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創刊暨青島日報社成立70週年座談會發言摘登

《青島日報》創刊暨青島日報社成立70週年座談會發言摘登

2019年12月10日青島日報3版

座談會摘登

記錄城市腳步 見證時代變遷

70年砥礪奮進,70載春華秋實。

12月10日,《青島日報》迎來創刊70週年紀念日。70年來,《青島日報》與時代同步伐,與城市共發展,忠實記錄青島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見證了青島的每一個高光時刻;70年來,《青島日報》歷經鉛與火、光與電、數與網的變遷,在不斷迭代中創新發展,完成從一張報紙到一個集團的巨大跨越,形成以黨報為龍頭、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結合的輿論宣傳新格局。

9日上午,《青島日報》創刊暨青島日報社成立70週年座談會舉行,邀請青島日報典型報道人物、區市委宣傳部、企業單位、讀者、老報人和年輕記者代表歡聚一堂,對《青島日報》創刊送上美好祝願,一起回憶往昔,暢想未來。現將發言摘登如下。

典型報道人物代表、山東港口集團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許振超:

不斷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青岛日报》创刊暨青岛日报社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我是《青島日報》的一名老讀者,伴隨著《青島日報》的鼎力宣傳走進大眾視野。

2002年,青島港外貿集裝箱開始實施戰略西移。我作為西移創業大軍的一員,來到了當時還是一片荒沙灘的前灣港區,在異常艱苦的創業條件下開始集裝箱岸橋的安裝。也就在這時,《青島日報》記者來到了我們創業隊伍中間,用手中的筆記錄著我們創業的點點滴滴,把青島港碼頭工人的創業事蹟和工匠精神傳播到千家萬戶,讓社會各界開始瞭解我們,關注我們。應該說,沒有《青島日報》的報道就沒有“振超精神”的廣泛傳播,是《青島日報》幫助我們碼頭工人唱響了“工人偉大,勞動光榮”的主旋律。無論是青島港的創業期間,還是現在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的新時代,我們所做的每一點成績,每一個發展節點,都被《青島日報》第一時間傳播出去,擴大了青島港在全國乃至世界航運界的影響力。

70年春華秋實,70年風雨兼程。作為島城權威性、指導性、公信力、影響力最大的報社,《青島日報》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真實記錄了我市不同階層勞動者在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成功實踐,全面反映了青島市7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70年來,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伴隨著《青島日報》的發展壯大、轉型升級、全面宣傳,青島港的幾代先模典型,也因有了《青島日報》的大力宣傳和眾多媒體的報道脫穎而出,走出青島、走向山東、邁向全國。當前,青島港正在全力推出全自動化碼頭創新團隊,這項工作得到了市委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並作出批示。希望《青島日報》深入採訪、大力宣傳自動化碼頭創新團隊的典型事蹟,為青島的城市形象再添華美篇章。

今天的《青島日報》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作為島城宣傳陣地的排頭兵,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青島日報》能夠繼續牢牢佔據輿論引導的傳播制高點,不斷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推動正能量不斷向縱深發展,為青島更美好的未來,融入世界有影響力的城市群,書寫新時代的新篇章。我會一如既往關注、支持和愛護這張報紙,衷心祝願《青島日報》越辦越好。

區市委宣傳部代表,嶗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洵:

一張報紙,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

《青岛日报》创刊暨青岛日报社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一座城,一張報紙,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

《青島日報》是一張與共和國同生同行的報紙。從誕生的那天起,一代又一代青報人用飽含深情的筆墨,一篇篇精彩的新聞報道,一張張圖片、一個個視頻、一次次分享,記錄下青島鏗鏘前行的堅實腳步,見證了青島改革創新的時代變遷。作為市委機關報,《青島日報》始終堅持黨性原則、黨報姓黨,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緊扣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學深圳、趕深圳”、打好“15個攻勢”等中心工作,挺立時代潮頭,以飽蘸理性與激情之筆,奮力書寫改革故事,助力推動改革進程,在引導輿論方面發揮“定音錘”“壓艙石”作用,把一個更加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青島,生動、全面地展示給了中國和世界。

與此同時,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70年來,《青島日報》始終心繫人民、服務人民,始終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放歌,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頁面留給群眾,通過一篇篇、一部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佳作,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為青島改革發展穩定凝聚了強大力量、營造了良好氛圍,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今年以來,《青島日報》堅持不懈地瞄準全市重點、難點、堵點、痛點和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紮實開展輿論監督,立場客觀理性,調查細緻紮實,通過一篇篇直面熱點、觀點獨到、文筆犀利的報道,加快推動解決一批熱點難點問題,努力實現“在青島沒煩惱”的目標,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了連心橋。目前,《青島日報》已經成為最受青島市民信賴的媒體,“有事情找日報”已成為市民的共識。

黨報黨刊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是黨員幹部的“精神食糧”。《回瀾閣》是日報的固定欄目,這個短小精悍的新聞言論欄目,邏輯清晰、結構嚴謹、文筆生動,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是我們學習貫徹市委精神的一個“窗口”,是基層黨員幹部提升思想境界格局、改造工作方法舉措的一個重要途徑。

歲月曾著風雨,更待繁花滿樹。在此衷心祝願七十華誕的青島日報煥發青春再出發,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新徵程中,續寫新華章,再創新輝煌!

