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陶朱隱園位於臺北,是一座以垂直森林為原創的建築地標,取名自中國春秋時代陶朱公(范蠡),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以公益精神回饋世人。被美國CNN評選為2016年全球九大城市地標之一。每套售價約2.2億元,臺北最貴生態豪宅。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2010年11月法國生態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以城市之樹之理念中標,設計每層順時針向上攀升4.5度的螺旋建築造型,從2F至21F共旋轉90度,創造出每戶均有167㎡的空中花園,整個項目種植喬灌木超過23,000棵,綠覆率高達246%,吸碳量達每年達130噸,期以把失去的森林找回來,藉此拋磚引玉,推廣垂直森林建築之全面落實。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陶朱隱園採鋼結構設計,主要柱體使用與日本晴空塔相同高強度鋼材。建築物由5大結構元素組成,如同張開雙臂,撐著滑雪杖屹立不搖的姿勢。68根深入地底約達50米巖盤層的基樁及48組EPS隔震系統,使抗震能力達九級烈度。特殊的Vierendeel Truss結構設計,更因此創造出戶戶室內無柱的萬能空間。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該項目地處臺北中心區新津區優越地帶,山河環繞,毗鄰臺北101大樓和孫中山紀念堂。從臺北101大樓的頂層看去,陶朱隱園項目好似一個獨特的生態地標,是城市可持續性及迴歸自然的新象徵。從松高路看去,建築體和諧呈現出張敬禮關於建築和結構的概念。居住在周邊4個街區的居民說,這座大樓有4種各不相同且令人驚訝的形態:V形、X形、橢圓形和錐形。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該項目就可持續住宅的生態建設提出了一個開拓性的概念:通過探索人與自然之間恰當的共生關係,來限定其居民的生態足跡(生態佔用)。在這塊可持續的居住用地上,建立一個真正低能耗的垂直景觀帶。

設計的主旨是:“城市要像一個生態系統,市中心好似森林,高塔好似可以棲居的樹。”在身披綠植且形態感和視覺衝擊力兼具之外,該項目標誌著在城市中心真正建立一個召喚動植物迴歸的生態體系,並形成一個亞熱帶生物多樣化的新巢。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這個20層的雙螺旋結構的居住區自下而上有90o的伸展扭轉,簡潔又標準化的雙螺旋形居住層垂直疊加,層與層間順次旋轉4.5o,多種視覺形態通過凹凸面的變化呈現出來。這種扭轉是對4個主要目標的回應:

(1)整合了建築體的南、北錐體區域並尊重城市特性。

(2)將露天空中花園的面積最大化(不計入容積率)。這樣一來,露臺的種植面積將遠遠超過要求的10%。

(3)為所有居民提供獨特的臺北天際線全景,尤其是朝向臺北101塔和中心商業區的觀景條件。

(4)利用漸進式的幾何形體形成多變的標準層,通過繁茂的綠植和視覺遮擋來保證每個公寓單元的隱私。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生態理念

陶朱隱園項目在臺北市信義區全面發展的城市網絡中心提出了一個可持續住宅生態建設的先鋒理念,旨在通過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確共生方式來約束其居民的生態足跡。

項目所在的位置是該區域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塊住宅用地,這個設計概念是想建立一個真正低能耗的垂直景觀片段。所以這棟建築採用生態化的設計,不僅把有機廢物和汙水的再利用整合在一起,還採用了所有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其他最先進的納米技術(BIPV太陽能光伏發電、雨水回收利用、堆肥等)。因此,該項目的目標是提高能效並通過綠色建築官方認證,並滿足臺北內政部發布的關於高環境質量的規範。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概念之一是樓裡的居民居住並栽培垂直農場,因而這棟住宅樓前衛的建築造型首先創造了一種依據自然和氣候設計的新生活方式。實際上,陶朱隱園在垂直方向上提供了寬敞的陽臺作為種植果園、有機菜園、芳香花園和其他藥用花園之用。它就像一個活的有機體,可以進行新陳代謝!它超越了能耗的被動角色(只會吸收所有的自然資源然後排出廢物),實現了自己生產有機食品。因此,該建築理念是設計一個能源自給自足的建築,其能量是電、熱以及食物。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植物還在施工養護中,老圃造園)


形態理念

該項目既非單塔亦非雙塔,而是沿著中央核心以兩個螺旋塔升向天空。該建築提供了一個高度壓縮的內核和具有極大靈活性的居住層(即實現了不通過任何人行天橋就能將兩個公寓單元連接起來),同時還提供了看向城市景觀和多個懸浮花園的低視角。

