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奮鬥多年我們已經改變 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本文主要內容與圖片來源於“北美全知道”,部分內容有修改

很多在美國生活的華人,可能都被“回不回中國”這個問題困擾過,甚至彷徨掙扎過。

我們發現在國外生活習慣了,大家最終都忘了當初出國是為了什麼,就算沒忘,也對那個最初的目標,往往也模糊了。

在海外奮鬥多年我們已經改變 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對於一些長年生活在海外的人來說,心裡可能很清楚,事實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也很難融入中國的社會了。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8)》發佈,報告稱隨著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北美一些地區的華人有出現放棄海外居民身份,迴歸故鄉重新加入了中國籍。不過,也有不少海外華人表示,已經習慣待在北美了,回不去了,原因跟價值觀、物價、生活等息息相關。

據《加西周末》報道,住在美國加州、來自中國廣州的陳女士表示,她的哥哥十年前就是放棄了美國國籍,在退休之後重返家鄉定居,重新加入中國籍。

因為中國不允許雙重國籍,曾經有過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具有正當理由,可申請恢復中國國籍。而經批准取得或恢復中國國籍的,將不能再保留外國國籍。

迴流/不迴流?

陳先生在中國工作大半輩子,90年代為了送孩子去美國讀書,在將近50歲時通過家庭移民,全家連根拔起移民來美。但是,老樹挪根並不易。

他在美國生活了將近十年,還是沒能適應美國的生活。備感工作跟心理重壓的他,最終在孩子們大學畢業之後,就告別妻兒,獨自踏上了回國的飛機。

陳女士說,當年她哥哥移民美國後,在美打工十年,也攢下了一筆不小的錢,最後回中國安度晚年。如今,陳女士也面臨退休了,她是否會和哥哥做一樣的選擇呢?

在海外奮鬥多年我們已經改變 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陳女士表示:“我絕對不會走我哥哥的老路”。她早就斷了回中國的念頭。

她說,這些年中國物價飛漲,特別是樓價:“我在美國奮鬥幾十年的積蓄,都不夠回國買半個房子”。

她還說,她在中國的大學畢業之後來美國攻讀研究生,大半輩子都是生活在美國,已經習慣了這邊的生活了。“出國將近40年,對中國環境已經產生種種的不適應,我絕對不可能放棄美國籍”。

一位來自上海的華人電子工程師奮鬥20多年,最近幾年才算是安居樂業,兒女初成,他表示:“我當年出國留學,畢業後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僱主答應辦理綠卡,前後折騰11年才變成了美國公民。美國不僅是我孩子的家,也是我的家了。”

他說,目前比較頭疼的是已經年邁的雙親,每年總要來回幾趟飛機回中國看望老人。

很多海外華人的確都在糾結迴流的問題。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則是堅守。各種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知道。

在海外奮鬥多年我們已經改變 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一個溫哥華的華人在迴流中國8年後,最終還是回到了加拿大。

他是這樣講述自己的經歷:

當年為什麼要離開加拿大?因為這裡確實難賺到錢,年輕的時候,不在乎青山綠水,而只在乎能不能賺到錢;回到中國以後,很親情、很熱鬧、很虛偽、很浮躁。才知道這裡並不是處處黃金。如果你沒有任何關係,所有一切和所謂的暴富,也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在中國感觸最深是什麼?飯局上人人都在吹捧、口吐蓮花、豪情萬丈,你會被這種氣氛感染,似乎滿地皆是賺錢的機會。清醒了以後呢?不受騙就很不錯了!

其實,相比於富豪的鳳毛麟角,窮人遍地都是。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又回到加拿大。因為經歷過後,才知道加拿大的生活,安靜從容,這是任何金錢買不到的。

是啊,很多人在迴流後,發現自己的心態在出國幾年時間裡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己的一些價值觀跟想法早已經符合不了中國的鉅變,最後還是再次到國外生活。總之,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後,歸與不歸都是自己的選擇吧。

為何回不去?

在加拿大,預約、承諾,不會用錢當做槓桿;老奶奶摔倒,放心攙扶;遇到困難,多數人會伸出援手。

在中國,老奶奶摔倒,誰人敢攙?遇到問題,大家都是啞巴聾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騎到自己頭上,我才不管。

在國外呆久了,很多人也想回去看看,因為那裡有自己的朋友、親人。不過,很多人買好機票,終於回到久違的故鄉,會有一些不習慣——開車過紅綠燈需要顧慮有沒有電動車搶行;坐公交車爭先恐後;未婚的還多了一份尷尬:七大姑八大姨見面還是“找女朋友沒?”、“怎麼不帶個外國男(女)朋友回來?”……

回國一趟後,很多人感嘆:“看來我已經與故鄉脫節,很多事情反倒是我越來越不明白……好像那個世界離我越來越遠,想回去,卻沒有那個勇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