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都在積極拿地?這是企業策略

臨近年末了,土地市場又一次迎來了週期性供地潮。 從十一月以來,超過百億級的地拍在杭州、廣州、北京、蘇州、南京等眾多城市頻繁出現。


房企的擴張策略
根據數據顯示,十一月,四十個重點城市土地成交建築面積為4803.4萬平方米,環比增長為18.8%,同比增長為12.2%;土地的出讓金收入是2266.6億元,環比增長為37.4%,同比增長為12.9%。也就是講,在這一個月中,幾乎每三天就有2.2個百億級地拍出現。
這對有些土地儲備不夠充足或者依舊打算使用激進擴張策略的房地產企業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場饕餮盛宴。但是,土地成交建築面積以及收入大幅度增加,也並不是代表地拍市場的升溫。

房企都在積極拿地?這是企業策略


房企土儲貨值分化
據克而瑞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十一月,碧桂園用3143.7億元的拿地價格高居榜首。 拿地價格超過1000億元的房地產企業,除碧桂園以外,還有萬科、融創、保利、華潤、恆大、龍湖等房企。 銷售TOP 100房地方企業前十一月一共新增貨值8.8萬億元,超越了同期銷售金額的20%。但是,因為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TOP 100房企土儲貨值的增加也並不是所有房企的態度。
房地產企業市場份額高度集中
據克而瑞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各梯隊房企集中度都有同比上升,並且金額增漲速度遠遠高於建築面積的增長,房地產企業市場份額高度集中的趨勢在持續並且大幅的增強。 與集中度不斷升高相對應的是,各梯隊房地產企業拿地銷售比去年有大幅的下降,特別是下半年的時候,面對融資壓力與較強調控,房地產企業銷售增漲速度進一步放慢,小心謹慎的投資方式已成為大部分房地產企業的共鳴。
百強房地產企業中新增土儲有所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強房地產企業中,超過一半的新增土儲的樓面價比2017年有一定的下滑,TOP 10中僅有融創、保利、中海三家企業比去年稍微有一點上漲,而龍湖、新城等房地產企業平均樓面價降落幅度接近20%。 縱觀1月至8月,長沙土地市場降溫比較快速,房地產企業拿地越加的謹慎、保守,底價地或是流拍更是時時出現,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土地市場的降溫以及房企拿地的嚴謹態度,那麼房價是不是也要涼涼了。
另外,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十月近三成百強房企沒拿地以後,十一月沒有拿地的房企數量進一步增加到了近四成。 但是,沒有拿地的房企仍然以TOP 50之後的房企最為多。比如金茂,他在之前十一月銷售金額大概是1100億元,而之前十月新增加的土儲貨值就已經達到了1056億元,並且依據目前的去化速度來測算,他的總土儲能夠滿足未來四年左右的使用。 追究其原因,恆大研究院副院長福晟說出,庫存去化週期和供地是有關聯的。
樓市降溫潮影響房企的分化
在樓市降溫潮的影響下,房企的分化也會愈來愈明顯,臨近年末,土地市場也將會迎來久違的成交高峰期,許多資金比較充足的房企正在積極的拿地備貨,而資金鍊比較緊張的房企就會縮小戰線、售賣資產,力圖轉型換生存。有分析數據顯示,房企的大格局差不多基本穩定了,強者更強、弱者將要被淘汰。 但是具體到某家企業依然有可以操作的空間,今年的供地潮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最近二線城市土地市場經營性用地供給有所減少,即將掛牌截止的市中心商業地塊的出讓或者將是各大房企(特別是以商業物業見長的房企)爭奪的重點。 從十一月以來,積極補倉的房地產企業中,許多都是大型國企。

比如:12月5日,廣州100億元價格出售的三宗住宅用地,被保利用81.62億元的價格拿下。 其中,廣鋼地塊是當天地拍的重頭戲,它競價超過一小時舉牌四十五次,最後被保利用26.17億元拿下,摺合樓面價33840元/平方米,溢價率是20.21%。 而和保利競爭最為激烈的是中海地產。他們的對比來看,就在五個月以前,深圳也曾經同一天推出五宗住宅用地,那時參加競拍的民企和國企一共有七十五家之多。 而青島管轄的即墨市兩宗土地進行出售,招引到了許多開發商參與競拍。另外,從十一月單個月拿地金額來看也很容易看出國企的補倉態度比較堅定,比如萬科、中海、綠地、華潤四家單十一月的拿地金額就都已經超過了100億元,而且拿地銷售比基本上高於0.4,遠遠超果行業的平均水平。

房企都在積極拿地?這是企業策略


實際上民營房企並不是全部都採取縮減謀略,只是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民企更加青睞於招拍掛之外的方式,比如:收購或併購、城市更新等,即使是公開競價,也大部分集中在大灣區等為數不多的熱門地區。 隨著其2019年還將有五個舊改項目供地,舊改項目的成本比較低以及售價比較高的優勢將很快能夠顯現出來,預估將來佳兆業還會有更大的利潤增長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