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發展探新路 長效增收更可期

多營鎮大深村地處雨城區與蘆山縣交界處,位於國道318線鄰近飛仙關隧道一側,只需尋得刻有大深村三個大字的水泥碑,即可沿與國道相連的通村公路抵達。

12月11日8時許,家住雅安中心城區的葉小麗,在臨出門前再次抱了抱不滿兩歲的兒子後,再次驅車前往大深村。從去年8月剛休完產假回到工作崗位起,她就毫不猶豫接過了到該村任駐村農技員的“接力棒”,至今已1年有餘。

自此風裡來雨裡去。無論是村裡產業發展遇到困難,還是村民遇到迫切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她總會如約而至,與駐村工作隊和大深村村“兩委”一起,將困難逐一化解。

稍時,急匆匆趕到村委會的葉小麗,與已在此等候的大深村第一書記何顯淼匯合,共同商討即將在該村落地的科技示範項目。“項目能早一天實施,產業發展的難題就能早一天解決。”談及該項目的重要性,何顯淼脫口而出。

簡短交談後,兩人沿通組公路走進山間。或入組入戶、或田間地頭,他們和大森村的更多故事,也在講述中徐徐呈現。

转型发展探新路 长效增收更可期

何顯淼(左)向村民講解茶產業發展思路

转型发展探新路 长效增收更可期

葉小麗(右)與村民交流獼猴桃果樹管理經驗

“把脈”產業發展方向

大深村是雨城區較早實現獼猴桃規模化發展的村,20多年過去,至今已擁有種植面積3000餘畝。但就在近年,一種專屬獼猴桃的疾病也在悄然間侵入這裡,給當地村民通過產業脫貧增收致富,帶來不小難題。

有多難?根據雨城區農業局統計信息顯示,大深村目前已有近80%獼猴桃果園受到影響,輕者不同程度出現減產,重者甚至還出現毀園現象。

大深村6組,該村最早實現獼猴桃規模化發展的村民小組,種植面積幾乎佔到全村二分之一。也正因為此,這種還屬於世界級難題的獼猴桃疾病,在這裡體現得尤為明顯。

該組村民廖忠榮,對此就有最切身體會。今年9月,他所種8畝紅心獼猴桃就因此前感染疾病,所收果實僅2000餘公斤,遠低於過去正常情況下的約7500公斤,收入也因此大幅下滑。“不只是我家,村裡好多果園都出現了相同問題,大家都著急得不行!”看著眼前果園,再想想今年遭遇,廖忠榮的嗓門不由提高了幾分。

不只是村民焦急,去年8月剛一上任,就知曉大深村獼猴桃遇到大問題的葉小麗,也一刻沒有停歇地找思路、尋出路。

“獼猴桃還是要種,但必須換成高抗性品種。”葉小麗介紹,獼猴桃抵抗疾病效果由高到低依次分為綠心、黃心、紅心,市場中銷售價格則相反,以紅心為最高。

基於此,葉小麗很快確定了“兩條腿”並進的路子。一方面結合“農民夜校”課堂,指導農戶對現有果園進行科學管護;一方面借鑑該區部分鄉鎮在遭遇相似情況後的成功轉變經驗,確定了品種改良發展思路,並先後組織種植大戶、貧困戶代表,前往雨城區中裡鎮龍泉村、滎經縣泗坪鄉斷機村考察取經。

其間,中裡鎮已成功掛果的軟棗獼猴桃,首先進入視線。

該類獼猴桃與常見獼猴桃有較大區別,不但個頭小,掛果後也形如葡萄般成串生長。“價格也比現有常見品種高出不少!”廖忠榮說,通過選果(50%)進入商場、超市時,批發價格可以達到100元/公斤,目前主要面向一線城市銷售,供不應求。

其實,包括廖忠榮在內的部分村民,早在2016就曾通過網上訂購種苗方式栽種該品種,卻始終不見開花結果。兩相對比下,廖忠榮也在駐村農技員鼓勵下於去年12月通過正規途徑購買種苗,主動“吃螃蟹”,帶頭試種了1畝軟棗獼猴桃。

至今1年過去,連帶著部分村民去年同步種下的40畝翠玉獼猴桃,即將在明年迎來首次試掛果。

與此同時,葉小麗也在本月初,為該村成功申請了一個科技示範項目。項目資金共30000元,旨在通過軟棗獼猴桃標準化示範性種植,以加快大深村獼猴桃產業轉型發展進程。“面積共20畝,目前正尋找合適地塊。”葉小麗說,將以2畝/戶為標準,挑選10戶示範種植戶,並儘可能實現連片發展。

破解產業“偏科”難題

與村民劉道宣見面時,他正在該村6組承包的村集體茶園裡漫步,從旁放眼望去,綠油油綿延成片。作為多年來精心管護的回報,這些茶園畝產值已達到5000元,且每年採茶時都需臨時聘請40至50名臨時工,助力留守村民穩增收。

但這並不能掩蓋大深村茶產業發展存在的痛點。

作為一個以獼猴桃為支柱產業的小山村,大深村茶葉種植面積雖相對較少,卻也有700餘畝(多為老川茶),但絕大多數畝產值常年只能達到2000元。

根本問題出在哪裡?何顯淼直言不諱:與茶葉種植一年四季均需人管護不同,獼猴桃每年都有幾個月管護空檔期,且採摘強度也比茶葉輕鬆許多,不需額外請人就能完成。由此帶來的,是種茶村民對茶園的疏於管理,以及每年只採摘春茶的習慣。

結合獼猴桃產業轉型必然性,以及強化產業抗風險能力等多方面考慮,大深村駐村工作隊在多次入戶摸底調查後,首先將突破方向放在了修路上。

其中一條,就位於大深村4組至6組。

該路全長約3.8公里,其中2公里已於2015年挖通、2017年硬化,有效解決了6組村民過去只能走山路出行難問題。剩餘1.8公里也通過近年來招商引資,由茶商、村民共同出資挖通毛路,此後項目雖未落地,但也初步實現了與村集體茶園相連。

2019年10月,1.8公里毛路硬化工作正式啟動,並已完成其中1.3公里硬化,預計可在明年1月春節前完工投用。一座長約15米的涵洞橋也即將動工,待建成後,當地村民將徹底告別遇漲水後即無法通行的過水路面。

計劃同步實施的,還有6組22戶村民的入戶路硬化工程。資金來源方式初步確定為:駐村工作隊以工作經費出資一部分,村民自籌一部分。“將力爭與通組路硬化一起同步完工。”何顯淼說,目的很單純,在提供更安全便利出行條件時,提升村民產業發展轉型信心。

對此,村民李永全是最激動的人之一。今年56歲的他,從事黑茶原料供應、加工已30多年,其目前主要以春茶加工黑茶,原料有約40%來自大深村,產品頗受消費者喜愛。

如其所言,大深村氣候條件上佳,過去所產茶葉也曾屬上品,如能與獼猴桃一起作為村特色支柱產業發展,既可互為補充,也將讓村民長效增收產業鏈更加可靠。

但轉型帶來的陣痛,同樣不可避免,並主要集中在投產前收入空檔期。

由此,駐村工作隊也將大力發展“短平快”產業提上了議事日程。思路清晰,短期內,充分利用豐富林地資源發展林下養殖,穩定收入來源;目標明確,長期看,推廣果園、茶園套種,實現有限土地附加值大幅提升。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孫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