企業單位代表、海信集團品牌部副總經理朱書琴:

海信發展最重要的聲量放大器

《青岛日报》创刊暨青岛日报社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一紙風行70年,見證的是青島與時代的同頻共振;海信50歲仍然是“少年”,我們在“長期主義”的執著中有幸參與其中。所以,今年是《青島日報》和海信的重要一年,“求真”和“務實”是我們共同堅守的價值觀。

我2001年加入海信並一直從事著媒體溝通的相關工作。前兩天,我做了一個統計,2001年至今,《青島日報》對海信的報道或提及報道共計8587篇次,平均每年452篇次,每天1.25篇次。我自己算了一下,可能達到了500萬字,6200多頁A4紙,能出版102本書了。由此推及,在過去的70年裡,《青島日報》是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和圖片見證和記錄了青島發展的每個瞬間。

正是這樣的堅持,使得這份報紙在海信有著特殊的地位:這麼多年,我們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S級的傳播,“《新聞聯播》能不能上、《青島日報》頭版能不能上?”是判斷傳播效果的標準;每天看《青島日報》是集團領導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受到年度集團表彰的員工有一個重要的獎勵是訂閱一份《青島日報》,這是海信的傳承。我相信,一份嚴謹的、權威的、立足內容的報紙值得這樣的愛戴。感謝你們,是海信發展最重要的聲量放大器:核心技術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征戰全球市場,有你們書寫奇蹟;感謝你們,是海信輿情信息的護城河:商標之戰、專利之爭、競品之誣,有你們客觀公正、鐵筆擔道義。

所以,我代表海信集團的同時,也想代表青島銳意發展的所有企業,呼喚這樣的媒體和輿論環境,這是幫助我們持續健康發展的助推器。記得2015年有一篇文章叫《每個企業都需要一個主編》,文章指出,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企業更需要的是一個主編,而不是公關總監。對我們做PR的人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外部視角的不足,內容輸出的侷限。所以,我們希望今後能與《青島日報》繼續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思想家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如果說電視是眼睛的延伸、廣播是耳朵的延伸,《青島日報》在我看來就是大腦和思維的延伸,讓我們時刻緊跟主旋律和大趨勢,讓我們從宏觀視角的內容切片中,找到企業定位、講好品牌故事,在傳媒變革的洶湧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針。

讀者代表、青島西海岸新天地壹號董事長王醒獅:

政府的“觀察哨”,企業的“護衛艦”

《青岛日报》创刊暨青岛日报社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我是在青島發展的江蘇人,藉此機會代表青島江蘇商會和在青島發展的30萬江蘇人,向《青島日報》創刊70週年表示衷心祝賀,向給予在青島發展的江蘇企業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目前,青島正“學深圳、趕深圳”,大力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青島日報》在優化青島營商環境、促進企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深有體會,認為青島輿論監督取得的成效應該全國推廣。

毋庸諱言,在當前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個別機構和個別人員已不適應現在經濟的發展,專業素養、工作作風、業務能力已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甚至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人為地給企業製造困難。面對這些問題,《青島日報》推出一系列報道,曝光了破壞青島營商環境的現象,為優化營商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堪稱“政府的觀察哨,企業的護衛艦”。

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我們的項目西海岸新天地壹號主要打造地產、文化教育、大健康產業鏈。2018年,我們為客戶申請公積金貸款,相關部門對我們的事半年之久不予辦理。市工商聯組織了有關執政部門專家論證會,青島市法律委員會進行論證,並出具了相關的法律文書和行政聯繫文件,但相關部門堅決不預辦理,給我們造成了重大損失。後來是《青島日報》接到舉報,派記者專程調查、暗訪,採寫了監督報道。報道刊登後,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圓滿解決了我們的難題。這充分展現了主流媒體在營造營商環境中的擔當和責任,給我們這些投資青島的外地企業家帶來了紮根青島、投資青島的動力和勇氣。

從青島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多次講話中,我們感受到,青島正在提高與企業交流的境界、格局和層次,積極創建服務企業的一流營商環境,在積極倡導一種“情懷”。

政府有情懷,才能真正做到政府為企業、為社會服務,真正促進經濟發展。沒有情懷,政府服務企業只是一句口號。

媒體有情懷,才能真正敢於揭露社會的不良現象。沒有情懷,就只是口號的先鋒。

企業有情懷,才能有事業的長久發展,沒有情懷的企業文化叫做生意,只能紅火一時,“壽命”不會太長。

我們相信,青島有著發展的情懷,在政府、媒體、企業等多方面的努力之下,青島的營商環境會越來越好,一定會成為高端產業佈局和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之地。