正如它的名字,設計靈感來自於生命之源——DNA(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生機勃勃、成雙成對。在項目中每個雙螺旋結構都表現為由兩套公寓組成的一個完整樓層。因此,從它的底部到頂部,20層雙螺旋結構在伸展過程中扭轉了90°,所形成的彎度隱喻著通用的諧波音樂符號,體現了該項目最終實現的平衡概念。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受大自然的啟發,陶朱隱園的形狀來自於有機液體和動態幾何形體。簡單而標準化的雙螺旋元素上下重疊,每層旋轉4.5°,通過凸、凹曲線形成一個多面的形態。

事實上,從周邊街道的行人的視角來看,建築表面的變化形成了新的輪廓。除此之外,穿著植物外衣的動態幾何形體有著感性的風格,該項目真正體現了一個內置的生態系統,使動物和植物重回城市的心臟,獨自生成一個新的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的框架。它將成為城市中一處新的棲息之地!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繁茂的森林和空地

為了保證居民的私密性,在整個場地的周邊挖了一條礦物壕溝,用有機的城市傢俱讓外部的公共空間充滿生機。在場地內部,壕溝的牆壁變成了種植圍牆。主入口位於松勇路,這裡沒有城市主幹道松高路那麼繁忙。塔樓從大樹參天、枝葉繁茂的森林中盤旋而起,保護著居民的私密性,並使其免受周圍城市汙染的傷害。在綠肺的中心,遍植充滿異國情調樹木的行人廣場打開了一塊富含礦物和水生植物的空地。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如同由水滴產生的波紋那樣,景觀設計以塔樓為核心,以圓弧的形式向外輻射。光和大量植物形成的綠瀑通過一個圓形的採光井到達最深的地下室,從而實現了停車場、游泳池和健身房的自然採光和通風。


連接室內外的門廳

兩層通高的首層空間,巨大的透明幕牆實現了室內的社區空間和外部的花園之間的連續性。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中央核心區,一個被天空大堂包圍的垂直扭轉花園

中央核心區把進入同一樓層兩個居住單元的垂直流線完全隔離開。這個核心區是固定的(它不轉動)。但為了確保樓板的逐層轉動,用一條可自然採光的水平環形流線把入口門廳與每個單元連接起來。儘管每層都有4.5°的旋轉,這個環形的緩衝區使得主入口始終在每間公寓的軸線上。之前也研究了另一種方法,在圓柱形的中央核心區周圍直接設置空中大堂,從而形成能夠看到臺北市壯觀景象的入口門廳。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自然採光和通風的景觀地下室

與傳統的梁下只有2.10m高、光線陰暗的停車場相反,陶朱隱園項目的停車場具有自然採光。實際上,與抗震縫結合在一起的採光井讓自然光和新鮮空氣進入到地下室,從而實現了停車場以及與之相連的設施(游泳池和健身房)的自然通風。地下室的主入口是松勇路上一個富有雕塑感的大門,其靈感來自於螺旋葉。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公寓體現了空間與技術的最大的靈活性

平均面積為540m2的公寓被置於中央核心區旁邊兩個種滿植物的扭轉形體裡。每個住宅單元是由空腹梁的結構系統支撐形成的樓層,此空腹梁系統只設在偶數樓層,由玻璃幕牆後可以看到。所有樓層的兩端都由覆蓋著綠牆的兩個巨型螺旋柱相連,而所有的公寓是完全沒有柱子的。結構概念的靈感來自於DNA鏈,它在室內佈局方面實現了極大的靈活性,也確保了看向近處的懸浮花園和遠處的城市全景的最佳視野。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可以分割成2個或4個單元的4個主要樓層類型的空間靈活性

類型A:2個有圍繞中央核心區的曲線起居室的單元;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類型B:2個設有全景客廳的單元;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類型C:2個南立面被拉長的起居室的單元;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類型D:4個有兩層通高的複式客廳的單元。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積極生態革命的挑戰

中國人只會把時間和空間看作時機和地點的結合。這些都是相互依賴的,構成宇宙的秩序。我們不認為人類可以控制自然或精神可以脫離於物質之外。


在臺北的核心區,在景觀之上建造城市,再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現在是時候讓景觀在城市中重建自身了!從生態恢復能力這個角度來看,陶朱隱園必須被看作是地理學的抽象和生態系統的變形。


以上是正文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每套2.2億,臺北第一生態豪宅:陶朱隱園


把地產說清楚,把買房講明白。

關於樓市,我們只傳遞

#最有價值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