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魯豫和郭剛堂聊城“有約”

12月3日和4日,著名主持人陳魯豫來到聊城,對聊城市天涯尋親志願者協會會長郭剛堂進行了回訪。

這次回訪將通過一檔全新的訪談節目播出,名字叫《豫見後來》。


見面

還是熟悉的髮型

還是熟悉的微笑

10年後,魯豫和郭剛堂聊城“有約”

2009年11月份,郭剛堂在北京接受了《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節目的專訪。訪談結束後,節目主持人魯豫委託助理給了郭剛堂一個袋子,裡面放著一些錢。郭剛堂說,當時他就拒絕了,只是留下一句話,說自己會照顧好家,會給孩子好的教育,只要節目能多關注“失親”這個群體及他們所做的努力,就是對他最大的幫助。

郭剛堂回來後,陳魯豫給他的孩子寄來一件羽絨服。當時,孩子說:“爸爸,我也穿上帶氣的棉襖了。”聽了孩子的話,郭剛堂五味雜陳,因為尋找被拐的孩子,家裡的生活條件的確差了一些。郭剛堂說,魯豫作為一位知名主持人,能這麼關注他,他很受感染和鼓勵,也正是這件羽絨服,支撐著他在尋親路上一直走到現在。

12月3日下午2點多,二人第二次見面,是在郭剛堂的家裡。還是那個經典的髮型,還是那份熟悉的微笑。

落座後,魯豫和郭剛堂的妻子聊天,詢問他們一家的生活現狀,四處看了看他們住的樓房,她很高興。郭剛堂說,他家沒有供暖,平時也不開空調,得知魯豫下午要來,考慮到天氣寒冷,他上午就打開了空調,下午時家裡的溫度穿單衣就可以了。

訪談結束後,魯豫問郭剛堂還有哪些實際困難,為了給郭剛堂的妻子治療失眠,他們去了古城區一家中醫館抓藥,並叮囑他不能在治病方面省錢,還和他妻子一起去農貿市場買了菜。

12月4日晚上,節目組在郭剛堂家裡共進晚餐,之後一行十多人趕往濟南。郭剛堂說,兩天的行程中,碰到觀眾要求合影、簽名,魯豫都愉快地接受。

臨走時,魯豫給郭剛堂的孩子買了一頂帽子,並對郭剛堂說,做公益事業不應拒絕他人的幫助,整合相關資源和力量,其實是給大家一個機會參與其中。


採訪

郭剛堂將力促商益結合

使公益事業具“造血”功能

10年後,魯豫和郭剛堂聊城“有約”

這次採訪主要有三部分,一是郭剛堂回顧丟孩子的過程,二是他什麼時候打開心結開始替他人尋親尋家的,三是他以後的打算和想法。

採訪中,郭剛堂說,得知自己的遭遇後,市、區、街道各級有關部門和村兩委都對他有很大的照顧,否則僅靠他自己是支撐不到現在的,父老鄉親說砸鍋賣鐵也要幫他找回孩子,他才能安心出去尋親,但兩種狀態一直讓他很糾結,一是想著找回丟失的孩子,二是現在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能忽視。不過,他已經不把尋親當作個人的事,今後將融合社會力量,讓更多有悽慘經歷的人能夠強大內心,幸福生活。就像茌平張合超的媽媽那樣,雖然自身經歷十分坎坷,但依然樂觀面對生活。

其實,還有兩件事促使郭剛堂決定把尋親範圍擴大化、把尋親方式規範化。一件事是,2014年,家住魯化路附近的一位大姐,因抑鬱而離家出走,在徒駭河邊被發現時已經去世。郭剛堂說,通過監控可以看到,她曾在一個村子邊張望了一兩個小時,可能是餓了,但不敢跟人要吃的,最終去世。

另一件事是,2015年,一位91歲的老人因患老年痴呆走失,7天后,有人說在聊城大學附近見過他。志願者拉網式搜尋,但沒有找到。其七十多歲的女兒說,老父親是從她家出走的,一輩子不容易,到頭來卻連後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郭剛堂說,這位老人無助的神態、哭泣的樣子,讓人刻骨銘心。

下一步,郭剛堂將籌劃尋親尋家培訓,促進商益結合,使公益事業具備“造血”功能,並將依託“紅色傳承進家門”等活動,開展“尋找老兵”等志願服務。


分別

本期節目

將於本月中旬播出

11月底,節目組跟郭剛堂就採訪事項進行了溝通。12月1日,全省十六地市志願者代表齊聚濟南,郭剛堂受邀參加了“公益齊魯 溫暖山東”系列公益活動啟動儀式,並作為代表發言,講述了自己的公益之路,分享交流了自己的公益心得。也就在這一天,四名攝製工作人員在濟南又跟郭剛堂進行了前期接洽。

郭剛堂說,《豫見後來》是由優酷和能量公司聯合出品的全新紀錄式訪談節目,主持人魯豫和節目組採用外景記錄加訪談的方式,真實、具象、有溫度地記錄當年全民關注的焦點人物在關注浪潮退卻後內心的波瀾起伏。節目中,魯豫充當觀察員和記錄者,去探尋一個個關於溫暖、救贖、成長、愛與被愛的故事。2019年10月21日零點,《豫見後來》第一期的人物採訪播出。對於郭剛堂的回訪,將於12月中旬前後播出。

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