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進入枯水期 清朝水文標尺露出江面

清朝水文標尺露出江面

所在位置為科舉時迎候主考官碼頭

長江進入枯水期 清朝水文標尺露出江面

露出江面的水文標尺

通訊員朱建國供圖


長江日報訊(記者姚傳龍)長江進入枯水期,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江邊,舊時的水尺得以顯露。水尺的文字被刻在花崗石上,從下到上依次為“二丈”到“二丈九尺”。

12月12日,長江救援志願隊隊員吳桂濤在江邊值守時看見了水尺,在他印象中,非枯水期,水尺被江水浸沒,無法看到,此次枯水期,才能看到原貌。據瞭解,水尺並非第一次被人看到,2016年也有人拍攝到了水尺照片。

江邊出現了舊時候的水尺,建設年份引起了人們關注。正在撰寫《漢口度量衡》一書的作者章輝,和武漢地方誌辦公室文史專家考察後認定,水尺所在位置原來是黃花磯水驛碼頭,該碼頭建於明洪武五年,清朝同治年間,由清政府設置該水尺。

章輝介紹,黃花磯碼頭又寫作皇華館碼頭,黃花是皇華一詞的諧音,皇華館碼頭內側為清代的皇華館,皇華館是清代科舉時皇華使者所居之地,皇華使者就是通常所說的主考、副主考官,皇華館即主考、副主考的接待所。

每逢鄉試,湖北的主考、副主考一行人等按規制在皇華館碼頭上岸,省城七品以上文武官員在此迎候。禮畢,入住官亭旁的“皇華館”,制臺(總督)設宴洗塵,隨後送“欽差大臣”入貢院下榻。現在的水尺附近還有一個仿製的“接官亭”。可以說水尺是清代科舉制度的見證物之一。

“武漢伴水而生,水尺見證了江城與長江的關係,儘管歷經百年,整個水尺從外觀上看保存完好。”章輝說,水文尺是營造尺,營造尺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32釐米。

武漢自古有深厚的水文標尺文化。湖北省水文水資源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湖北水文”推送的文章寫著:水尺的歷史非常悠久,產生於人類波瀾壯闊的治水實踐,古人結繩記事,這繩中某一個結或許記錄的就是某場洪水水位。我國第一根水尺是1865年在武漢江漢關水文站設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