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喂寶寶吃得慢,擔心奶不夠,可以吸出來瓶喂嗎?


親喂寶寶吃得慢,擔心奶不夠,可以吸出來瓶喂嗎?

前幾天我們遇到了四位媽媽都是同樣的情況:親喂時寶寶吃得太慢,吃上一個多小時,睡著了,一個小時左右又要吃;親喂寶寶體重長得慢;親喂時不知道寶寶吃了多少,擔心寶寶沒吃飽。於是,這些媽媽都選擇了吸出來瓶餵母乳。

然而後來又發現吸出來瓶喂實在太麻煩,想要改為完全親喂。可是寶寶已經習慣了瓶喂,即使媽媽奶量不少,但親喂依然存在很多困難。各位曾經或正在母乳餵養的媽媽,這種經歷是不是似曾相識?

親喂 VS 瓶喂 究竟有何不同?

1媽媽跟寶寶的相處方式不同

母乳餵養是嬰幼兒最佳的餵養方式,但這裡包含了兩個意思:母乳和餵養。除了吃到母乳給寶寶帶來的好處以外,媽媽和寶寶胸貼胸腹貼腹的肌膚接觸,是媽媽和寶寶情感鏈接的最佳方式,最有利於寶寶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最有利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也最有利於媽媽很快進入母親這個角色,幫助產生更多乳汁。

親喂寶寶吃得慢,擔心奶不夠,可以吸出來瓶喂嗎?

2吃到的母乳量不同

我曾經寫過配方奶餵養容易過度餵養的文章(什麼,奶瓶餵養容易過度餵養?),不僅配方奶餵養會過度餵養,母乳瓶喂也會過度餵養。而且有研究發現,母乳瓶喂可能會影響到寶寶對於進食的自我調節能力。0到3個月瓶餵母乳的寶寶中67%在3-6歲時對飽足感不太敏感,0-3個月乳房餵奶的寶寶在3到6歲是有很好的自我調節食慾的能力。

3吸吮方式不同

寶寶吮吸媽媽乳房時,他的嘴巴會張得很大,上下嘴唇外翻,當吸吮時寶寶的舌頭和下顎開始有節奏的一起運動,這種下頜關節的運動有利於寶寶頜面部的咬合,牙齒的發育,奶瓶餵養不需要使用舌頭和下顎有節奏的吮吸,更容易出現頜面部咬合不良,地包天等情況。


4更有利於乳汁產生和移出

親喂時媽媽跟寶寶的情感交流以及寶寶獨特的吸吮方式更有利於媽媽分泌泌乳素和催產素,更容易刺激產生奶陣讓乳汁流出。而吸奶器刺激奶陣效果不如親喂好,很容易發生乳汁淤積堵奶情況,以及使乳汁量減少。

如何破解親喂時遇到的各種困惑?

01吃奶時間長,沒吃多久又要吃

小寶寶的確很容易吃吃睡睡,吃奶的有效性不高,如果媽媽能每次哺乳時擠壓按摩乳房,可以提高哺乳的有效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吃吃睡睡,沒吃多久又要吃也是小寶寶的天性,這樣可以減少寶寶嬰兒猝死綜合徵(SIDS)的發病率。

少吃多餐也不會增加善未發育完全的消化道的負擔。月子裡媽媽母乳餵養的確是會很辛苦,儘量做到寶寶睡媽媽也睡,泌乳時分泌的泌乳素會促進媽媽很快入睡。千萬不要拿瓶餵母乳讓寶寶一次吃很多可以睡很久的狀態來跟親餵母乳的狀態相比,因為親喂才是自然狀態。

親喂寶寶吃得慢,擔心奶不夠,可以吸出來瓶喂嗎?

02體重增長慢

首先想問問判斷寶寶體重增長“慢”的標準是什麼?是隔壁生長曲線85%以上的寶寶,還是自己寶寶生長曲線沒有達到50%?

其實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髮育曲線,並不是50%才達標,只要沿著自己的生長軌跡,≥3%都是正常的。按照WHO的生長曲線標準,女寶寶要達到3%的生長曲線,第一個月只要長388g,第二個月只要長519g,第三個月只要長321g。很多兒保醫生判斷寶寶體重不達標,其實他們是以50%的線作為標準。但請注意,寶寶不是越胖越好,小時候的肥胖會增加成年後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發生機率。

親喂寶寶吃得慢,擔心奶不夠,可以吸出來瓶喂嗎?

親喂寶寶吃得慢,擔心奶不夠,可以吸出來瓶喂嗎?

03無法判斷寶寶吃了多少,有沒有吃飽

母乳餵養的媽媽們請忘掉刻度吧,每個寶寶都跟別人不同,要吃多少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很難判斷寶寶一頓吃飽了沒有,就像大人一樣,寶寶可能這一餐吃的多一些,下一餐吃的少一些,最主要是看24小時的總攝入量是否充足。可以從大小便和寶寶的生長髮育情況來判斷.

母乳餵養(親喂)是哺乳動物最自然的繁衍生息的狀態,用吸奶器吸出來瓶喂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需要,如產後母嬰分離、寶寶口腔結構異常、寶寶早產兒吸吮力弱等。如果你覺得自己親喂有問題,在想吸出來瓶喂以前,先找個專業母乳指導評估一下吧。否則真會畫蛇添足,自找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