老報人代表、原青島日報工交部主任於明軍:

始終成為輿論戰線的中流砥柱

《青岛日报》创刊暨青岛日报社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報社這個平臺,曾經給予我學習、成長、成熟的一個難得機遇,也讓我親身體驗了新聞事業發展變化的一段精彩過程。那段歲月,從鉛與火式的鑄字、排版、印刷,一個字一個字很難辨認的信息傳遞,到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和後來的數字化、一瞬間的文字與圖片傳遞,那些變化,都十分令人難忘。當然,再後來,我們這個主流媒體新聞信息傳遞方式、渠道多元的變化,和一支具備全新知識結構同時又有好傳統、好作風的隊伍,更令我們這些“過去時”徒生感慨,恍若隔世。

新聞事業的發展,記錄了我們這個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比如,以前到現在的西海岸新區採訪,最初要乘小船、過跳板,漸漸地,有了輪渡、環灣高速;再後來,跨海大橋、過海隧道的建成,又使灣區東西以及周邊的“同城化”不斷加速,一個特大城市的模樣,正在呼之欲出。而且,整個城市在硬結構不斷完善、優化的基礎上,又正在向著更有內涵、底氣更足、更有核心競爭力的方向紮實推進,無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還是對外開放的全新步伐,都讓我們這些人有點像霧裡看花,目不暇接,知一漏萬。現在一個流行的說法——“南深圳、北青島”,更讓人眼前一亮,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希望現實能再次給人以驚喜。不管怎麼說,一個地區的進步和成功,就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新的推動力。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還想說的是,除了主流媒體這一主渠道以外,新聞及信息傳遞的方式及渠道日益多元,是時代的進步,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不良信息正在以各種方式擠佔人們閱讀的時間、空間,影響、干擾人們的正常判斷。希望主流媒體不斷創新模式、渠道,不斷增強滲透力,擴大影響力,形成競爭優勢,始終成為輿論戰線的中流砥柱。而作為主流媒體的編輯、記者,要具有更強的本領,除了精湛的業務能力,更要有一種骨子裡的主流媒體的精氣神,也就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有看清大勢的大局意識。當然,更要腳踏實地,深入基層,眼見為實,如此,就不會人云亦云,就會更有底氣,新聞技巧的潛力就會充分發揮,主渠道信息傳遞的效果和引領作用就會更好。

年輕記者代表、青島日報首席記者沈俊霖:

再出發,我們信心滿懷

《青岛日报》创刊暨青岛日报社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我2006年進入報社,今年已經是第14個年頭了,算得上是“年輕的老報人”。

在報業發展歷程中,這14年很不平凡:隨著互聯網的步步緊逼,傳統媒體由盛轉衰,市場大幅萎縮,不少媒體陷入生存困境,媒體從業人員流失嚴重。《青島日報》也面臨著相似的境遇。置身其中,我們都經歷過對前途未卜的不安與彷徨,以及轉型的陣痛。

這一路走來很不容易。回顧過去,心中無限感慨,展望未來,我們信心滿懷。

信心來源於: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地位越來越牢固,作用越來越不可替代。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新聞就在中心工作之中,不僅不是“錦上添花”,甚至也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中心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比如,“學深圳、趕深圳”。在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還沒有達成共識的情況下,《青島日報》不等不靠,率先行動,派出全媒體聯合報道組,赴深圳深入採訪,推出了系列十餘篇、六萬餘字的重磅報道,為青島學趕深圳打開了一扇窗,掀起了一波浪潮。

信心來源於:《青島日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不斷增強。在競爭激烈的新媒體時代,《青島日報》的影響力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大大增強了。今天的《青島日報》已經初步形成了由“四報兩刊五網五端”,以及數十個微信、微博、抖音構成的融媒體生態系統。今天的傳播力與過去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青島日報》新聞客戶端以及官方微信均已擁有百萬級用戶。

信心來源於:創新改革釋放出的強大活力。創新就會遇到既有的體制機制障礙,克服這些障礙就需要改革。《青島日報》的創新就是建立在改革基礎之上的。在機構設置上,從沿用多年的“部門制”,到後來的“中心制”,再到現在的“全媒體化”;在流程再造上,打破部門界限,打破條條框框,整合編輯部資源,形成協同效應。

信心來源於:報社對年輕人的無限關愛。一直以來,尤其是去年以來,報社著力打破條條框框、論資排輩,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與平臺,讓越來越多的年輕記者、編輯脫穎而出。2018年,報社建立首席制度,在職級之外,為業務能力強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臺。今年9月份,編輯部整合各新聞中心深度報道資源,組建專門工作室,著力打造《觀象山》這一新媒體深度報道品牌。目前,《觀象山》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已初步建立。市委主要領導多次提出表揚,個別稿件還受到省委領導的肯定與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