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濱江片區有新動作!總投資約5.5億元

南通濱江片區有新動作!總投資約5.5億元

2019年12月6日,南通市行政審批局以通行審批〔2019〕391號文批覆西部濱江片區杆線遷改項目建議書。

該工程北起姚港路、南至桃園路,主要建設內容為拆除220千伏臨江-城西、110千伏臨江-西郊線(臨江變-姚港路西側轉角塔段)、220千伏沙家圩變-臨江線路(臨江變-桃園路北側電纜終端杆段)原有線路,實施220千伏臨江-城西雙回GIL線路、220千伏臨江-沙家圩雙回GIL線路、110千伏臨江-西郊雙回電纜線路(與220千伏臨江-城西同塔架設)等4回220千伏、2回110千伏線路入地及相對應市政管線遷改等。項目總投資匡算55000萬元。

2016年12月,南通市委常委會研究指出,對五山及沿江地區進行修復保護,是我市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產業轉型、城市轉型、交通轉型的迫切需要。會議明確,五山片區以建設五山森林公園和國家5A級景區為目標,沿江片區以建設高品質濱江公共活動空間為目標。

2018年9月,南通市規劃局對《南通城市西部濱江地區城市設計》編制項目競爭性磋商結果進行了公示。

南通濱江片區有新動作!總投資約5.5億元

南通城市西部濱江地區城市設計規劃範圍為中遠川崎-姚港路-長江路-濱江公園-長江圍合範圍,用地面積約2.9平方公里。

南通濱江片區有新動作!總投資約5.5億元

規劃編制主要內容涉及以下方面:

(一)現狀調查和相關規劃解讀

進行現狀調研,收集、整理、解讀地區相關規劃,深入研究西部濱江區域的區位條件、景觀要素、土地利用、水系岸線、交通組織等,梳理規劃區現狀存在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策略思路。

(二)規劃目標定位

明確規劃區功能轉型的目標和特色定位,提出功能定位、空間景觀、風貌特色等方面的規劃理念與總體設想,制定相應的城市設計原則。

(三)功能佈局

依據城市整體格局與空間結構的塑造要求,充分考慮西部濱江地區自然生態景觀要素、岸線情況、防洪標準和周邊城市功能區域,明確功能佈局。分段明確功能特色、相關配套設施、開發建設要求,強調濱水空間營造與有序規劃建設相結合,動靜結合,重視方案的可參與性,提供安全、富有特色的活動場所,使市民不僅能夠觀江賞景,也能體驗參與。

(四)空間形態

依據城市形態整體格局與空間結構的塑造要求,提出空間形態控制方案,統籌考慮功能業態和建築佈局,並結合五山及周邊區域打造優美的濱江天際線。

整體空間結構上強化對密度、強度、高度分區管控、開敞空間的組織進行研究,塑造空間特色形象並通過可視化的三維形體表達,系統地展示城市空間形態和結構特徵。設計表達上,從有利於提高城市整體空間質量和保持城市活力的角度進行項目策劃、功能佈局和空間設計,對軸線、視廊、高層建築佈局、地標等提出控制和引導要求。

規劃應滿足濱江防洪要求,防洪堤結合濱江道路設置,道路與堤內用地的高差較大,在達到防洪標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地塊功能、環境氛圍和經濟性,進行堤岸空間設計,構建合理的江-堤-陸關係和開發空間,形成獨具魅力的濱江公共活動空間和江景效果,考慮豎向關係,對堤內側建築形態提出切實可行的引導要求。

(五)交通組織

研究區域城市交通系統,在上位規劃確定的對外交通框架下,研究基地未來適宜的對內對外交通模式,保持與周邊地區順暢的交通聯繫。合理組織各類交通流線和停車設施,營造有序的交通環境。結合豎向設計組織立體化的步行交通,有機串聯城市公共交通和主要活動場所,為行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適和富有趣味的步行環境。

(六)公共空間系統

合理佈局基地公共空間系統,明確廣場、街道、公園綠地、濱水空間等重要開敞空間的位置、範圍和功能,提出控制引導要求。公共開放空間的設計應著重體現濱水特色,以激發城市活力為目標,創造具有吸引力的濱水活動空間。

(七)景觀與風貌系統

以城市雙修為導向,提出景觀系統規劃方案,充分發揮基地自然資源、景觀與風貌優勢,考慮人群活動需求,合理組織城市景觀和綠地系統,對重要景觀節點、城市地標、景觀廊道、路徑、界面、特色地段等要素分別進行梳理,制定能夠體現基地景觀風貌特徵的整體結構和控制引導要求並落實在城市設計導則中。

(八)建築群體與建築風貌

根據城市景觀塑造、容量控制、地域特色和低碳環保等方面的要求,確定基地建築肌理、高度、體量、色彩、密度、風貌、退界、第五立面、功能與形式、界面連續性等要素的形態分區及空間組合關係,強化空間秩序與特徵,必要時對重要建築裙房形式、塔樓退讓、建築佈局等提出控制與引導要求。

加強街道、濱水空間及其它開敞空間的界面控制,分析界面構成要素,對界面基準線、沿線建築佈局、高度、體量、立面風格等提出引導要求。

(九)環境景觀設施

根據城市空間結構和景觀風貌體系,以滿足公眾日常使用為目的,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公共空間使用功能,對基地內的綠地公園、廣場、街道等公共活動場所以及標誌性景觀構築物的鋪裝、綠化景觀、市政設施和環境小品等提出控制引導要求,營造方便、安全、舒適和美觀的公共空間環境和宜人場所。

(十)地下空間開發

確定地下空間的位置、範圍、層數、用途、出入口方位。(江海南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