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以色列是怎麼千里奔襲解救被劫持飛機的

當年以色列是怎麼千里奔襲解救被劫持飛機的


1976年6月27日,以色列經停雅典飛巴黎的法航139航班,從雅典起飛後被金髮美女為首的四人劫持,掉轉航向在利比亞加油後飛了5小時,降落到4千公里外的非洲烏干達。數天後劫匪才以機上258人中的106人為人質,要以釋放53名極端恐怖分子。最終以派特種部隊擊斃劫機者和烏守軍,用死一人(在這行動中唯一死亡的行動指揮官約納坦·內塔尼亞胡中校是後來任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的哥哥)代價救回了103名人質。

法航139航班是往返於特拉維夫——雅典——巴黎的固定航班。1976年6月27日,一架A300“空中客車”型大型民航客機從特拉維夫起飛,在地中海上空飛行,將停靠希臘雅典,預定降落在法國巴黎。

飛機從以色列機場起飛後,飛行了3個小時,在雅典稍作休息,從飛機上下了一些乘客,又新上了52名轉機旅客。因為時間關係,安檢人員沒有對他們進行檢查。正午時分,139次航班又從雅典機場起飛,前往巴黎。

在飛機從雅典起飛10分鐘後,即當地時間12:30,飛機被一夥在雅典混上139航班的恐怖分子劫持。他們命令機組將飛機飛往利比亞的班加西。飛機降落到班加西后,一名女性人質(孕婦)被允許離開飛機……

當飛機正在補給燃料時,這架空中客車A300客機突然脫開輸油管,強行起飛。此時飛機剛在班加西停留滿七個小時。次日凌晨03:15,飛機降落在了烏干達的恩德培國際機場。

這架飛機上共有258人,包括4名劫機者和22名機組人員。所有旅客中前後有148人獲釋,最後剩下的94名旅客(大部分是以色列人)和12名機組人員,合計共有106人被扣為人質。

劫機者共有10人,其中8人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人陣”(PLO))成員,其餘兩人是德國恐怖組織巴德爾—邁因霍夫集團(即紅軍派,簡稱“RAF”)的成員。顯然,他們得到了當時的烏干達政權和其首腦、親巴勒斯坦的總統、獨裁者伊迪·阿明(IdiAmin)的支持。這些劫機者的首領是德國人威爾弗雷德·博澤,而不是某些媒體所報道的著名恐怖分子伊裡希·拉米雷斯·桑切斯,即臭名昭著的“豺狼卡洛斯”。

劫機者的目的是以人質交換被關押在以色列、聯邦德國、法國等國的53名恐怖分子,其中有關押在以色列的日本“赤軍”頭子岡本。在1972年5月,岡本與兩名同夥在特拉維夫機場一口氣殺死了幾十名旅客。恐怖分子把交換人質的最後期限定在7月1日下午2點,只有48小時。

法航139航班剛被劫持,以色列內閣就指示其情報機構——摩薩德研究出可行的對策。

這天,以色列總理拉賓正在舉行內閣會議。13時30分,一份標有“特急—摩薩德”字樣的密件遞到了他的手上。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神通廣大,就在139次航班中斷與地面的聯繫後幾分鐘,它就作出了“可能已被劫持”的判斷。

拉賓立即召開會議商討對策。會議一直開到7月1日上午,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後危機對策委員會同時擬定了兩套營救方案。第一套是A方案:利用突擊隊採取軍事行動解救人質。但實行軍事營救面臨不少棘手問題:如烏干達總統一方面表示,願當劫機犯與以色列談判的中間人,另一方面卻派了烏干達士兵協助劫機犯看管人質;況且以色列到烏干達路途遙遠,僅直線距離就有3000多千米;現在又有6名恐怖分子趕到恩德培,使劫機犯增加到10人,這將更難對付了。

第二套B方案是運用外交手段和平解決問題。由於時間已迫近最後期限,一百多人質家屬希望人質能安全返回,危機對策委員會當機立斷,表示了原則上同意釋放在押犯以交換人質的意圖。劫機犯得到這一答覆後,主動推遲了72小時,改為7月4日下午2時。

拉賓總理深知絕不能與恐怖分子妥協,否則只能導致越來越多的被動後果。在對外宣佈以色列準備釋放在押犯的同時,他又指示總參謀長格爾:“抓緊時間做好武力解救的準備!”

劫機犯推遲最後期限的決定,為以色列用軍事手段營救人質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以色列國防部制定的營救計劃是,將派一支以色列突擊隊乘飛機在恩德培機場著陸,隨後對關押人質的候機大樓發動突襲,救出人質後一同乘飛機撤離烏干達。先前,曾設想以直升機夜間著陸及傘兵部隊突襲等方案,但因為速度慢等原因,沒有被採用。最後決定乘民航運輸機強行著陸,因為採用運輸機機降方式既可增加突擊部隊的機動性,又有利於被營救人質的撤離。以色列準備派出4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執行任務,並有3架戰鬥機護航,另有加油機、通訊機和醫療機協同作戰。總參謀長格爾將營救作戰命名為“雷電行動”。“雷電行動”的總指揮官是38歲的傘兵司令肖姆將軍和約納坦·內塔尼亞胡中校。

以色列政府決定採取武力手段來營救剩餘的人質,並從以色列國防軍中挑選精英分子組成一支由280名成員組成的突擊隊並緊急訓練,突擊隊成員除以色列國防軍特種兵外,還有以色列總參謀部直屬偵查營(野小子特種部隊),有消息稱,據猜測還有一些摩薩德特工參與了這次行動。他們的這次行動還得到了阿明政權的死對頭肯尼亞政府的全力支持。

