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作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大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物理成就甚至可以与爱因斯坦这位世界级的泰斗比肩,实力更是毋庸置疑。

而在此前的腾讯科技WE大会上,王贻芳又一次发声,称中国必须建设属于本国的粒子对撞机,否则在这一领域便会被世界所淘汰,面对又一“杨振宁”反对声的出现,国内民众也陷入了疑问中,纷纷提出花费360亿建对撞机究竟值不值?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实际上,除了王贻芳以外,国内还有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应该建造对撞机,一旦成功,便将使得我国在物理领域又一次超车,甩掉西方,但为什么杨振宁一直反对呢?

便是研究风险问题,目前很多物理学家对于粒子对撞机仅仅是停留在设想层面,一旦深入研究,势必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届时还有可能来自国外的科学家,这样一来我国对于该项目的研究很有可能会是为他国做嫁衣。

只能说,当代物理理论不如前辈,普通人不懂相对论,总知道原子弹,不懂量子力学,电脑互联网总玩过吧。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纵观全世界的对撞机,LHC已是强弩之末,不会有新的发现了,别的对撞机能级太小,更加指望不上,全世界物理学家唯一的希望,都押在中国的CEPC-SppC的身上。

许多年以后,不论大对撞机有没有建成,王贻芳都会想起他的前辈:王淦昌、张文裕、唐孝威……对于中国粒子物理学家来说,他们的命运似乎总是相似的——毕生愿望就是能够进行世界级的研究,但却受制于实验基础设施的匮乏。

在亲历了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黯淡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辉煌之后,韩涛面对今天外界对中国筹建大对撞机的质疑声,不免有些心急。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近日,这位94岁高龄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公开发表了《中国今天不宜兴建超大对撞机》一文,将此前一直局限于物理学界之内的小范围争论,引入公众视野。

中国粒子物理学家们对于建造超大对撞机的热情与渴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他们的前辈身上。

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我钦佩数学的美丽和力量:它具有战术灵活性,以及战略远见。

"11月3日,在2019腾讯科学WE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幽灵粒子”的捕捉者王贻芳再次提出,中国是时候建设下一代粒子对撞机了,否则就来不及了,第一期只需要360亿即可,目前,世界上百亿级专用装置有几十个,中国一个都没有,这是不合适的。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我们建了,跟我们规划方案一样的欧洲就不会建了他表示,举个例子,经过5年的努力,全世界最终得到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正负电子环形对撞机,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日本,都在讨论未来的高能物理发展规划,欧洲的规划明年就会出来。

中国上百亿级的专用科技装置一个都没有是不合适的在中国能否实现建设大型对撞机,中国的科学家有没有勇气、能力,以及社会和公众的支持,是最核心的问题。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实事求是讲,我们跟国际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日前为止国内最大专用的科学装置大约在10亿元左右。”王贻芳说,国际上这种大型专用装置,比如专用科学卫星、大型加速器、专用中微子实验装置、引力波探測等,都在几十亿美元的水平,所以我们跟他们相差大约1到2个数量级。

其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投入,成为杨振宁、丘成桐两位顶级科学家多次公开讨论的争议焦点,更考验着中国现阶段在建设大科学装置上的决策和决心。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过去十年间,他领导了国内两大粒子物理实验。其中,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被《科学》杂志评为 2012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团队测出"幽灵粒子"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也曾被誉为"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他成为第一个斩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中国人。

"中国超大对撞机用不了 1400 亿" 时至今日,回顾人类的科技文明史,诸多突破和进展无非基于人类在这两个方向上的探索能力:更宏观的世界以及更微观的世界。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环形超大对撞机,正是一种在高能物理领域用以探索和理解微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寻找新的物理规律的大型科学装置,由中国科学家于 2012 年提出建设。

王贻芳认为这是“中国引领世界基础物理研究研究最好的机会”。

中国科学界对于建设大型对撞机一直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议总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方是以杨振宁科学家为代表的,认为中国目前的环境和实际情况还不适合建造超大型对撞机,除了科研还不够成熟外,资金缺乏也是很大的原因,建设超大型对撞机所需要的资金是十分庞大的,且研制出来的成果能否与付出的经费成正比,以目前的科研水准来说也是无法保障的。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另一方则是以一些知名科学院士代表,他们则认为中国缺少超大型对撞机,拥有他们认为,超大型对撞机能够让人类“看透”物质的本质和理解宇宙的规律,意义重大,同时他们以欧洲为例,认为欧洲核子中心就凭借着自己的大型对撞机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上帝粒子”。因此,他们所持观点最核心的就是认为拥有超大型对撞机能够很大程度提升我国科研实力、拓展科研领域,更有可能发现其他国家目前还未企及的领域。

简单来说,在这场引人注目的科研辩论中,杨振宁主要持中国科学要均衡发展,不要把大量的精力和经费投入某个单独项目的观点。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虽说目前在该领域的辩论还没有定论,但是科学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苦心是可以肯定的。其中,建设超大型对撞机最关键的就是科研经费。

近年来,中国科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无疑就是关于中国要不要建设大型对撞机的争论,这场涉及诺贝尔得奖杨振宁先生和中国科学院众多院士的辩论,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

杨振宁对于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至今都是持反对意见的,理由此前也是公开表示了7大反对意见。其中一点就是物理观念的突破才是世界高能物理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他也觉得大型粒子对撞机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大的,如此必然会让其他物理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资金受到缩减,对于中国高能物理的长久发展并不好。

为何我国推动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却坚决反对?

而王贻芳则认为中国发展应该考虑到更长远的未来。

不过王贻芳院士对此却觉得是一个机遇,正因为各国都没有在大型粒子对撞机上取得圆满成就才让中国有机会成为高科技物理领域的第一国,也就是正好是适应时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