釺鐵錘,好讓這快被人遺忘的客家老故事,盡我們所能去挖掘出,讓更多的老客家們瞭解與記住這些老故事、老歷史,因為那是東山石板灘鎮最後的客家鄉愁!

最後,非常感謝成都老客家玉姐的帶路,以及龔大叔與林嬢提供的寶貴資料。

拜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