經過數日計劃後4架以色列空軍的C-130運輸機從以色列秘密起飛,以超低空飛行避開烏干達軍方雷達。約過了8小時,四架飛機乘著夜色秘密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而在事先他們也並未通知那裡的地面控制塔臺。在這四架大力神之後,還有一架運送著醫療設備的空軍噴射機跟隨。這架飛機將降落在肯尼亞的喬莫·肯尼亞塔國際機場(。整個行動由總理拉賓授權,傘兵司令薛姆龍擔任總指揮、喬納桑·內特雅魯擔任襲擊地面總指揮。

突擊隊趕在午夜降臨前一個小時(1976年7月3日烏干達時間23時45分)悄悄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

他們在降落前就打開了飛機的貨艙門。貨艙內有一輛黑色的梅塞德斯和護衛的幾輛吉普,隨後以色列人便駕著這些車輛駛出運輸機,徑直駛往舊航站樓。為了避免烏干達人的懷疑,以色列人故意挑選了這輛梅塞德斯和其他吉普,這樣看上去就很像是伊迪·阿明或是其他烏干達高官的車隊,以色列方面甚至還特意挑選了一名特種兵裝扮成阿明總統。這輛梅塞德斯的原主是一位以色列公民,顯然這輛車是在行動前夕才漆成黑色的(這樣就幾乎可以和阿明的座車亂真),當然在事後還車前,這輛車又被重新漆成了原色。

與此同時,另外兩支突擊小組也開始了行動。

當以色列部隊衝入航站樓後,特種兵立刻用希伯來語喊話:“趴下,趴下!”。以色列人質聽到母語,本能的全部臥倒,武裝分子們霎時間猶如退潮後的暗礁一樣被孤立了出來,以色列部隊第一時間開火,所有在場恐怖分子和烏干達士兵被擊斃。據事後統計,以色列特種部隊使用了本國生產的“烏茲”衝鋒槍,被擊斃的恐怖分子平均每人中彈70餘顆。但在過程中,有3名人質在交火中喪生。

解救人質的同時,其他以色列特種兵炸燬了停放在機坪上的11架米格戰鬥機(這些戰機為烏干達空軍主力),以確保撤退過程中不會受到追擊,並能確保人質能安全的搭乘在肯尼亞的航班回國,同時也是對烏干達死敵肯尼亞幫助的回報。突襲過程中與烏干達守備部隊交火,在交戰中烏干達部隊死傷45人,但打死了以色列部隊的地面指揮官約納坦·內塔尼亞胡上校,而他也是這次行動中以色列軍隊唯一一名陣亡者。

但總的來說整個行動還是像事先演練得那樣流暢,10分鐘攻佔候機大樓,20分鐘解救人質,10分鐘檢查,12分鐘返回飛機。從第1架以色列飛機落地到返航的最後1架以色列飛機起飛,只有短短的53分鐘。

“雷電行動”幾乎完全按原先制定好的時間表進行的:7月3日23點01分,襲擊部隊的一號機降落在恩德培機場。23點05分響起槍聲。23點54分,搭載人質的二號機比預定時間提前2分鐘離開恩德培機場。接著,三號、四號機相繼起飛。肖姆將軍乘坐的一號機是7月4日0點30分升空的。4架“大力神”飛機完好無損地飛離烏干達領空。

這次襲擊,以色列突擊隊員炸燬了烏干達的11架米格飛機。另外,還不得已殺死了45名烏干達士兵。在撤離恩德培機場時,106名人質中有2人中彈死亡,1人當時因病住在烏干達醫院(後被阿明處決),後來又有1名受傷的人質在返回途中死亡。活著回到以色列的人質為102人。突擊隊員中只有內特雅魯中校1人犧牲。

7月4日下午,從沉重打擊中清醒過來的烏干達總統阿明接通了以軍的一名高級將領的電話,他對以色列的“野蠻行徑”破口大罵,但在最後,他卻由衷地稱讚說:“我作為一名職業軍人,認為襲擊非常成功,以色列特種部隊真他媽的是好樣的!”

4日上午10點,由非洲返航的“大力神”編隊進入以色列領空,幾架以色列鬼怪式戰鬥機呼嘯著前去護航。在此之前,絕大多數以色列人已從凌晨3點的特別廣播中得知了人質獲救的消息。

當滿載著勝利的“大力神”機群臨近時,全國各地響徹了拉比在節日裡才吹奏的羊角號聲,各種滿載人群的車輛駛向本·古裡安機場,人們要熱烈地歡迎獲釋的人質和凱旋的突擊隊員。年輕的國家需要英雄,以色列政府盛讚喬納聖·內特雅魯中校的功績,追升他為上校。並且為了使子孫後代永遠牢記烈士的勇敢精神,以色列政府決定把這次“雷電行動”稱為“約納坦行動”(也稱恩德培行動)。

此次救援行動共造成4人死亡,包括約納坦·內塔尼亞胡以及3名人質,其中有一名人質被軍方誤殺。以色列經過調查和詢問其他人質後披露了這名人質的死因。

特種部隊在向烏干達士兵和劫機者開火掃射的同時還拋出了手雷,其中一枚落到了這名人質跟前。他本來已經趴了下來,但當他意識到手雷就在他跟前時嚇得靈魂出竅,驚叫著跳了起來。特種部隊的子彈一下子貫穿了他的胸腔。此人當即斃命。

調查結束之後,拋手雷的士兵和打出致命子彈的士兵均被以色列軍事法庭判處間接謀殺罪,削去軍籍,不得再次參軍。

由於默默無聞的摩薩德特工們幹得十分出色的跑腿性工作,恩德培機場的閃電襲擊和營救人質行動取得了令人驚愕的成功。其行動之大膽、奔襲距離之遙遠,展露了以色列打擊恐怖主義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