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火燒攤兒是廟會、集市上的主要靈魂之一。大師傅手握廚刀,站在豬臉、豬雜碎、大塊驢肉大肆堆積的案板後,自帶威風,大有睥睨天下之勢。而他身後的自制的大鐵爐子火焰熊熊,火燒麥香四溢,更是助長了他的氣焰。路過的行人無不乖乖受擒,心甘情願地走到攤位前,掏出兜裡的銀兩,謀求一時口福,而大師傅廚刀飛舞,熟肉在已經陷出大坑來的柳樹墩上上下翻落,留下的都是幾十年的斑駁光影。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保定人對火燒揣肉的喜愛,超乎外地人的想象。有人就建議把保定三寶增添為保定四寶,還豐富了這句歌謠:保定府,四件寶;鐵球面醬春不老,火燒揣肉吃個飽。

估計所有的保定人都不會有意見。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火燒死麵,先要在餅鐺上烙熟,再放到爐膛裡烘烤,達到外焦裡嫩的最佳效果。趁熱用刀劈開,夾上香氣四溢的熟肉,是最正宗的吃法。案板上的木章就像跨世紀的物件,它負責把一個個的圓形麵糰壓平,字號老、做事講究的攤位,會在木章上刻上自己的字號,火燒做出來古色古香,咬一口,彷彿置身於歷史的深處。成為一個好火燒的最高境界,是色澤金黃,外焦裡嫩,膀大腰圓,香脆可口。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只可惜現在已經見不到小時候手裡舉著幾乎能擋住整張臉那麼大的火燒了。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火燒的夾帶,有幾種經典的吃法。進店或者走到攤位前,不需要師傅詢問,直接點出,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禮遇。一般包括驢肉燜子、肥瘦、板腸幾種,倘若是豬雜碎,分工更細,豬耳朵、豬拱子(豬嘴),豬肚兒,豬肝兒都是大家青睞的,招呼一聲,師傅答應一聲好嘞!那簡直就是一道飯前開胃小菜,不亞於免費桌前佐餐的醃辣椒、小醬菜,只感覺渾身舒暢。為什麼?師傅知道你是行家,貨賣識主,他自然分外精神。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在保定民風粗獷的轄區內,幾乎每一個村莊裡都會有幾位燉肉的行家。徐水漕河,是驢肉火燒發展最猖獗的地方,那更是無需提起。秘製高湯,藝不外傳。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秘製,加入包括花椒、八角等在內的各種香料,燉出來的肉香氣撲鼻,肉輕咬即碎,絲絲分明點點入味,口感十足但絕不塞牙。

顏色是微微的呈現出咖啡偏紅的淡醬色,表面油光十足,肥而不膩。燜子要煩著油光,顏色有點偏棕的茶色,依稀可以看到裡面的紅紅的肉末和香蔥,比果凍要軟彈,輕輕一碰,一盆燜子就能晃動起來,切成條,彈而不斷,放入口中,幾乎不用咬,舌頭的力量就能讓它在口齒中化開,高湯的濃厚滋味,瞬間充斥你的大腦,醇厚綿香,回味無窮,久處不膩,立刻生情。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保定的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一場敗仗。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飢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裡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麼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餚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一種是沿海一帶的渤海驢,一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一般都是太行驢,而另外一種驢肉火燒--河間的驢肉火燒則是渤海驢。相比來說,太行驢比渤海驢好吃一些。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另外一種傳說是,在保定城和徐水之間的漕河地區,曾經有兩個較大的幫派:漕幫和鹽幫。漕幫把持漕河運輸,影響著京畿的民生。鹽幫以販賣私鹽為主,運輸上常常依賴漕幫。後二派起了爭鬥,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常常獲勝,繳獲大量毛驢。後試以滷製驢肉為食,得美味。為了方便攜帶,以當地火燒裹夾驢肉以充乾糧。所以保定漕河地區的驢肉火燒最為口味正宗。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作為保定地區最知名的特產,火燒揣肉已經成為了這個地區的代名詞,它也是管窺這個地區精神特質的一個獨特切口。

如果你在其他地方生活,偶然走進某座城市的某個火燒店裡,儘管它的屋裡屋外,打著各種各樣的保定火燒的標籤,但是手心大的一塊不軟不硬的火燒,裡面夾著薄薄幾片不知是不是驢肉的紅色肉片,肉片切得薄如蟬翼,輕若鴻毛。那真的不是正宗的驢肉火燒。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只有真正來到了保定,你才會發現先前見過的所有驢肉火燒都是不折不扣的騙局。當師傅滿面笑容地把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驢肉火燒端到自助餐檯上時,你才會發出“我的天啊”的一聲驚歎,並且因為這分量充足、香氣四溢的火燒揣肉而十分感動。

保定的冬天,冷的感覺快要下雪,是時候來一頓火燒揣肉了

保定的火燒揣肉反正已經在保定人的記憶中,紮根生長了一輩又一輩。不是喜歡,而是深愛。隔三差五的,不吃上一頓火燒揣肉,就覺得好像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直到自己恍然大悟想起:要不,能(四聲)倆火燒去?這個念頭一滋生,馬上就像癮君子吸食了鴉片一樣,精神抖擻起來。

好在保定的火燒揣肉,哪裡都有,路程不遠,隨時品嚐享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