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浙江洞頭“蟹公寓”“獻技”服務鄉村發展

(記者 潘沁文 通訊員 王藝 夏秀女)“我家的螃蟹住在‘單身公寓’,肉質肥嫩,口感特別好,而且不受季節的限制,天氣再冷都可以養。”連日來,浙江洞頭海島天氣逐漸轉寒,望著層層疊疊猶如小樓房的藍色塑料盒,洞頭區霓嶼街道養殖戶羅慶安心裡卻暖暖的。

摸索“一蟹一盒”公寓化養殖近3年的羅慶安,數月之前說話還沒有這麼有底氣。原來,今年羅慶安的養殖基地遭遇到一次危機,“蟹公寓”水源亞硝酸鹽含量升高,螃蟹育苗、成活成為一大難題。

據介紹,“蟹公寓”是室內立體循環水養蟹設備,是根據螃蟹的生物習性模擬出了人工洞穴,把螃蟹放進室內盒子裡工廠化養殖的新模式,具有養殖方式立體化、環境因素可控等優勢。但這種新型養殖模式,對水質要求特別高,水源選擇、水體淨化、設備循環,任一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導致水體亞硝酸鹽含量高、水質變劣,會極大影響到螃蟹成活率,這也是養殖戶目前最關注的技術難題。

“培育海藻水體過濾消毒淨化”、“就近掘井取水”、“室外再建水池循環處理。”該區科協瞭解到羅慶安的遭遇後,積極對接聯繫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專家團隊,前往“蟹公寓”養殖現場為生產發展“把脈問診”。綜合現場環境、投入成本等因素,專家團隊精準給出了正確使用循環水處理回用技術,保證水質、溶氧等條件達標的解決方案。

水源質量得到保證,養殖風險降低了,“蟹公寓”的螃蟹養殖情況越來越喜人。嚐到科學“處方”甜頭的羅慶安,通過該區科協人才技術需求服務及時與專家團隊掛上鉤、搭上線,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教授級高工王鐵桿在養殖場內建立起專家技術指導站,定期回訪、一對一指導,為“蟹公寓”科學養殖提供智力支撐,為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推廣等營造條件,有效解決養殖戶在養殖技術和產品推廣上的後顧之憂。目前,該養殖基地青蟹、梭子蟹養殖規模已經達到16000餘隻,因品質優良,“蟹公寓”裡的每批螃蟹銷售都非常火熱。

據悉,今年來,洞頭區科協著眼海島鄉村振興,常態化“獻技”服務鄉村產業發展,邀請省市優秀科技特派員和專家團隊在全區各類種養殖基地先後建立起6個專家技術指導站,形成“科普+基地”服務農村工作的模式,促進更多優質專家技術資源下沉到農村基層,切實解決基層養種殖戶的技術難點,保生產促增收。(出處:中新網溫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