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20191212 南水北調:益民生 潤民心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戰略性工程。今年的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週年的日子。通水五年來,不僅緩解了北方水資源緊張的狀況,也給沿線省市帶來了各種附加效益,同時為北方奉獻了一汪碧水的水源區也有了不錯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國家戰略性工程為地區和民眾帶來了哪些利好?

2002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歷經十幾年建設,東、中線一期工程先後於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通水。習近平總書記對工程通水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成果來之不易。

據統計,截至2019年11月29日,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累計調水39.11億立方米,中線累計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調水258.07億立方米。工程提高了受水區40多座城市的供水保證率,改善了城市用水水質,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易森說:“通水五年成績很大,這五年來除了向北方供水將近300億立方米以外,另外還有40多億立方米是作為生態補水。生態補水對於華北地區、京津冀、河南、山東地下水的回升、生態改善起了很大作用。”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是從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調水,一路向北,穿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水流乾線總長度超過1400公里。通水五年來,已經向北京輸送了52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資源,天津14個城區全部用上了南水。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蔣春芹說:“南水北調的水,對首都用水安全保障進一步加強,戰略水源地密雲水庫蓄水量在今年夏天達到了26.8億立方米,是本世紀最高的。南水北調以後地下水在逐步回升,經過這麼多年,現在地下水總的回升量達到3米左右。”

如今北京市主城區自來水供應有70%以上都來自南水,南水已經成為北京城區自來水主力水源。家住北京豐臺區的趙飛豔真切地感受到了5年前後,生活用水從水壓到水質都有了變化。

趙飛豔說:“以前用自備井的水,水壓不穩定,現在特別衝。原來燒水用不了多久壺底就厚厚一層水垢,現在特別清澈,水鹼少多了。”

除了潤澤京津,甘甜的長江水從丹江口水庫也流入乾渴多年的冀中南地區,讓1200萬人喝上了長江水。特別是在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

棗強縣大營鎮普路屯村村民高英春由於長期飲用含氟超標的地下水關節變形,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飲用長江水一年多後,現在高英春可以自己做飯了。

在南水北調工程的推動下,棗強縣關停農村水廠地下水水源深井55眼,控制地下水開採量,實現農村生活飲用水源由地下水切換為長江水,徹底解決飲水安全問題。

河北棗強縣南水北調地表水廠負責人屈紅衛說:“在保證農村人口安全飲水的同時,我們用一部分水來進行生態補水,大大壓縮了地下水開採,實現了飲用和生態雙贏。”

修復生態正是南水北調工程重要的功能之一。河北省的滹沱河常年乾涸,嚴重缺水。南水北調工程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河北省利用南水對滹沱河進行了大量的生態補水,從2015年的8月到今年的10月31日,共補水5.1億立方米。滹沱河時隔20年重現生機,成為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周家莊村的變化,正是源於南水北調工程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南水北調工程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河北省利用南水對滹沱河進行了大量的生態補水,從2015年的8月到今年的10月31日,共補水5.1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易森說:“主要大的河流我們都留有退水閘,利用退水閘可以把丹江口水庫洪水和汛期多餘的水放到河道里面去,補充河道生態用水。這個工程是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緊密融合在一起的一個工程,總書記講的叫‘生命共同體’。”

南水北調工程對於自然生態的修復和保障功能,同樣也體現在東線工程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途徑江蘇、山東、河北三省,向華北地區輸送生產生活用水。不同於中線,東線工程面臨更多治汙的壓力,“先治汙後通水”是南水北調工程嚴格執行的原則之一。

在南水北調東線治汙之初,山東省內造紙廠有700多家,排汙量佔了全省排汙量的70%。治汙工作開展以來,通過實行嚴格的排放標準,對治汙不達標企業堅決關停,投巨資加快清潔生產。

濟寧最大的一家造紙企業多年來環保治理累計投入60多億元,在產量提高近10倍、利稅增加近7倍的情況下,主要汙染物的排放量減少了90%多,實現了經濟與環保的雙贏。除了企業自身購置環保治理設備之外,濟寧還在全市修建了多個大型汙水處理廠,並且結合當地實際,通過溼地對處理後的水進行二次淨化。

通過一系列治汙的舉措,在濟寧昔日汙染嚴重、臭氣熏天的臭水溝變成了生態廊道,尤其是被稱為“醬油湖”的南四湖,脫胎換骨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曾經絕跡多年的魚類也再度現身。

南水北調工程倒逼沿線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沿線地區在加大汙染治理的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俗話說飲水思源。受水區百姓受益,水源地百姓的發展也不能落下。由於工程原因,水源區一些百姓雖說離開了家鄉,但在國家強有力政策的支持和省市的幫扶下,不少庫區移民找到了更好的發展路子。

武漢市郊黃陂區六指街新博村是新建起來的庫區移民村,村民來自丹江口庫區,今年30歲的村民陳健峰開辦的農家樂最吸引人的是正是一些移民文化元素。不過起初,常在外打工的陳健峰搬到移民村後沒多久又繼續出門務工。

後來,黃陂區移民局組織的一場移民創業培訓,讓四處打工的陳建峰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在村裡的支持下,2013年,陳建峰在村裡開起了第一家農家樂,此後生意越做越好,不僅擴大了門面,還開了分店。陳健峰一家人在新博村安居樂業。

水利部水庫移民司副司長譚文說:“我們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性優勢,從政策上、資金上、社會動員上、組織上以及地方黨委政府組織實施下,上下統一,凝心聚力,共同把移民工作圓滿地完成。”

同樣為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做出巨大貢獻的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因此也戴上“緊箍咒”,為了保護流向北方的水質,庫區周圍有鐵律: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但在渠首邊卻長出了甜蜜的石榴。除了南陽獨有的水土外,原來更有通過對口協作,北京給石榴基地帶來的除草布和水肥一體化技術。

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節水節肥,既保護了水質,又達到了良好的生態效果。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五年間,北京市累計向南陽投入協作資金7億元,實施產業項目近200個。

南水北調讓沿途群眾真正實現了“共飲一江水”,這個造福當代、澤被後人的民生民心工程還將繼續推進後續工程建設,進一步打通由南向北方調水的通道,讓工程效益繼續開枝散葉。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司長李鵬程說:“南水北調全面踐行習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十六字治水思想,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新型生態文明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繼續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加強運行管理,深化水質保護,強抓節約用水,保障移民發展,做好後續工程籌劃,不斷造福民族、造福人民。有了良好效益的一期工程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南水北調二期工程也將繼續秉承這些原則,能夠把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做下去而且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