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做農民了,我們農村人的路到底該怎麼走?

有人說在農村的生活沒有多大的壓力,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深知農村生活其實也是有很大壓力的。如果說你拿著城市的工資在農村生活,那當然沒有什麼壓力,在農村這個普遍收入偏低的地方,生活的壓力其實也是很大。不管是在收入上還是在支出上,農村人的壓力其實都是有點大的。

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做農民了,我們農村人的路到底該怎麼走?

“過去我們知道怎麼當農民,現在我們不知道了”,有農民朋友這樣表達自己的迷茫。按道理說,物質文明在進步,農民的生活質量整體上比過去也提升了不少,這種群體性的迷茫,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農民沒有好的住房條件,沒有公園式的健身廣場,整天忙在地裡,一輩子的收入也不及貪官一次來的快,常說那句話:賺錢的不出力,出力的不賺錢,辛辛苦苦出力掙點踏實錢,不是天災就是人為的禍,形成自然規律,三年好一次,拉平差不多,農業在眾多行業裡也是最大的也是利薄的。

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做農民了,我們農村人的路到底該怎麼走?

農民除了節儉別無辦法,只因為沒有一點掌控和發言,環保風暴來了,養殖區違建了,肉價高了。水泥 磚廠 沙石停了,農民建房成本高了。大大小小化肥廠關閉了,經銷商喊著漲價了,農民種地利潤又薄了。天藍了 水清了空氣新鮮了,農民該哭了。

到底農業死於誰手?農業的文件可謂年年有,農業機會來了/下一個投資熱點是農業的相關農業文章,農業真的有機會嗎?啥時間來暱?其實是一少部分有權的有錢的把土地流轉到自己這裡再分承包給農戶,說的是統一管理,其實農民還是自己投資所有農資需用品,和自己找銷路,地錢農民照交國家補貼照領,雙向收入,何樂而不為暱?我們農民有什麼,沒有任何的改變,只是多了一個約束者。

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做農民了,我們農村人的路到底該怎麼走?

傳統的農民,自給自足的程度很高,房子自己蓋,衣服自己紡,糧食自己種自己吃。

但自從捲入“市場經濟”,從生產到生活,原本“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循環就被打破了,農民必須依賴於貨幣才能維持生產生活了。

更可怕的是,農民失去了對糧食的控制,定價權不在農民手上,完全聽任市場。雖然政府可以干預市場,話語權卻不在農民手上。糧食一漲價,城裡人就恐慌了,媒體、政府也開始想對策了;但糧價跌下去的時候,大多數人又沉默了。

每年到底種什麼、養什麼合適?誰也搞不清。每一年決定要種什麼、養什麼的時候,農民能做的往往只能參照去年或是當時的行情,哪個價格高,賣得好,就養哪個、種哪個。比如說去年藥材大豆花生價格高,今年全部種這個,種的多了價格就低了,明年在種今年賣的好的,年復一年陷入死循環。

農業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很難,這是一個跟老天爺打交道的行業。是要踏踏實實出力去幹,偷不得半點懶,要懂得作物生長習性,施肥習慣,技術管理 水肥知識 市場判斷 和營銷手段,他畢竟是有周期,不能長時間存放的保鮮問題。人們討論農業的發展機會時,卻僅僅討論它的經濟屬性和商品屬性,而剝離農業所承載的特殊使命。

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做農民了,我們農村人的路到底該怎麼走?

農民的累和淚只有做農民才有親身體會,只能圍在一起發發牢騷,該幹嘛幹嘛,還是要天天面對一畝三分地,農業大國畢竟還是要有農民種地,但我們想要的是一條全新的農業之路,來改變我們的現狀。那條路離我們還遠嗎?

希望大家關注評論轉發,瞭解更多農民面臨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