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2億元“反哺”南水北調水源區

“北京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壟上的除草布,還給我們帶來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用上之後既節水又節肥。”當地農業公司副總經理李峰告訴記者。自2014年以來,北京市對丹江口水庫邊的河南、湖北兩省水源區開展對口協作,市區安排資金32億元,實施項目900多個,雙方互派掛職幹部320多人次。

湖北十堰的農民老李想不到,同樣是橙子,現在工作的合作社,通過北京的種植技術支持,再賣到北京,竟然能賣出將近十倍的價格。因為水庫擴建,貧困戶老李成為了搬遷戶中的一員,山上自家種的幾畝橙子樹也被淹了一半。如今在合作社工作的他,準備學習幾年技術,重新種起自己的橙子。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丹江口水庫邊的河南、湖北兩省水源區共搬遷移民34.7萬人,先後搬遷關閉企業1034個,損失達135億元。自2014年以來,北京市對兩省水源區開展對口協作,市區安排資金32億元,實施項目900多個,助推5萬多名貧困人口脫貧。丹江口水庫周邊生態逐步完善。

漁民上岸轉行

2016年上旬,由於汙染水質,河南淅川縣8000多網箱養殖戶從丹江口水庫撈出切割網箱,放走魚苗,從此轉行。有的家中幾代人都是靠水庫滿足生計的漁民。

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網箱養魚產值極大,沿庫老百姓80%以上的經濟收入來自於此。當年,丹江口庫區淅川境內共有網箱41729箱,涉及養殖漁民8000餘戶,年產值達15億元,網箱拆除損失達到2.26億元。

但網箱養魚汙染極大。每年投入水庫的養魚飼料和養殖過程中的未食餌料、魚類糞會沉積庫底,導致生物耗氧量急劇增加,水庫水溶氧源的承受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同時,網箱養殖戶因濫用網箱消毒劑和漁藥等,也直接汙染丹江口水庫水質,影響著水源地生態安全。

河南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說,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但守山守水,不能守窮。”近年來,生態建設與產業轉型成為了當地發展經濟的主題詞。

援建項目惠及農戶

北京市先後投入協作資金2億多元幫助南陽20多個貧困村發展食用菌、軟籽石榴、菊花生產等特色產業,輻射帶動貧困人口2萬多人。五年間,北京市累計投入協作資金7億元,實施產業項目近200個;落地產業項目36個,完成投資50餘億元。

漁民上岸後,該縣利用北京對口支援資金和項目,通過發放“大禮包”,免費進行技術培訓,提供就業信息,優先申請社會低保,實行優惠政策。同時出臺了漁民後期發展扶持政策,不少漁民在接受培訓後轉行,做了生態種植、機械維修、農產品加工、運輸等方面工作。

今年9月份,淅川縣舉辦了“中國淅川首屆石榴節”。其中,軟籽石榴成為近年來當地極受歡迎的一款新產品。“植的樹能保持水土,開的花能觀賞,結的果能賣錢,關鍵是不用施化肥農藥,既環保還增收。”淅川縣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說。

北京的對口協作也有針對性地滲透到了當地每一個細小的需求。

“北京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壟上的除草布,還給我們帶來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用上之後既節水又節肥。”當地農業公司副總經理李峰告訴記者,以往種莊稼,往往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水會把地表的有害物質帶到河道里面;而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後,果園採用滴灌式灌溉,每次澆水一棵樹只用8升水,單位畝產提高了一到兩成,裂果率也下降了一半,成熟之後結出來的大果更多,收益也上升了。

“通過北京援建的水肥一體化項目,企業和農戶的收益都增加了。”李峰說,以前這裡的老百姓種了一輩子糧食,現在改種果樹之後,不僅可以涵養水源,每萬畝還可以為當地提供700個勞動就業崗位,直接為當地群眾增加840萬元的就業收入,再加上每年土地流轉收入816萬元,每萬畝每年可為地方創造出1600多萬元的直接經濟收入。

北京援建幼兒園學校

“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走進全院鋪有防滑墊的幼兒園,二十多名小班的孩子正在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唱著新學的歌曲。幼兒園現有幼兒226名,主要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家庭的孩子。

正在一旁的襪業扶貧產業園做質檢工作的村民張代娣說,“兒子在東城幼兒園上中班,我早上上班就送他上學,下午孩子由公公婆婆接送。一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既方便工作,也能全心照顧好家庭和孩子。”

這所幼兒園中,北京市東城區援助200萬元,配套建設了室內玩具製作室、玩具儲藏室、多功能活動室、美術室、圖書室、微機室和多功能演示廳、標準化幼兒食堂,讓孩子們享受到優質的學前教育環境。“以前在易地扶貧搬遷戶裡,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當地人說。

同樣,在茅箭區胡家村、鴛鴦村、梘槽村三個行政村,轄區企業職工的子女也有了就近可去的優質學校。鴛鴦中心學校使用北京市對口協作資金750萬元進行改擴建,配套起圖書室、書法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計算機教室、科學儀器和實驗室、心理諮詢室、會議室等功能室,配備了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實現了校園光纖網絡、數字廣播和監控全覆蓋。

除了投入資金援建學校,北京市還開展了100多所中小學“手拉手”活動。

菊花茶賣到北京

菊花茶一朵能賣多少錢?河南內鄉縣的茶農會給你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至少十塊錢。”

能賣出這個價錢的菊花茶並不一般。內鄉縣舊稱“酈邑”,被稱為世界原生菊花發源地,當地企業通過對口協作的資源,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開展技術合作,開發出茶菊新品種——酈邑貢菊。

一朵菊花足夠一泡。熱水一衝,菊花在水杯中旋轉,茶水滿滿泡出淡雅的黃色。2014年試種成功後,至今種植面積已達1300畝,並獲得一項國家專利,帶動當地500餘戶貧困戶成功脫貧。

這樣優質的菊花茶,也出現在了北京市場上。通過北京市對口支援地區特色產品展銷會,酈邑貢菊賣到了全國。

今年10月25日至27日,前門大街比往日多了很多臨時攤位,來自湖北十堰鄖陽的紅薯粉條、黃酒、花菇、木瓜醋等農產品在此開賣,吸引了很多遊客購買。這是第三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湖北·十堰鄖陽特色產品展銷會。

展銷會共設置50個展位,以集市和主題展館的形式向北京市民和遊客提供21家企業生產的百餘種特色產品。據悉,2017年、2018年連續舉辦的兩屆鄖陽特色產品北京展銷會,現場交易和簽訂訂單金額達3000餘萬元。今年以來,水源區農特產品在京銷售超過1億元,500餘種特色農產品走進北京市民的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